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2、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两首诗。3、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点1、把握《氓》中的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3、通过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教师播放《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引导学生明确歌词出处——《诗经》中的《蒹葭》。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列举(幻灯片展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刚刚我们列举的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1、内容与名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2、组成:《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共40篇。3、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4、语言形式及结构:从我们以前学过的《关雎》《蒹葭》以及今天要学习的氓看大家觉得《诗经》中的作品有什么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5、地位和影响:《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一、反映奴隶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二、反映当时的婚姻生活.三、反映当时的战争徭役等第二课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女性来说爱情与婚姻的幸福将关系到她整个人生的幸福,即使是在女性地位相对独立的今天。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命运更是极大程度地受制于婚姻的另一方,单从“遇人不淑”、“始乱终弃”这两成语上就可以看出女性爱情与婚姻上的风险与变数。那么在大约三千年前,在诗经里面,就已经在上演这种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故事,而《氓》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篇。二、诵读,检查预习1、诵读原诗,先由学生读,(找几个)然后指出节奏与字音上的问题。要注意几点:本诗以四言为主,应由两个二字节拍构成,整齐而少变化;注意特有虚词和生僻字词。2、播放范读录音,学生跟读,细细揣摩。3、全班齐读三、整体感知课文1、提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3、学习“恋爱”部分。(1—2章)学生朗读、翻译第一、二章,教师结合学生的翻译指出需要注意的词语。“恋爱”部分重难点词语:贸匪即子涉至于愆期将以为乘既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男主人公:(想象)生气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7)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8.)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9)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10)齐背一、二章。4、学习“婚变”部分。学生朗读、翻译第三、四、五章,教师结合学生的翻译指出需要注意的词语。重点词语:于嗟耽说徂尔爽……思考:(1)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2)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6)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7)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8)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9)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10)学生试背诵。5、研习“决绝”部分。(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决绝分离的态度。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男:易变女:决绝,刚强小结在具体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学习诗歌的时候思考这几个问题。1、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屈求全――被弃后的伤情无奈――觉醒后的清醒刚烈2、男女主人公形象总结,同学们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女主人公:点拨:(板书)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3、诗歌使用了那些手法,具体找出这些诗句。对比手法的运用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伪装忠厚——喜新厌旧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深情专一——二三其德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温柔软弱——清醒刚强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幸福甜蜜——悔恨沉痛赋比兴手法的体会我们说《诗经》最大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那么除了“赋”,“比”“兴”在本篇诗歌有没有呢?全文用赋,第一章写订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的教训,第四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虐待,第六章写于男子决绝。全诗答题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以叙述为主,融抒情、议论于其中。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人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4、女主人公与氓分手后还有可能获得幸福吗?五、课堂小结。《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采薇》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诗歌1、听课文录音,并齐读课文,了解课前预习情况2、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明确: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这位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3)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明确:《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横岗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14课《诗经两首》是起兴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