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一春秋的文化和科技老子孔子天文历法建筑机械医学春秋的文化和科技老子▲老子与道老子即老聃,相传为楚国人,作过周守藏史,熟悉各种典章制度。传世的老子《道德经》,是由其门人追记老子遗说,到战国时由楚人环渊纂集而成。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叫做“道”,又叫做“大”,以取代商周以来的人格神──天的至上权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因此,“道”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道”是第一性的,世间的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福建泉州老君岩老子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道德经》中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它揭示出世界的事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美与丑、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有与无、祸与福、强与弱、刚与柔、多与少、实与虚、智与愚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相反而又相成。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他还观察到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肯定事物无不向它的对立面转化。《道德经》(《老子》)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孔子像(唐吴道子画)“仁者爱人”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孔子办教育孔子办教育,推广私人讲学,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有很大贡献。他破除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孔于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以“循循然善诱人”来赞扬他。《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三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后人评孔子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清康熙题写的匾额孔子问李老聃图(明代画)◆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士阶层的解放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各国国君争相礼贤下士,稷下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养士之风盛行。百家争鸣诸子思想:▲墨子及墨家学说▲庄子及其思想▲孟子和儒家思想▲荀子▲法家和韩非十家分为190家战国思想学派中一家之中不断分化为更小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十家分为190家。十家九流《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侯外庐主编刘泽华主编杨伯峻译注庄子及其思想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继承老子思想的有关尹等,关尹又叫环渊,“学黄老道德之术”,成为老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人。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名周,宋国蒙(河南商丘附近)人。庄子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的学说比老子更消极。孟子和儒家思想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孟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他的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著作保存在《荀子》中。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创始人。荀子“重法”,他的思想在实质上和法家思想有不少一致的地方,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体系的思想家。法家和韩非战国早期的法家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都是各国变法运动的倡导者。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是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是主张君主专制的,商鞅注重“法”,申不害注重“术”,慎到注重“势”。《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亦称《春秋左传》。旧传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所撰。近人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料编成的。《左传》的纪事编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与春秋相同;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直到悼公十四年。战国的史学《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天问》《天问》是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战国乐器:古琴铜鼓战国乐器司南战国末年,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利用磁石的这一特性制成一种正方向、定南北的仪器,叫做“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后来逐步发展成指南针。科学技术历法战国时用的历法,一年为365又1/4日,19年共235个月,为了调整年与月的差距,已采用19年7个闰月的置闰方法,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四分历”。这时历法上的最大成就是“月令”的产生,已经测知了一年二十四节气,并知道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出现适应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