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理论及其价值(2课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行为主义理论及其价值(2课时)学习要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科学奖惩的教育观及实施策略第一节行为主义理论及其价值(2课时)学习要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科学奖惩的教育观及实施策略问题学生转化的理论基础(8课时)主讲:李伟诗操作性条件反射:刺激—强化—反应公式:“刺激—强化—反应”小资料:小白鼠实验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斯金纳做了一个著名的小白鼠实验,这个实验是在预先建造好的木箱中进行的。木箱的某一壁上装有按键,按键下面有食物盘,按键下去食物盘中就会出现一粒食物。空腹的小白鼠被放入这个木箱,它会自动出现各种试误行为,偶尔按键,出现食物。经过几次反复,两次按键之间所需时间逐渐缩短,最后小白鼠为不断获得食物,形成按键反应。斯金纳将其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小白鼠为获得食物主动作用于小木箱,这就是操作;这粒食物是小白鼠按键反应的概率发生变化所依存的条件,这就是强化刺激。这个实验表明,当一个操作发生以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再次出现的概率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基本规律。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⑴人的行为由环境引起并受环境控制对外界环境的认知与操作,对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只要了解环境,便能预测行为;只要控制环境,便能控制行为。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⑵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的关键①行为得到强化→较稳固的行为;②行为不再得到强化→行为消退乃至消失;③行为得到惩罚→避免再次表现类似行为。⑶强化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①强化的性质与类型:物质报酬强化→控制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动机逐渐降低言语信息强化→支持学生学习自律案例:物质奖励也会失灵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第一阶段,解题后不进行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被试1美元奖励,而控制组被试无奖励。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让所有被试原地自由活动,而心理学家则在旁边悄悄观察,看看谁在这段时间继续解难题。实验结果显出如下趋势:实验组(即有奖励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他们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和努力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即没有奖励的被试者)在第三阶段反而有更多的人宁愿放弃休息继续解题,表明了这部分人的兴趣和努力在增强。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②强化本身所引发的情感体验或态度倾向:正向情感体验→继续保持原有行为负向情感体验→逐渐减弱原有行为→引发受罚者消极情绪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③强化时机、程序与时间间隔时机上:行为出现立即强化→在行为和后果间建立直接联系程序上:小步子强化→使被强化行为反应形成良性行为。时间间隔上:连续强化→短时间内巩固或消除某种行为→易导致膺足现象,降低强化效果间歇强化→形成稳定行为,很难被消退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④强化对象案例:女儿班级的小红花榜⑤强化的量与强度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后一次强化>前一次强化强化对个体学习动机的影响⑥强化的形式“有功即赏”→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奖赏的期待“有过必罚”→有助于学生改变原有不良行为“以赏代罚”→有助于鼓励学生不做不好的事“无功即过”→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有过必罚”理论追踪赫尔巴特主张首先利用惩罚性的威胁,以强制性的手段管理儿童。其次要运用监督的办法,监视儿童的行为,不让其撒野。第三是命令和禁止,使儿童绝对服从。第四是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主要办法有批评、警告、“站墙角”、“剥夺自由”、“禁止吃食物”、“关禁闭”、使用惩罚簿等。此外,赫尔巴特还提出了要把教师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手段。教育要不要惩罚?蒙台梭利无奖惩教育观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理论拓展:四块糖果的教育艺术理论拓展:四块糖果的教育艺术一是不当众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二是不全盘否定: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三是深入了解犯错原因:避免批评盲目性四是妙用表扬和奖励:引发学生的自我批评理论拓展:科学认识奖惩,正确实施奖惩一.科学认识奖惩1.奖惩:中性的教育2.奖惩:有意义的教育3.奖惩:爱的教育4.奖惩: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理论拓展:科学认识奖惩,正确实施奖惩二.正确实施奖惩1.奖惩的动机:肺腑之爱2.奖惩的指向:准确科学奖惩:对事,不对人奖惩:过程结果并重3.奖惩的理由:合理公正4.奖惩的形式:生动多样5.奖惩的方法:灵活变通6.奖惩都应把握一定的“度”理论拓展:科学认识奖惩,正确实施奖惩奖惩的方法应该灵活变通(1)选择时机(2)分清场合(3)因人而异惩比奖的难度系数大得多。有研究证明,惩罚的效果,只有8%与错误的内容有关,42%与教师的做法有关,50%与教师的言谈有关。第二节:社会认知理论及其价值(2课时)学习要点:1.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相互决定论﹡模仿﹡自我效能﹡自我强化﹡期望和期望值2.社会认知理论对问题学生转化的价值社会认知理论·案例导入父母闹离婚的孩子为啥家长争着为自己的孩子找“好班”孩子怎么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不一样?相互决定论·理论板块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彼此联结、相互决定。这种个体、个体的行为及行为所处的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持续的相互作用,称之为“相互决定论”。相互决定论·理论板块三者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1.