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85名护士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26人次,而发生针刺伤后只有3人次报告、跟踪检查。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关键词】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护士因工作原因,经常与缝针、刀、剪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接触,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其是利器损伤。而病房护士因其工作的性质,最易发生利器损伤,特别是针刺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害者体内。针刺伤在临床护士当中时有发生,而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现在我国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性传播疾病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如被感染过的针头刺伤,无疑是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了解临床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20~48岁,工作时间1~30年;职称为护士41名、护师24名、主管护师20名;学历为中专24人、大专38人、本科23人。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1年内被针刺伤的次数、进行何种操作时受伤、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时间、伤后伤口的处理方法、是否填写受伤报表、是否进行跟踪检验等,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2结果85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一年中有26人次的针刺伤史,最多的有3次,最少的20次,其中1次的17例,占65.4%;2次的3例,占23%;3次的1例,占11.5%,总针刺伤数26次。其中3次的是工作2年以下的护士,发生1次的大部分是工作2年以后的护士。针刺伤发生次数和工作年限成反比。在进行何种操作受伤调查中,拔针后的输液器被刺伤13人次,占50%;加药时被加药针头刺伤8人次,占30.8%;违反操作规程(针头复帽)刺伤3人次,占11.5%;因进针时病人不合作被刺伤的2人次,占7.6%。在伤后的处理方式的调查中,有98%的护士伤后会进行伤口的初步处理,如挤出血、冲洗、用消毒剂消毒,其中会贴上止血贴的只占46%;只有3人发生针刺伤后报告感染办登记并进行跟踪检验。其中12%的人不知道要填写报表,其余的虽然知道要填写报表,但部分因为怕麻烦,觉得只是小伤没必要填写受伤报表。3原因分析3.1人力资源不足我国临床一线护士存在严重缺编现象。输液室、病房护士日夜不停的工作,有时连正常的吃饭都顾不上,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常常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头昏眼花、腰背酸痛,而多数人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据调查的结果分析,针刺伤多发生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如上午输液高峰时和中午护士值班人少时,因这时期或因病人较多,或因护士人手少,而此时又是部分病人已输完液体需要拔针的时间,护士往往拔完一个病人的针后不能及时处理销毁输液器而又要给另一个病人拔针,造成最后集中处理这些病人用过的输液器时被刺伤。研究表明,值夜班、工作任务重、工作倦怠、精神压力大、年轻没有经验等因素是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因素【1】。归根到底是护理人员人手不足,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造成的。3.2护理人员某些操作不规范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因素之一。42%的针刺伤是在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发生的,74%的针刺伤是在工作紧急或繁忙时发生[2]。有不少刺伤是护士给病人拔完针后,因为又要急着为另一位病人拔针,就把拔出的输液器的针头插进输液管中,在插针头的过程中,就极易被针头刺伤另一个用来固定输液管的手上。还有一定比例的刺伤是在回套针头的针帽时发生的,再就是加药时不按操作规范,为赶时间,一个手拿安瓿,一3个手拿着注射器,两手之间没有支撑点,这样也极易被加药的针头刺伤,这些都是护理人员本身违反操作规范而致刺伤的。另外,徒手分离针头与注射器,用过的针头暴露于周围环境中等,也是造成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卫生部门关于一次性物品处理的要求,是避免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3.3防护意识淡薄首先是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时不认真学习,比如护理部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尽量不进行针头复帽的操作,必需时要“单手复帽”操作。但在对针刺伤的护士询问中,还有护士不知道“单手复帽”是怎么操作的。其次是医院领导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不舍得投入资金,使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如不舍得使用安全注射器等。再次护士学校教育中缺乏职业防护课程,临床护士的防护教育也未受到重视,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而防护意识的淡漠又导致其防护行为不到位,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增大。3.4护理对象不合作护理对象的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之一。躁动或不合作病人作治疗时要格外警惕针刺伤的发生,由于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没有固定好病人的体位,病人因为紧张或烦躁,极易导致针刺伤,这时候应有同事协作。4防范措施4.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提高输液室、病房护士有效处理针刺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是避免职业性伤害的关键。各科室应对护士尤其是对新上岗的护士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使她们充分认识、重视针刺伤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加强急救基本技能训练,完善抢救流程,严格规范护理操作规程,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用品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医院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落实标准预防,从而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4.2规范操作行为避免针刺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组织(OSHA)规定:注射器使用后原则上不允许套回护针帽,在别无选择时必须单手操作,绝对禁止双手操作[3]。输4液穿刺失败后,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式滴管上,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以减少接触锐器的机会;在打开玻璃安瓿时用棉球或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适当,以防刺伤手指;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操作后要自己料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如使用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用真空抽血设备取代传统的注射器抽血,用留置针代替头皮针等,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4.3提倡安全注射WHO对安全注射的定义:(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2)不使卫生保健人员因接触注射而产生任何危险。(3)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险【4】。具体应做到:(1)注射前将手洗干净,在一个清洁明亮宽敞的环境中进行注射;(2)操作过程注意样执行消毒灭菌原则;(3)永远使用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意“一人、一管、一个针头”;(4)绝对不要用双手将针帽套回被污染的针头;(5)尽快准确地将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丢弃至专用的容器中;(6)时刻记住自我保护措施;(7)尽可能使用安全注射器、自动毁形注射器、安全型套管针等进行各种注射。4.4加强人力资源配置根据临床工作时段及劳动强度的不同进行人员调配,在工作繁忙,工作量大时,适当增加人力、物力、实行弹性排班,尤其是夜班工作,防止疲劳、工作忙乱而发生针刺伤。4.5改善锐器处理方法使用锐器收集箱可以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会。锐器收集箱由耐刺、防水的塑料制成,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5],硬质容器有大小之分,分别放置于治疗台、治疗车一角等治疗区附近,只要接触过病人的利器,包括注射器、刀片、输液器针头使用后减少裸露针头的折弯或折断及传递,无须分离针头、针筒、消毒、毁形等处理,立即投入锐器盒箱,至四分之三满时停止使用,及时清理,减少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品后过多接触又可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大大减少护士工作中受伤感染机会。4.6针刺伤后的紧急有效处置(1)保持镇静;(2)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并使用抗菌肥皂5清洗受伤部位;(3)碘酒、酒精消毒受伤部位;(4)记录和报告受伤者情况,所涉及患者的资料等,将受伤的情况、处理方式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在案;(5)向本科室和相关部门领导汇报,启动应急预案,并做跟踪随访。5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由于针刺伤而感染到多种血性传染病,针刺伤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特别是护理专业人员的重视。希望广大的护理同行们在这一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最大可能的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保护自己及同行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参考文献【1】雷静,王筱慧.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50.【2】任小英,刘义兰.易发生针刺伤操作环节的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3,17(03A):267-268.3【3】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操作中针刺伤现状及其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668【4】唐朝焕.急诊护士针刺伤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J].医疗装备,2009,09(12):117-119【5】磨琨.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17-18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