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贯实验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序贯实验设计☆系统实验设计法:对实验先进行系统全面设计,然后按步就班完成各个实验的研究。☆序贯实验设计法:有不少实验优化方向难以预见确定,下一步的实验方案往往要根据上一步的实验结果来设计,也即实验必须一个接着一个开展,时间上有先后,步骤上分前后。序贯实验设计法可分为登山法和消去法两类。•登山法是逐步向最优化目标逼近的过程,就象登山一样朝山顶(最高峰)挺进。2•消去法则是不断地去除非优化的区域,使得优化目标存在的范围越来越小,就象去水抓鱼一样逐步缩小包围圈,最终获得优化实验条件。1、单因素优选法优选法是以数学原理为指导,以尽可能少的实验次数找到最优实验方案的一类方法。一般在目标函数无明显表达式时采用,运用此方法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例如在单因素实验设计的情况下,如果均分法需做1000次实验,则用优选法只需做14次左右实验就能达到同样的实验精度,所以这一方法在国内外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1黄金分割法黄金分割法,又称0.6l8法、折纸法。一般适用于对实验总次数预先不做规定、每次做一个实验的情况。[例7-1]为了改善某油品的性能,需在油品中加入一种添加剂,其加入量在200g/t到400g/t之间,试确定添加剂的最佳加入量。解:这里考察因素只有添加剂加入量一个,总实验次数不限,可采用0.618法:第一,确定第一个实验点。如图7-1(1)取一张纸条,其刻度为200~400g,在纸条全长的0.618处划一条直线,在该直线所指示的刻度上做第一次实验,即按323.6g做实验①。第二,确定第二个实验点。用对折法,以中点300g为准将纸条依中对折,如图7-1(2)所示,找出对折后与323.6g相对应的点划第二条线。第二条线的位置正好在纸条全长的0.382处,该点刻度276.4g,按276.4g做实验②。第三,比较两次实验①②的结果,若②比①效果好,则在323.6g处把纸条右边一段剪去(若①比②效果好,则在276.4g处把纸条左边一段剪去)。剪去一端,余下的纸条再重复上面的对折法,找出第三个实验点,该实验点为247.2g做实验③。如图7-1(3)所示。第四,比较实验②③的结果,如果仍然是②比③好,则将247.2g左边一段剪去,余下依中对折,找出第四个实验点294.4g做实验④。如图7-1(4)所示。第五,比较实验②④再剪去一端,按对折法,依次往后不断确定新的实验点。每往后进行一次实验,都比前一次更加接近所需要的加入量。本例共做了8次实验,实验⑤⑥⑦⑧在纸条上所示的位置分别为265.2g、283.2g、287.6g、280.8g,当做到第8次实验时,认为已取得较满意的结果,另外,剩余的实验范围已很小,重新实验的结果相差不大,因此可以终止实验。经过比较,最后获得添加剂的最佳加入量为280.8g。此法实验精度相当于均分法80多次,提高工效10多倍,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由上例可见:(1)0.618法是在给定的实验范围内确定的最佳点。若实验范围估算不准确,那么就会失去运用该方法的意义。因此需根据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仔细估算实验范围,以寻找出最佳的实验结果。(2)采用0.618法安排实验,每次剪掉的纸条长度都是上次的0.382;而留下来的是上次长度的0.618。“去短留长”无论剪掉左边还是右边,都将中间一段保留下来,而且随着实验的一次次进行,中间段的范围越来越小,实验过的较好点一步又一步接近实验所要寻求的最优点。(3)除了第1次需做2个实验外,其余每次只做一个新实验。(4)在实际操作时,每次实验所取数值的确定,可以采用以下简便公式计算:第一个实验点,应取数值为:小头+0.618(大头-小头)以后各次实验点应取数值为:(大头+小头-前次留下的实验点),简单说就是:加两头,减中间。