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备课单元目标单元名称综合探究追寻生活的智慧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走进哲学,问辨人生把握世界的本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拥有更美的人生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坚定理想,铸就辉煌本书结构一、本单元的地位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部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二、本单元结构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的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生活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的本质是什么逻辑结构: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关键是把社会的本质理解为实践,以此作为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出发点。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践出发,没有找到社会意识产生的物质根源——社会存在。具体地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历史是由有动机、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把握;三是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2、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这就克服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社会存在的最本质的内容---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意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生成了全部社会关系。其次,实践还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锁钥。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逻辑结构:生活——实践、物质生产——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逻辑结构: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路径一:社会发展实践生产实践人民群众社会发展合力性质、大小人民群众路径二: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教材中的“专家点评”概述了人民群众的含义、范围以及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学习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材是分三层分别分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以及其重要意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力量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群众路线的内容、地位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哲学依据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一、价值与价值观——即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及价值观的作用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而这些具体的价值又可以概括为几个领域,即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这是具体事物、具体领域的价值。而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在具体价值的基础上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它比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具体领域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点是共同点。2.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人,可以以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又要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人的存在的双重性决定了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自我价值。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即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是正确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社会历史性特征群众史观社会发展的主体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主体差异性特征寻觅社会的真谛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即是如何创造和实现的问题劳动和奉献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砥砺自我实现价值创造价值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目的:1、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2、对第十二课中没能涉及的人生观的重要内容──理想和信念予以阐述。主要讲清楚四层意思:第一,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各不相同,但根本的途径是劳动和奉献;第二,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对社会奉献的同时个人也会得到发展。第三,人的价值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贡献主要应当看他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什么;第四,理想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注重“双基”的落实,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建议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使用好课文中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中的内容是手段,掌握宋体字所阐发的原理才是目的。“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它与正文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链接”与正文的关系最远;“专家点评”同正文的关系较“名言”远,较“相关链接”近。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辅助文”认真使用单元后的“综合探究”●你曾经参加过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活动吗?奉献—一颗心奉献—一种责任奉献—一点点的行动人生价值观教学中“情感渗透,自我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开放性的教学自写或收集人生格言选取生动的影视作品或其他具有启发性的节目供学生观看。组织资料的收集课余完成人物采访开放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