行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环境:行为倾向显化行为:筛选环境2.认知因素与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决定期待←→行为结果自我估价←→行动追求3.个体认知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决定个体:激活不同环境反应不同环境反应:影响个体认知相互决定论·理论探讨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观点: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观点:近朱者不易赤,但近墨者易黑(道德习化,阻力最小)模仿·案例导入为啥要给孩子找个好同桌?模仿·班杜拉的实验把4到6岁的儿童分为两组,儿童在电影中看到一个成人演示了四种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结束时,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受到了奖励,另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受到了惩罚。这是否意味着:看到奖励的儿童比看到惩罚的儿童习得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呢?模仿·理论板块也叫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或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从而引发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模仿是儿童习得各种行为的基础,其作用广泛地显现于动作模拟、语言掌握、态度习得及人格形成诸领域。模仿的机理:⑴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⑵儿童主动介入的过程自我效能·理论板块定义: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自己完成这一活动所做的能力判断。功能:个体认知对个体行为起主导作用,这种认知因素的核心成分就是自我效能。比之现实的能力,这种自我效能感对行为主体产生更大影响。自我效能感强:面对新的问题往往兴趣浓厚,全力投入,与之相随的是自我效能的不断强化与提高。自我效能感差:总是不自信,害怕困难,其目标往往也比较低。自我效能·理论拓展如何培养问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实施“赏识教育”“一句鼓励的话比一千句批评更管用!”2.激发成功体验“激发问题学生潜能的关键在于体验成功!”自我强化·案例导入当爱迪生被小学老师宣判是名低能儿时,嘲笑他的人们怎能想象长大后他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权威老师的宣判无疑是个打击,深深影响爱迪生今后的人生,他被校方开除学籍,回到家里接受母亲的家庭教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法接受正规教育的爱迪生并不因此自我否定,反倒激起强烈的学习欲望。他学得如何在逆境中自立,扩大自己探索宇宙知识的空间领域。事实上他因为肯定自己的能力,燃起迈向成功的希望,于是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观摩他人的专业技能,从而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上,充分发挥本身潜在能力。假使爱迪生因被宣判为低能儿,从此自怨命运不公,那么就没有今日伟大成就之爱迪生,或许人类至今仍无普遍使用电灯的幸福可言。由此足见自我评价、自我肯定的重要性,爱迪生便是积极正面的成功实例。(来源:拿破仑.希尔《人人都能成功》)自我强化·理论板块人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以自己能支配的强化来增强和维持自己达到标准的行为。前提:获得行为的标准和前提过程: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表现:自我调节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期望和期望值·案例导入哪怕是废纸也不放弃一个教授从讲义夹中取出一张白纸扔到地上,问一个有点自暴自弃的学生:“这张纸有几种命运?”学生回答:“扔到地上就变成了一张废纸,这就是它的命运。”教授在那张纸上踩了几脚,学生回答:“这张纸现在变成废纸了。”教授捡起那张纸撕成两半后又扔在地上,学生回答:“它还是一张废纸。”教授很快在撕成两半的纸上画了一幅人物素描,而刚才踩下的脚印恰到好处地变成了少女裙摆上美丽的褶皱。那名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教授的意思,干脆利落地回答:“您赋予了这张废纸希望和期待,使它有了价值。”问题学生”的命运就是一张纸,成败只在于他们和我们教师如何去看待。期望和期望值·理论板块定义:期望是事先预料的行为结局,也指在实际遭遇某情境之前就对它作出预期。功能:个体可以减轻焦虑、提高应对能力。定义:期望值(Bandura称之为动机)是遵照享乐主义原则,个体对行为的某个特定结果所赋予的值。功能:正性期望值促进个体行为改变,反之阻碍个体行为改变。第三节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3课时)学习要点:学习动机理论概说﹡不同理论视野下的动机﹡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视频:退学的优等生第三节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案例导入第三节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理论板块概念1: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概念2: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从事学习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内部状态。第三节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理论板块㈠不同理论视野下的动机1.需要理论:需要·动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自我强化·动机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阿特金森)4.归因理论:归因·动机(罗特、韦纳)5.强化理论:强化·动机(斯金纳)韦纳成败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分析归因类别归因维度稳定性原因源能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能控不能控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及其价值:理论拓展马斯洛:基本需要·心理问题马斯洛关于基本需要的观点:1.缺少它引起疾病,有了它免于疾病,恢复它治愈疾病;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宁愿寻求它,而不是其他的满足。2.超越性需要(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基本需要从性质上说都是类似本能的,可起到避免疾病和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