第一次实验点=200+0.618(400-200)=323.6第二次实验点=400+200-323.6=276.4第三次实验点=323.6+200-276.4=247.2第四次实验点=323.6+247.2-276.4=294.4[例7-2]某电化学反应中电流对电解产物的产率影响存在最佳值,试用黄金分割法确定最佳电流值,实验范围为5~40mA。解:实验过程如图7-2:②优于①;②优于③;②优于④;②优于⑤;⑥优于②,最佳电流值为19.56mA。6次实验误差19.56-18.37=1.19mA。采用均分法达到该精度的实验次数为(40-5)/1.19=29次。1.2分数法分数法的原理与0.618法完全一样。预先规定了实验总次数的情况,我们就要用分数法。分数法与0.618法的不同仅在于第一次实验点的选取方法不同。“菲比那契数列”:1,1,2,3,5,8,13,21,34,55,…递推关系:F1=1,F2=1,Fn+2=Fn+Fn+1,数列:1,1/2,2/3,3/5,5/8,8/13,13/21,21/34,…的渐近数0.618。步骤如下:如实验范围已定,要求只做n次实验,分数法的第一个实验点是在实验范围全长的Fn+1/Fn+2位置进行。后面的实验点的选取,均按0.618法步骤依次进行,直到做完n次实验,即可得到n次实验中的最佳实验方案。[例7-3]某化学反应的反应温度范围为120~200℃,要求只进行4次实验,找出最好的实验结果。解:已知总实验次数:n=4。由菲比那契数列得知Fn+2=F6=8,Fn+1=F5=5,于是按分数法应在实验范围总长的Fn+1/Fn+2=5/8处安排做第一次实验,即第一实验点①是在:l20+(200-120)´5/8=170℃进行。用“加两头,减中间”计算可得第二次实验点②为:200+120-170=150℃比较实验①、②结果,发现②好,去掉170℃以上部分,对余下部分求得第三实验点③为:170+120-150=140℃即在第2等份处做实验③。比较实验②、③结果,仍是②好,去掉140℃以下部分,对余下部分求第四实验点为:170+140-150=160℃在第4等份处做实验④,比较实验②、④结果,还是②好,故最后确定150℃是4次实验中较好的反应温度。[例7-4]某厂对锅炉结垢进行清洗,选用敲下来的垢片做实验,放入17%、10%的盐酸液内沸煮,17%的需要180min溶解,10%的需130min溶解。接着,又做了一次30%的实验,沸煮300min垢仍不溶解,说明高浓度不好。因此,决定选取2%~10%的区间,限定做4次实验,用分数法进行优选。解:把实验范围分8等份,先后在7%、5%、4%、6%的盐酸溶液中共做4次实验。比较各次实验结果,以采用6%的盐酸液除垢效果最佳。实验安排及实验结果见图7-4和表7-2。表7-2实验结果1.3对分法前面介绍的几种方法都是先做两个实验,再通过比较,找出最好点所在的倾向性来不断缩小实验范围,最后找到最佳点。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先做两点,有时实验是朝一个方向进行的,无需对比两个实验结果。例如,称量质量为20~60g某种样品时,第一次砝码的质量为40g,如果砝码偏轻,则可判断样品的质量为40~60g,于是第二次砝码的质量改为50g,如果砝码又偏轻,则可判断样品的质量为50~60g,接下来砝码的质量应为55g,如此称下去,直到天平平衡为准。称量过程如图7-5所示。图7-5对分法实验过程这个称量过程中就使用了对分法(也叫平分法),每个实验点的位置都在实验区间的中点,每做一次实验,实验区间长度就缩短一半,可见,对分法不仅分法简单,而且能很快地逼近最好点。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对分法,只有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时候才能使用。①要有一个标准(或具体指标)。对分法每次只有一个实验,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就无法鉴别实验结果是好是坏。在上述例子中,天平是否平衡就是一个标准。②要预知该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规律。也就是说,能够从一个实验的结果直接分析出该因素的值是取大了还是取小了。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能确定舍去哪段,保留哪段,也就无从下手做下一次实验。