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思维引导企业价值最大化一、企业管理需要财务思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已经为企业界所普遍承认和奉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这句名言似乎成为市场经济最直接、最生动也最原始的描述和阐释。但凡具备一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人士都知道市场经济运行所遵循的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外在最主要表现机制是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引导厂商资源运用的方向;竞争机制则迫使厂商要最有效率的使用手中的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利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达,企业间的竞争必将是激烈的和残酷的,难怪许多企业管理者发出“市场如战场”、“管理企业尤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感叹。如履薄冰的企业如何在“市场”这个广阔的竞技场上站稳脚跟、取得发展、获得成功呢?这让我想起《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古训。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角度,我们不能排除认识方式多样化的倾向或趋势,而且应该鼓励这种倾向或趋势,比如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企业竞争思想,为理解企业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供了基本方法与结构性的知识框架。他教授企业管理者运用“五力竞争模型”思维框架来认识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应该采取何种竞争策略、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架构来理解企业业务的拓展等。当我们在享受迈克尔·波特教授为我们准备的知识大餐时,我们接受的不应该仅仅是结论,而更应该是他为我们提供的一种思维模式,或许这种思维模式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当前,中国许多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问题,其中比较具有普遍性的是企业的经营决策仅凭经验感性判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而财务管理学作为经济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分支,为企业管理者认知企业提供了一种较为直接较为有力的思考企业问题的思维模式。如果你是一名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财务知识,自觉地应用财务思维来考虑盈亏、风险、发展等企业问题,努力提高决策能力。在欧洲,很多国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有着财务管理资格的要求。他们认为:一个看不懂财务报表、不能进行企业分析的人是不能对本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的,因此也就没有资格担任企业的管理者。可喜的是,这种观念逐渐被国内企业管理者所接受,开始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知识的学习。作为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知识的汲取,最主要的是掌握财务的思维模式,懂得财务“语言”,理解财务语言所描绘的企业经济全貌,运用财务的概念和方法指导企业的管理。所以财务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思维。二、财务思维是一种价值管理思维企业的经营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所占用资金在各种形态下的不断转化,并且最终达到其增值目的的过程。譬如,企业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筹集到能满足其经营规模要求的一定数额的资金;然后通过有效的资金配置和投放,转化为各类经营要素;最后通过销售收回经营的成本资金,并获得经营利润,再进行合理的分配,确保企业再生产活动得以继续。因此,我们将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配置、耗费、收回和分配等一系列行为活动,称之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或称其为理财活动。资金是价值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所以企业的财务活动也称为价值管理活动。下图是企业资金流转的基本形式。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图1企业资金流转的基本形式首先,价值管理提供的是一个精确的衡量标准——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并能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从外在表象来看,表现为物资的流动过程;而从内在本质来看,也是从财务管理角度看,它是一种资金的流动过程。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断进行和延续,就会不断形成企业资金的收支和流转活动。这种资金的不断收支和流转活动构成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管理方法,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及其管理不但具有综合性,也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其次,价值管理是持续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个过程。它强调,为了在商业市场中创造价值,企业的各个层次要通过识别适当的影响因素并把它们整合到明确的战略中来创造价值,在资本市场实现价值。基于价值的管理建立在以下的逻辑结构之上:1、大众化的贸易公司在经营中应为股东创造财富;2、为股东创造财富是保护员工、消费者、社会、政府及管理者在内的所有股东的利益所在;3、市场价值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期;4、创造持续的现金流的能力有赖于业务的可赢利性和公司的成长性。现在大部分的公司运用股东价值分析来指导企业各个层次的决策,从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到生产管理部门的业务决策,企业的每位员工都时刻保持价值创造观念,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状况,发掘每一个能为企业增值的机会。在这个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会面临种种选择,但其基本的价值评估要运用股东价值计算模型来对业务单位的价值创造活动做出决策,这都需要财务的支持。企业价值管理的实现有赖于一个管理理念的形成——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要在企业中全面推行价值管理思想,必须将财务管理提高到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知识水平,形成以价值管理的思维模式。三、财务思维是一种风险管理思维风险来源于不确定性。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遇到的不确定性,称统称财务风险。企业资金流转过程就是风险的转移和积累的过程,以货币形态为起点和终点的资金循环一般运动过程可以简单地表达为(图2):企业资金的循环运动(图2)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货币资金生产要素占用资金商品占用资金货币资金(筹资节点)(投放节点)(产出节点)(分配节点)分配阶段资金运动在四个流通环节流通节点停留,主要积聚着四种风险类别:第一,筹资风险,即到期无法抽还本金和偿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是由于举债筹资而产生的应由普通股股东承担的附加风险。筹资风险积聚在筹资节点上。筹资风险的基本表现为(1)负债程度。当公司处于负债经营的时候,负债程度越高,特别是资产负债率超过50%以后,公司的财务风险在不断加大,随之而来的就是资本成本的升高。(2)负债偿还顺序。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有些类型的资本具有优先偿付权,这样,就对偿还顺序排在后面的投资者构成财务风险。(3)现金流量脱节。债务资本的偿付是需要一定的现金流量支持的。债务资本必须按期、足额偿付,那么,现金流量就应当在时间、数额上与其保持一致。