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孙亮①六月的一天,艳阳高照。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而来,正赶往深山寺院。眼见进入上山的道路,怎奈天热口渴,脚下发软,正想在路边坐下,无意间抬头瞧见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便前往讨口水喝,顺便歇歇脚。②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屋前浓荫下打太极,年轻人开口道:“老伯,跟您讨口水喝。”老者道:“屋里有,随便用。”“咕咕”的两碗水下去,年轻人走出了屋子,见老人刚好练完拳收功,便问道:“老伯,请问这儿离山上寺院还有多远?”“哦,你要去寺院?进香吗?”年轻人沮丧地说:“人生太多坎坷,总不顺意,活着也是苟且,愿青灯黄卷了此残生。”③原来,年轻人少时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肩负家业振兴希望,不料名落孙山功名未成,棒打鸳鸯佳偶未成,生意失败事业未成,一遭遭打击让他在挫折和坎坷中日渐消沉,振兴家业的压力更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无法解脱。④老者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无尽叹息,“噢”了一声,便带着他来到屋后空地。呀,只见白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数棵白杨参天高耸,傲然挺立,无一旁逸斜出。老者又带他来到屋前的山地,只见棵棵白杨,姿态婆娑,虬枝盘旋,比屋后的白杨矮的多、乱的多,更少了屋后白杨那向上的神韵。⑤老者看着年轻人的眼睛,问:“同是白杨,有何不同?”年轻人想了想,说:“屋后的白杨经过了修剪,而山前的却未经刀斧。”⑥老者捋了捋白须,笑着说:“你说的很对,屋后的白杨确经我修剪。在树生长中,难免会有诸多旁干斜出。为了让树长得笔直高大,必须要砍去些侧枝。树和人一样,都会疼的。这些刀斧之痛,在他们原本光滑的表皮,留下了一个个伤疤。你看这些节疤是否象一双双眼睛?”年轻人点头。老者接着说:“每只眼睛都曾是一个伤疤,一次刀斧之痛。现在伤口早已愈合,他们已成栋梁之材,低下头看看走过的路,会发现每次受伤其实都是岁月永恒的馈赠,每个伤口都让他们多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让他们更上一个高度。而山前那些从未经疼痛的白杨只能虬枝满身,不堪大用,最终成为炊煮之柴……”⑦听了老者的话,年轻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是啊,你现在不就是那成长中的白杨吗?你是希望成为栋梁之材还是作炊煮之柴?要想成好材,岁月的刀斧会在你的身上留下无数的疤痕,不要怕一时的疼痛,学会把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吧。”⑧年轻人思忖着,如醍醐灌顶,拜别老者大步走出山路,背道而去。“当你终于长成参天白杨之时,你会发现不见累累的伤疤,只见颗颗慧眼。年轻人,其实人生最难得的经历是受伤,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一路上,老者的话不绝于耳。⑨数年后,年轻人终于百折不挠成就了一番功业。⑩众生芸芸,你我仿佛也如那白杨,岁月的刀斧是否也在你身上留下了馈赠,你是否还记得那伤疤的疼痛?要想成好材,就别怕那一时的伤痛,其实那每一个伤疤,都是为了让我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让我们再攀上又一个人生的高度。(摘自2011年第8期《山东青年》,有改动)小题1:细读全文,请概括“年轻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小题2:阅读第③④两段,回答问题。(4分)(1)从全文看,第③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是什么?(2)第④段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白杨树的?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2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画线句起什么作用?(5分)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标题“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有什么含义。(4分)小题5:请站在文中“年轻人”的角度,结合第③段文字,说说如何将“每个伤口长成看世界的眼睛”。(3分)母爱的颜色方益松①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②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小男孩不哭不闹。常常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③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绿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也涂成了红色。⑤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的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泪噙满了眼眶。⑥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小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1.第②段中第一句话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此句刻画了“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妈妈是绿色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3分)33.第⑥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为什么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4分)4.品读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母爱的颜色”中“颜色”的理解。(4分)壶口的黄河肖铁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4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2.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丁立梅①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②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③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筒。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④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⑤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惟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A)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⑥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闻到月饼的味道。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⑦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B)舔着吃。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⑧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