对于上例,可以根据天平倾斜的方向来判断是砝码重,还是样品重,进而756④1254③805②1057①解垢时间/min盐酸浓度/%实验号可以判断样品的质量范围,即实验区间。[例7-5]某润滑油加入66‰的复合剂后质量符合要求,为了降低成本,在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前提下,试选择复合添加剂的最佳加入量。解:实验可使用对分法进行安排。假如当复合添加剂加入量小于18‰时,该种润滑油质量即不合格,故实验范围为18‰~66‰。在这范围内对分取其中点,即添加剂加入量为42‰时做第一次实验,如果质量仍然合格,则含去42‰~66‰这一段,在余下的18‰~42‰中再取中点,即30‰做第二次实验,结果如不合格,则舍去18‰~30‰这一段;在30‰~42‰这一段再取中点进行实验,直到找到最佳点为止。参见图7-6。由于对分法每次舍去的将是原来实验范围的一半,因此较之0.618法可以缩短整个实验的总周期。1.4抛物线法不管是黄金分割法,还是分数法,都是通过比较两个实验结果的好坏,逐步找出最好点。如果实验结果是定量处理的,那么显然实验结果的数值,即目标函数值本身的大小,并没有在优化方案中被考虑利用。抛物线法是根据已得的三个实验数据,找到这三点的抛物线方程,然后求出该抛物线的极大值,作为下次实验的根据。用抛物线法可使实验进一步深化,对最优点的位置作出更准确的估计。如图7-7所示,设在x1、x2、x3三点上做实验,其结果分别为y1、y2、y3。通过x-y平面上的三点(x1,y1)、(x2,y2)、(x3,y3)作抛物线逼近曲线,抛物线的顶点(x0,y0)就可能近似于实验曲线的最优点。如果将下次实验安排在抛物线顶点的横坐标x0处,便可得到最佳的实验结果y0,此方法常被称为优选法的“最后一跃”。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可以可得通过上述三点的抛物线方程为:y=y1(x-x2)(x-x3)(x1-x2)(x1-x3)++y2y3(x-x1)(x-x3)(x2-x1)(x2-x3)(x-x1)(x-x2)(x3-x1)(x3-x2)抛物线的顶点横坐标为在x=x0处得到实验结果y0后,若需继续实验,则在(x0,y0)和它相近的两点做新的抛物线,以求最优点。此方法最适用于中间高、两头低,或中间低、两头高的二次抛物线情况。粗略地说,如果穷举法(在每个实验点上都做实验)需要做n次实验,达到同样的效果,黄金分割法只要数量级lgn次就可以达到,抛物线法效果更好些,只要数量级lglgn次。2多因素优选法2.1最陡坡法众所周知,登山时若沿最陡坡攀登,路线将最短。实验指标的变化速度,也可看作是一种“坡度”;最陡坡法,就是要沿实验指标变化最快的方向寻找最优条件。(1)实验步骤①查找最陡坡利用多因素二水平正交实验,可以获得各因素的极差值。极差的相对大小,反映了因素的水平变化对实验指标的影响程度,也即因素效应的相对大小。因素的效应代表了该方向上指标的变化率,即坡度。调优过程中,应使各因素水平的变动幅度与各自效应的大小成比例,这就是最陡坡。②沿最陡坡登山沿着已确定的最陡方向安排一批试点,逐步调优,直至实验指标不再改进为止。③检验顶点位置以登山时找到的最优试点为中心,重新安排一组正交实验,检验该处是否已达“山顶”,如果不是,就要找出新的最陡方向,继续登山。[例7-9]某褐铁矿试样,粒度0.1~3mm,品位41%(Fe),可淘汰法分选,要求精矿品位49%~50%(Fe),用最陡坡法寻求最优工艺操作条件。解:先要查找最陡坡。需考查的因素为:人工床层厚度(A),mm;筛下水量(B),m3/(m2×h);冲程(C),mm;试料层厚度(D),mm。利用2水平正交实验寻找最陡坡。选用正交表L8(27),安排四个因素。这样的实验设计方案可保证全部主效应均不被混杂,而仅交互作用项相互混杂,因而有利于正确地找到最陡坡。基点(中心点)的实验条件定为:A0=60mm;B0=7.06m3/(m2×h);C0=7.5mm;D0=45mm。步长——相邻两实验点间取值的间距。由于基点的水平编码为0,故它同高水平点(+1)和低水平点(-1)的间距均为“半步”。设以S表示步长,各因素的步长定为:SA=30mm;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