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进展2010,Vol.18,No.10,1574–1579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1574行为决策中作为价值的时间:基于与金钱的比较张军伟1徐富明1,2刘腾飞1陈雪玲1蒋多1(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时间就是金钱,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发现了与之不同的结论。后续的研究者主要从损失和受益时的风险偏好和决策依据、沉没成本效应、心理账户和禀赋效应这四个方面对时间和金钱进行比较,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未来的研究应对时间是否存在损失规避和敏感性递减、时间的沉没成本效应和时间的禀赋效应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时间;金钱;行为决策分类号B849:C931引言对于时间与金钱的关系,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因为时间的价值等于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大小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从而他们推导出把时间的价值换算为金钱的标准计算方法,即时间的价值等于工资率(Becker,196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格言也意味着时间与金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并且时间要比金钱更为珍贵。但是时间与金钱也有很多不同之处:(1)金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而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样就会造成个体对时间价值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时间的价值可能并不是Becker(1965)所认为的那样与工资率等价;(2)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每人每天都有24个小时,而每个人的金钱总量却是不相同的;(3)时间的价值会随个体的经验、时间的用途等因素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个体的心目中时间的价值是个模糊性的概念,而金钱却有稳定的价值(一元就是一元);(4)失去的时间是不可返还的,而失去的金钱是可返还的。基于上述的时间与金钱的不同,后继的研究者对“时间就是金钱”这句格言提出了一个质疑:人们在对时间和金钱进行决策时是不是具有相同的认知加工和决策行为?大多数的风险决策理论都是基于金钱的刺收稿日期:2010-01-03通讯作者:徐富明,E-mail:fumingxu@126.com激提出的,例如,风险决策理论的典范预期理论(prospecttheory)(Kahneman&Tversky,1979)。预期理论提出了一个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价值函数呈S型,受益区域为凹型而受损区域为凸型,受损区域的价值函数曲线比受益区域的陡峭,人们在损失时倾向于风险寻求(riskseeking),而在受益时倾向于风险规避(riskaversion)。该价值函数能不能推广到时间领域?如果该价值函数能够在时间领域得到验证,那么预期理论的解释力将进一步提高。其次,研究者发现了很多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悖的现象,例如,沉没成本效应(sunkcosteffect)、禀赋效应(endowmenteffect)、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等。这些现象在时间领域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也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昀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以时间就显得越来越来重要。其实,相对于金钱,时间更是一种稀缺资源,更加不可替代。对于这种稀缺资源,人们是怎么样对待的呢?人们在做决策时是不是会出现类似金钱的非理性行为呢?所以在行为决策领域开展对时间的研究,能给我们的现实生活一些启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较理性的决策,因而在行为决策领域开展对时间的研究也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撰写的视角是基于时间与金钱的比较,并不包括人们在前后不同时第18卷第10期行为决策中作为价值的时间:基于与金钱的比较-1575-间中决策的差异等。具体来说就是,本文中的时间是一种刺激,而不是时间延迟(timedelay)等。时间延迟对决策影响的典范是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choice)。跨期决策是指对不同时间产生的结果进行权衡的决策过程(Keren&Roelofsma,1995;Li,Su,&Sun,2010),关于跨期决策的回顾可参见何嘉梅和黄希庭(2009)的研究综述。本文首先梳理了行为决策领域关于时间研究的文献,主要从损失和受益时的风险偏好和决策依据、沉没成本效应、心理账户和禀赋效应这四个方面对时间和金钱进行对比,文章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2行为决策中的时间的研究现状2.1时间在浪费和节省时的风险偏好及其决策依据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损失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而在受益时倾向于风险规避(Kahneman&Tversky,1979),而Leclerc,Schmitt和Dube(1995)研究发现,在时间浪费和节省两种情况下,被试都倾向于风险规避。究其原因,Leclerc等认为相对于金钱,时间更是一种稀缺资源,更加不可替代,不确定性会使人们对时间的计划变得更加困难,所以不管是时间浪费还是时间节省,人们都倾向于风险规避。但Okada和Hoch(2004)研究却发现,被试在时间浪费时倾向于风险寻求。我们认为这两项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在于,Leclerc等(1995)的研究采用的是选择(choice)范式,而Okada和Hoch(2004)的研究采用的是定价(price)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的不同会造成偏好反转(preferencereversal)现象。例如,从两个博彩中进行选择时,被试倾向于选择低风险低受益的博彩,即倾向于风险规避,而对两个博彩进行定价时,被试倾向于对高风险高受益的博彩定价较高,即倾向于风险寻求(Lichtenstein&Slovic,1971,1973)。