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社会学复习大纲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鲁洁:“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二、为什么学习教育社会学(一)有利于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二)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质量(三)有助于政府与学校解决社会和教育的问题(四)有助于学习和研究者的就业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社会学的萌生(产生)阶段时间: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社会学者及教育学者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分别发表意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社会学之父:法国的唯心主义者孔德被誉为社会学的创始人;斯宾塞《社会学原理》;华德被誉为“美国社会学之父”《动态社会学》;杜威《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涂尔干----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教育与社会学》二、教育社会学的扩展时期(学科化时期或传统的教育社会学阶段、学科成型时期)时间: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进展甚速1907苏扎洛在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个开设了教育社会学课程,标志着这门学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1917年,史密斯的《教育社会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本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教科书;1949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教育社会学者布鲁克福发表“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一文,此文的刊载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三、从传统的教育社会学到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社会学化时期)时间:20世纪中叶以后第二章教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规范性研究——教育社会学形成之初,推崇规范性研究。规范性研究主要涉及两大问题:应该是什么(如方向、原则等)与如何做(如方法、途径、技术、措施等)。重视教育应该如何存在这样的价值判断,着眼于解决教育问题的具体手段。规范性研究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注重解释性地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地得出结论;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实证性研究主要涉及: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曾经是什么、可能是什么、有望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现在怎么样、曾经怎么样、可能怎么样、将来怎么样)的问题。以客观、实证、价值中立的科学立场获取教育的事实资料,以事实分析取代价值判断,然后才有可能为建立与完善教育实践提供依据。这种研究重在判断教育是如何存在着的问题,实证性研究注重事实判断、反对价值分析;注重演绎性地得出结论,反对解释性地得出结论;强调定量分析、反对定性分析。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的方法。定性研究: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不是用语言文字。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选题;计划;实施;总结2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一、调查法它是对部分人群系统地询问他们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力图发现人们是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法。调查法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调查会法等具体方法收集资料。(二)问卷法1、概述问卷法是运用问卷向各个被调查人了解情况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是采取抽样方式确定调查样本,以根据调查目的设计的问卷为工具,完成事先设计的调查项目,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调查结果的一种调查方式。(三)访谈法访谈是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法是调查者直接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当场记录,并据此了解教育实际情况的方法。(四)调查会法调查会法是访谈法的一种,它是以集体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头脑风暴法是特殊的调查会法,主要用于预测性、规范性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研究中。二、现场法现场法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被调查者正在发生的外显行为、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主要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资料。三、隐蔽法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因而不存在互动。隐蔽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根据文献资料进行的第二手分析、根据物质痕迹进行的痕迹测量法。第三章经济与教育第一节社会生产力与教育一、教育的生产性功能1、劳动力增值的功能.其特点是:长效性,高效性.2、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3、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二、教育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质的规定性相适应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量的相适应3、教育与生产力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相适应第二节商品经济与教育一、商品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作用的表现1,教育的外层:教育的产品为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所制约.2,教育的中层:学校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它不承担为社会积累经济的任务.3,教育的深层:教育的观念与意识必然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二、教育商品化的概念及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教育不能商品化原因教育商品化即教育要赋之以商品经济的性质,教育的目的,任务,手段,方法等都要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教育不能商品化的原因: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2,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3,教育具有多种功能,既要为经济服务,又要为建设民主政治服务,为创建高度的精神文明服务.4,教育所要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与教育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32,教育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3,教育现状的落后性4,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当代我国经济改革对教育提出的任务第一、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工人、农民和各种类型的第三产业人员;第二、进一步转变教育职能,突出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第三、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增加符合当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内容;第四、在国家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制定相应政策,积极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引导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五、打破传统办学模式,提倡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固守与扩展教育市场,提高国际范围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主要观点为:第一、“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个人在教育、卫生、医疗、为了获得就业机会进行迁移所付出的费用以及为了接受教育所放弃的费用,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部分;第三、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当代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第四、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比物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得多;第五、当代经济生活中资本积累的重点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第四章教育与政治第一节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一、政治是怎样影响教育的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基本目的,从而决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2、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从而决定着教育制度的结构形式。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4、政治直接决定着教育资源在不同社会阶级、集团之间的分布,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5、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第二节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延续1、教育在实现社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2、教育在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1)维护作用第一,把现存的社会政治关系格局合理化,并以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形式向学生传授。第二,培养各种规格的政治人才,使统治阶级的力量得以补充,使现存的社会政治关系格局得以巩固。(2)发展作用第一,教育通过适应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来保证社会政治阶层的重组。第二,教育通过赋予某些社会阶层以文化资本来提高其政治地位。二、教育在推进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教育通过提高统治阶级的文化素质而使统治阶层的政治管理趋于科学化。4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而使国民的政治参与趋于大众化。三、教育与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1、什么是政治社会化从个体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各种政治倾向所经历的过程,是个体通过政治文化的学习,形成和发展“政治自我”的过程。第五章文化与教育第一节文化与教育概述一、什么是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二、文化与教育(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节民族文化特点与教育一、文化传统与教育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区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二、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教育133页-140页第三节文化的传递、传播与教育一、文化的发展通过传递、传播而实现二、教育是实现文化传递的重要机制第四节文化选择与教育(重点)一、文化选择的意义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择优汰劣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也是文化发展的规律。教育的文化选择具有两种取向,一是按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教育的需要选择。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定向的功能:2.扩大文化选择区的功能:3.提高主体选择能力的功能文化传递是文化的时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文化传播史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第五节文化变迁与教育文化变迁可以定义为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二、文化变迁之法则(一)文化积累的法则文化积累是指旧文化的保存,新文化增加的过程。(二)文化突变的法则文化突变是指产生新文化结构的一种飞跃过程。第六章青年文化与教育第一节青年文化概述一、青年文化概念广义的是青年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文化特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言语风格、穿着)。狭义的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各种价值观念及其行为特征。第二节教育对青年文化的引导与控制第三节青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与促进5第七章人口与教育第一节人口与教育的关系人口是在一定地域和时间的人的群体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教育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关于全局发展的奋斗目标,亦即预期要达到的未来发展的总要求和总水平。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不仅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而且也受到人口因素的制约。人口因素不仅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有重要影响,对教育发展战略重点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制约作用。所谓教育发展战略重点,是指教育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和部分。(二)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所谓教育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有教育纵向结构、教育横向结构和教育地区布局结构等。教育纵向结构,是指教育体系中各个等级之间的构成关系。教育横向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构成。教育地区布局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空间分布,即“学校地图”。(三)人口对教育规模及经费的影响人口对教育系统最直接的制约作用就是教育要受学龄人口数量的影响。学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对教育规模的大小及其所需教育经费的多少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因此,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可以通过教育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两个方面的影响来体现。研究表明:人口出生率与教育水平呈反比关系;教育程度与死亡率呈反比关系。(二)教育对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人口的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即人口的迁移变化。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与迁移成正相关,即教育程度高,人口迁移倾向较高;教育程度低,人口迁移倾向较低。(三)教育对人口社会变动的影响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所谓人口社会构成,就是人口在社会机体中的组合状况,如文化教育构成、职业构成等。第三节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一、我国人口的现状(一)人口基数大,年增加量多(二)人口年龄构成老龄化(三)农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