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思维创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与思维创新李润[内容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以创新为重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也随之向我们走来。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当然责无旁贷。语文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实践、创新的基础。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当下国家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将语言知识传授和培养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去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关键词]:语文教育创新精神自主学习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以创新为重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也随之向我们走来。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当然责无旁贷。我国语文教育曾经存在一些弊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多方面的批评,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研究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有了创新意识,还要创新学习,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提示新的原理、发现新方法,只要把他人提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这种创新必将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当下国家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将语言知识传授和培养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掘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现代语文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坚持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智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不再成为课堂上唯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课堂要克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做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面的互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积极心态的必要性。一、强化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1、要改造氛围,改进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鼓励学生拥有批判精神,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而教师对学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对于一些看起来荒谬的问题,教师不能讽刺、挖苦、埋怨和耻笑学生的幼稚,要保护和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可以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越强,就越有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课堂上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求知精神、创造性思维,营造追求知识、轻松学习的氛围,为学生的天和潜能的开发培养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不应该随意批评学生,随意批评只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它不仅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影响一个学生对终身事业的选择与目标的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切知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学生重新发现,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亲近学生、热爱学生,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宽松和蔼的氛围,相信他们,尊重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2、要改革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模式,如“满堂灌”、“满堂问”“填鸭”模式只能扼杀学生的自学能力,限制学生的创造天赋。要做到“学教一体”,应根据“学”的模式来确立“教”的模式,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积极。传统教育只强调单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材。若仅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考虑,应试教育并非没有优势,我们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灌输的对象。只讲单向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性思维,没有发散性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性思维,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具有层次性,广泛性,可供选择性;要向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开放,贴近学生生活。要注重教学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接触到的只是教科书上的那些文章,苦读教科书上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立足于课堂,但是不能被课堂捆住手脚,必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吸收适合学生自己需要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课堂创新做好知识的准备。特定的情境、广博的知识和视野是学生创新意识萌发的前提。要打破传统课堂空间的局限性和形式的封闭性,建立开放的课堂。这种开放首先是空间的开放,比如语文问题来源于生活,学好语文又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而语文课堂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延伸到课外,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如:在教学写景习作时,让学生排队到学校的植物园里,先让他们自己观察,然后让每两个同学在里面进行有序地观察、说话,这种开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掌握创造技巧。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技能训练;重考试,轻发展;重高分,轻素质;重死记硬背,轻实践能力;重照本宣科,轻发明创造。这些现象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养成。教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就是交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利器,学生一旦掌握了学法,就能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灵活应变,果断决策,不断创新,从而获得飞跃性发展。教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必须紧密结合具体课文,做到一类课文渗透学法,二类课文巩固、运用学法,以读写例话提炼学法,以基础训练实践学法,使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落到实处。教给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方法。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掌握理解字、词、句、篇的方法。如:让他们懂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字词;让他们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了解时代背景,运用抓主干、抓关键词等方法把握句意;让他们学会利用审题、抓中心句、归纳白然段段意及提问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让他们学会利用角色扮演和感情朗读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作者的感情。二、教导学生敢于联想提出问题1、让学生掌握联想、想像的方法。联想和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学会正确地联想和想像就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使学生回忆起已经学过的知识,突破原有经验的局限,认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思想,创造出新形象,做到“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要教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联想、相近联想、关系联想及相反联想等,掌握再造想像、创造想像等方法。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语文课文教学中形象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形象性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和让学生想象想像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使其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并明了学习语文知识的一般规律。可以借助发散、求异、选择、综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整合形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是发散,求优是集中。求异、求优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空间。2、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体现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并且创造能力又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性强的特点出发,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就成了强化自主学习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前提。要留有时间,允许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表达学生的看法。表扬那些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支持学生不惟书,不惟上,敢于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会问”。要指导学生想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使他们从“肯提”到“能提”,再到“会提”,直到“提好”。提高提问的质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要使学生掌握创新思考的方式,就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的内容。应注意学科知识的整合,跨学科地运用不同知识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法中要多向学生问几个“还有别的方法吗?”、“还有其它答案吗?”、“还有不同意见吗?”……总之,在学生亢奋的思维状态中,让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且只认标准答案,对问题轻易就做出结论,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教师应当具备创新精神1、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保证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创新和实践。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发展自己的创新性人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用自己人格品质去影响学生,这样在教师的教育熏陶下,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他们积极探索,积极思维,形成了勃勃生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语文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学观念,变“以教定学”的“主导型教育”模式为“以学定教”的“主体型教育”模式。确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去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目标,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找准“创新点”,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指导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础,向写作迁移,向课外延伸,向生活拓展,让学生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创新精神,成为探索知识和驾驭知识的主人。2、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乐于创新和实践,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改变在语文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去创新和实践。当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要广泛吸收,集众家之长,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不同的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熟能生巧,进而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语文教师自己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不能因循守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