相对于金钱,时间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对于这种模糊的、很难加工的时间信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更多的使用启发式。Saini和Monga(2008)研究发现,相对于金钱,时间更易受锚的影响。比如,你计划要买一辆二手车,你在一个二手车网站上发现有80辆二手车满足你的标准,然后研究者给金钱情景的被试呈现“如果你想知道二手车的具体信息,每辆车的信息索要1美元”,而给时间情景的被试呈现“如果你想知道二手车的具体信息,每辆车的具体信息需要花5分钟的时间查看”,接下来研究者给被试呈现低锚(你将查看少于2辆二手车的信息还是更多)VS高锚(你将查看少于40辆二手车的信息还是更多)。研究发现,相对于金钱情景的被试,时间情景的被试更易受锚的影响。2.2时间的沉没成本效应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前期投入的成本不会影响人们的决策,人们只关注未来决策的损益结果。但是,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对以往投入的金钱、时间和努力无法挽回时,人们有继续投资同一项目的倾向,这种现象被命名为“沉没成本效应”(Arkes&Blumer,1985)。自从沉没成本效应提出以来,许多研究者也对沉没成本效应提出了一些解释,例如,预期理论(Kahneman&Tversky,1979)、心理账户(Thaler,1985)、自我辩解(self-justification)(Staw,1976)和避免浪费(Arkes&Blumer,1985)。时间是不是也像金钱一样存在沉没成本效应呢?一些研究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一些不一致的结论。虽然Arkes和Blumer(1985)对沉没成本效应所下的定义中,已将无法挽回的时间看作是沉没成本,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时间是否存在沉没成本效应进行探讨。直到2001年,Soman使用大学生做被试,比较了时间是否存在与金钱类似的沉没成本效应。研究发现被试对时间不存在沉没成本效应,但是当给被试同时呈现沉没时间与沉没时间所应获得的报酬时,被试对时间存在了沉没成本效应。Soman认为人们对时间不存在沉没成本效应是时间的价值比金钱的价值难于估计所导致的,而当同时呈现沉没时间与沉没时间所应获得的报酬时,人们对沉没时间价值的估计变得容易,所以表现出沉没成本效应。Soman的研究使用的是大学生被试,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因而对时间价值的估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在研究中使用时间与工资联系紧密的员工做研究被试,结果会怎么样呢?Devoe和Pfeffer(2007)使用以小时计算工资和不以小时计算工资的员工做为研究被试,研究发现以小时计算工资的被试比不以小时计算工资的被试对时间更易表现-1576-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出沉没成本效应。由此可见,个体对时间是否存在沉没成本效应与他们是否能把时间用金钱来衡量有关。对于大学生被试而言,时间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用金钱来衡量,从而对时间并没有表现出沉没成本效应,而对于特定的被试群体,例如,以小时计算工资的员工,他们对时间价值的估计容易,从而对时间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以上两个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被试的差异对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而Navarro和Fantino(2009)则从个体利用时间所从事活动的本质着手来研究个体对时间是否产生沉没成本效应。研究发现,人们对时间是否产生沉没成本效应与在时间投入时人们是否体验到愉快和是否付出努力有关,当人们投入时间时同时体验到愉快,将减弱沉没时间效应,而当人们投入时间时付出了努力,将加重沉没时间效应。另外,Ellingsen和Johannesson(2009)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被试对他们时间的投入不要补偿,而几乎所有的被试对他们的金钱投入需要补偿。2.3时间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评估的过程。心理账户遵循金钱的不可替代性原则,违背了传统经济学中金钱的可替代性原则。大量研究也证实了人们会给不同心理账户的金钱贴上标签,并且不同心理账户中的金钱具有不可替代性(Thaler,1999)。例如,人们使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会比较谨慎,一般只用于日常生活的消费,而对于自己意外得到的金钱,则倾向于奢侈的享受。其实,相对于金钱,时间更加不可替代,Rajagopal和Rha(2009)的研究也发现,当是工作时间的时候,被试倾向于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工作有关的活动,而当是休闲时间的时候,被试倾向于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与非工作有关的活动,因而研究者认为人们对时间也存在心理账户,并且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基于预期理论的价值函数和享乐主义原则,心理账户还提出了一套特殊的心理运算规则。这套心理运算规则主要包括:(1)两笔盈利应分开;(2)两笔损失应整合;(3)大得小失应整合;(4)小得大失应分开,详细介绍可参见李爱梅和凌文辁(2007)的研究综述。但是时间是否也符合这套心理运算规则,相应的研究文献较少,唯有Leclerc,Schmitt和Dube(1995)研究发现,当两笔时间损失时,被试遵循两笔损失应整合的规则。Kahneman和Tversky(1984)基于“计算器和夹克问题”提出了三种结果框架:昀小账户(minimalaccount)、局部账户(topicalaccount)和综合账户(comprehensiveaccount)。昀小账户又称绝对优惠值,是比较两种选择之间的绝对差异;局部账户又称相对优惠值,是选择的结果与当前决策情境下的参照水平相比较的结果;而综合账户则包括了现在的收入、现有资产、未来收入、以及其它可能的收入。他们认为心理账户是一种局部账户,人们的决策偏好更多受局部账户的影响。Duxbury等(2005)的研究改进了Kahneman和Tversky(1984)的研究方法,同时使用节省金钱而需要花费时间和节省时间而需要花费金钱两种方法研究人们的决策偏好是不是更多受局部账户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是金钱的心理账户时,人们的决策偏好更多受到局部账户的影响,而当是时间的心理账户时,人们的决策偏好不会受局部账户的影响。我们认为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在于,当是金钱的心理账户时(节省金钱而需要花费时间),金钱的价值是稳定的,所以人们对金钱的相对优惠值(局部账户)会相对敏感,进而人们的决策偏好会更多受局部账户的影响,而当是时间的心理账户时(节省时间而需要花费金钱),时间的价值本身就具有模糊性,所以人们对时间的相对优惠值不会敏感,进而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