如果现金流量与债务资本的偿付不配套,造成到期无法偿还的局面,公司就会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一般常用财务杠杆来反映债务对投资收益的影响。财务杠杆对企业风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企业获利能力变动幅度的影响。财务杠杆作用越大,企业净收益变动的幅度也越大。公司财务杠杆,又称融资杠杆或资本杠杆,是指公司在作出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程度。公司负债经营,无论获取多少利润,债务利息是不变的。在公司长期资本总额不变的条件下,公司从营业利润中支付的债务成本是固定的,当营业利润增加时,每一元营业利润所负担的债务成本就会相应地减少,扣除所得税后,可分配给股东的股利就会增加;反之,当营业利润减少时,每一元营业利润所负担的债务成本就会相应地增加,扣除所得税后,可分配给股东的股利就会减少。这样,就给股东带来额外的收益或损失。这种债务对普通股股东收益的影响,称为财务杠杆作用。第二、投资风险,即无法取得期望报酬的可能性。投资风险积聚在投放节点上,它是资金循环所有风险的主导,制约着其他类型财务风险的发生及其程度。投资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多层次的经济活动,每时每刻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使得投资主体既可能从中获利,也可能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在探索、认识投资风险发生、发展和消失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以防范或减少投资风险所带来的损失。(1)投资作为一项长期的经济行为,要求投资主体在投资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分析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如何,并就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及引起风险的原因,制定各种防范措施,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投资风险,减少损失,防患于未然。(2)投资决策要科学化,投资决策是制定投资计划和实施投资活动、实现投资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关键。一旦投资决策失误,不仅会丧失良机,而且还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和浪费。所以,要防范投资风险,必须使投资决策科学化。(3)正确衡量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从收益与风险的关系来看,投资主体要获得的投资收益越多,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投资主体在投资中,在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谨慎、稳健地选择投资对象,力求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4)根据资金实力,选择投资机会。各种投资机会的实现都需要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保证。所以,既要考虑投资机会,也要考虑自己的资金实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机会,防范因投资资金不足所带来的种种风险。(5)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积极谋求各有关部门在政治、舆论和经济等方面所提供的投资保障,防范投资风险。第三、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状况和环境的变化而无法卖出产品并收回垫付资金,从而影响其按时支付本息能力的可能性,其风险积聚在产出节点。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很多,其主要有:市场需求的变化、商品销售价格的变动、商品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升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企业经营杠杆的高低等等。经营杠杆是指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下,其销售量变动对利润产生的作用。如果不同的企业具有相同的营业额,则固定成本比重越高的企业,其经营杠杆程度就愈高。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比重高的企业,其在销售量发生较小变动时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额也随之变动,从而造成企业营业利润较大幅度的变动,导致较大的经营风险。由于经营杠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因而常被用来衡量经营风险的大小。第四、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其风险积聚在产出节点。这种不利影响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如偿债能力的降低),有些是潜在的(如企业声誉下降)。四、财务思维的终极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现代企业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的最高财务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思维的本质是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规划、对风险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按照西蒙的管理决策理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必须以一定的目标作为评判依据。企业经济活动呈现多样性和层次性特点,也就决定了企业目标的多元结构和层次结构,反映在财务层面,分为财务思维的终极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财务思维终极目标由“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转变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主要经济学理由有两点:一是人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新产品的多少可以用利润这个价值指标来综合衡量;二是在自由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使用权最终属于获利最多的企业。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终极目标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是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当初企业主要治理结构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企业经营者就是企业所有者,我们通常称之为“业主”。由于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受到制度、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阻碍,单个业主增加个人财富的主要方法,只有通过把个人资本投入到企业,通过企业利润最大化来实现实现。但是,现代企业主要治理结构特征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由所有者和债权人投资,由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并且根据利益相关者价值的观点,一个企业只有在产品和服务质量,吸引和留住人才以及社团和环境责任上有良好的声誉,企业才能实现价值;否则,消费者会转向其他企业,员工会另谋高就,供应商也会放弃与企业的合作,从而给企业的创造过程造成毁灭性打击。所以职业经理人必须协调所有与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之间的相互利益。在这种新的企业环境,利润最大化目标已经不能同时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集团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缺陷:1、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项目创造当前价值(现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项目未来创造价值总额的大小,同时受到时间的制约。我们知道今天的1元钱的和将来的1元钱是不等值的,这种一定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