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的概述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评价指标第三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途径和方式第四节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第五节提高推广对象的成果分布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概述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及分类(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二)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1、按研究的性质分(1)基础性研究成果以认识自然现象或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而取得的成果。(2)应用性研究成果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新品种等方面的成果(3)开发性研究解决应用性成果在不同条件下遇到的技术难题。2、根据专业管理范围分类(1)种植业成果(2)林业成果(3)畜牧业成果(4)水产业成果(5)副业成果3、根据科技成果的职能作用分类(1)具有经济职能作用的成果(2)具有社会职能作用的成果(3)具有认识职能作用的成果4、根据表现形式和商品化难易程度分类(1)物质形态成果(2)技艺形态成果(3)知识形态成果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1、区域适应性2、综合性及相关性3、自然扩散性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概念及评价指标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一)含义1、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科技成果的转移是指科技成果由某一领域、行业、地区、国家向其他领域、行业、地区、国家的移植。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把技术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农业生产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并形成新的生产力的过程。∆狭义的转化:科研单位在试验场、实验室条件下获得的应用性、开发性科技成果,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被农民认识、采纳、应用,使其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形成生产能力并取得规模效益。(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构成要素1、转化主体:转化机构和人员2、转化客体:被转化的具体项目3、转化受体:农村组织或农户4、转化环境5、转化手段6、转化结果(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产出成果→扩散成果→采纳成果成果产出系统(研究系统)→成果扩散系统(推广系统)→成果采纳系统(生产系统)第一阶段:基础理论转化为生产上可以利用的硬件和软件第二阶段:硬件和软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三阶段:科学技术转化为人的内在因素(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形态1、物化产品2、技术性形态成果3、技能和技巧4、服务性知识产品(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特点1、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2、一项投入,多方收益3、当年投入,当年产出,一年投入多年产出4、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比优于其他科技投入产出比(六)农业科技成果投资效益的形成过程及其分配1、三级效益的形成技术效益→产品效益→经济效益∆三级效益的形成有严格的顺序性:不可逆转;不可超越;不可替代。2、三级效益的归属范畴一级效益属科技范畴;二级效益属生产范畴;三级效益属经济工作范畴。3、三级效益的分配一级效益为科技成果转化部门获得,表现为推广成果,可受国家承认和奖励;二、三级效益归属成果采用者或采用部门。∆各部门分享经济利益,唯独成果转化部门不能从中获利,因此,成果转化部门创造的是社会经济利益。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一)转化率(二)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占应推广规模的百分比。1、平均推广度有效推广期内各年推广度的平均2、群体推广度成果群体中各成果推广度的平均值(三)推广率已推广的科技成果总数占总的成果项数的百分比。(四)推广指数(五)平均推广速度=推广度/成果使用年限(六)新增总产值=新增单位产值﹡计算期有效推广面积﹡0.70.7为经济效益计算中的缩值系数(七)新增纯效益=新增总产值-新增生产费用-推广费用(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进步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第三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途径和方式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1)转化系统是否健全,转化系统的管理体制是否合理(2)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是否脱节,反馈回路是否畅通(3)技术储备是否雄厚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1)依据市场需求信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2)建立健全农业推广体系,调动科研、推广两方面积极性(3)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4)增加投入,实行技、物、政三结合(5)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社会服务,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功能(6)制定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法规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1、农业开发研究(1)联合股份型开发(2)独立企业型开发(3)综合基地型开发(4)区域治理型开发2、农业推广机构进行科技推广(1)各级政府部门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推广渠道(3)农业科研单位的推广渠道3、大众传播途径4、农业技术市场5、中试生产基地建设成果产出单位与成果应用单位结合建立中试基地,进行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广。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1、经营服务方式把物化形态与知识形态的技术商品结合起来,一起转移给农民,将良种方法、良方良药送到农民手中。2、技术承包方式3、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资料等服务方式。4、建立技术与生产联合体技术成果与生产联合,把知识形态的技术商品转化为物化形态的技术商品,共担风险、共沾利益的一种商品交换方式。5、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第四节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一、科研、教学、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1、以推广项目为粘合剂的合作推广2、以生产指标为主线的集团承包3、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联合公关4、推广部门建立技术依托单位5、以聘请顾问为主的技术咨询服务二、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在行政领导的干预下及物资供应部门的支持下,实现技、政、物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向农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领导是关键,专业技术人员是核心,物资供应是保证。∆“三个系统”:领导决策指挥系统,专家技术指导系统,物资供应服务系统。三、政府、专业机构、民办机构三结合的运行机制1、单一的技术服务型2、专业技术经济实体3、商业、企业化经济联合实体型四、经营咨询、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三结合的运行机制∆服务内容综合化∆推广经营一体化∆技术与物资配套规范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系列化第五节提高推广对象的成果分布一、成果分布、经济上限、技术上限的概念及其关系1、成果分布不同农民取得的实际成果的差异,可解释为不同农民的成果分布不同。2、经济上限是指允许农民技能、经营方式和自然资源存在着固有差别的情况下,取得的每年每公顷增值的总值。3、技术上限不计成本而取得的每公顷最高产量。4、三者的关系∆技术上限往往高于经济上限∆经济上限和技术上限之比较是每年每公顷的物质产量,经济上限与成果分布之间的比率是每年每公顷的增值∆技术上限是提高成果分布的基础∆技术上限和经济上限反映潜在的生产能力,成果分布反映实际的生产能力二、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1、交通运输、农业服务2、集镇∆物质生产的最高限度是由技术上限决定的,农民每年每公顷的增值同他所在地方的经济上限密切相关,同时也决定他在成果分布中所处的地位。三、提高技术上限、经济上限和成果分布的途径1、提高技术上限(1)通过农业科学研究获得最高产量的技术措施(2)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和改良土壤、改善作物生长条件(3)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4)有效的推广服务2、提高经济上限(1)提高技术上限(2)改善和提高本地服务条件3、提高成果分布(1)有效的推广服务(2)有效的支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