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综合能力简答题1.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质量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的培养要求。(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2.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3.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4、简述政治经济体制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5、简述小学生注意发展的规律小学儿童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6、简述良好班级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7、简述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习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以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8、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9.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愿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10、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民主教学。11、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学科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1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3、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1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即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法。(3)陶冶教育法,即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4)实际锻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5)品德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6)品德修养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15、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1)活动性质具有自愿性和选择性。(2)活动内容具有伸缩性。(3)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4)活动组织具有自主性。(5)活动方法具有实践性。(6)活动评价具有综合性。16、简述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指导。(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17、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启示。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教育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18、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3)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的约定的。这一时期也称作为自律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的服从权威。(4)公正阶段这一阶段,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罚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19、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机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时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性。学习者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参与某种社会文化,进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参与某种社会实践而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以形成相应的知识。20、简述教师的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2)个体性和示范性。(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时间的广延性。(4)长期性和间接性。(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21、简述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2、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1)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2)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变;(3)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4)认识兴趣不断发展。23、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2)小学时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4)小学阶段的道德发展表现出过渡性的特点,儿童的道德发展存在“关键年龄”。24、简述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语言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6)创新能力2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性格(1)树立校方的榜样(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3)几时进行个别指导(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26、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规律28、简述尝试—错误说所提出的三条学习规律。(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学生做好的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放映。(2)练习律:对学生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放映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3)效果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29、简述德育过程中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要求。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材料分析题·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首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优秀教师在授课方式和学生问题的处理方法等方面都有值得新老师去学习的地方。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向优秀教师学习,才能使自己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其次,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再者,教师进行专门训练。要想促进自身的成长,可以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门化训练。如每天进行回顾,训练掌握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策略等。最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冷静地总结,对后续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树立发展性评价的评价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第二,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地有机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第三,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第四,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第五,在评价内容上,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第六,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第七,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谈一谈如何增加班级的凝聚力。班集体是由若干具有不同特征的学生个体组合而成,由于他们的情感态度、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不同,所以要把这些个性不一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并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