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糖代谢(一)名词解释1.乳酸循环(Cori循环):肌肉收缩时生成乳酸,由于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后,再进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进入血液后又可被肌肉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称为乳酸循环。2.糖异生:由非糖物质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成糖原或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糖异生只在肝脏、肾脏发生。3.高血糖: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22~7.78mmol/L,称为高血糖。4.糖尿:指血糖浓度高于8.89~10.00mmol/L,超过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尿中出现葡萄糖,称为糖尿。5.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原为体内糖的贮存形式,也可被迅速动用。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糖原合酶为关键酶。由肝糖原分解为6-磷酸葡萄糖,再水解成葡萄糖释出的过程称为糖原分解,磷酸化酶为关键酶。6.血糖: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血中葡萄糖水平的正常范围是3.89~6.11mmol/L。7.糖酵解和糖酵解途径: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经丙酮酸分解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自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反应阶段为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所共有,称为糖酵解途径。8.糖酵解途径:自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反应阶段为糖酵解和有氧氧化所共有,称为糖酵解途径。9.钙调蛋白(calmoduline):是细胞内的重要调节蛋白。由一条多肽链组成,CaM上有4个Ca2+结合位点,当胞质Ca2+浓度升高,Ca2+与CaM结合,其构象发生改变进而激活Ca2+CaM激酶。10.低血糖: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33~3.89mmo1/L,称为低血糖。11.乳酸循环:又称Cori循环,指将肌肉内的糖原和葡萄糖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乳酸进入血中运输至肝脏,在肝内乳酸异生成葡萄糖并弥散入血,释入血中的葡萄糖又被肌肉摄取利用,构成的循环过程称为乳酸循环。12.三羧酸循环:又称Krebs循环或枸橼酸循环,为乙酰辅酶A氧化的途径,先由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三羧基酸枸橼酸,再经2次脱羧,4次脱氢等一系列反应,再次生成草酰乙酸,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三羧酸循环。13.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绝大多数细胞都通过它获得能量。14.糖异生途径: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称为糖异生途径。15.磷酸戊糖途径:葡萄糖或糖原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后,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等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分解,主要生成5-磷酸核糖和NADPH+H+的途径。16.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存在于线粒体,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该复合体由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3种酶按一定比例组成,其辅酶为TPP、硫辛酸、FAD、NAD+、CoA。17.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将底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至ADP(或GDP),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第5章脂类代谢(一)名词解释1.脂肪酸的β氧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的催化下从脂酰基的口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连续反应,脂酰基断裂生成1分子乙酰CoA及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此过程即脂肪酸的β氧化。2.胆固醇的逆向转运:HDL在LCAT、apoAI及CETP等的作用下不断从肝外组织获取胆固醇并转运至肝进行代谢,这种将肝外组织多余胆固醇运输至肝代谢转化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胆固醇的逆向转运。3.枸橼酸-丙酮酸循环:citrate-pyruvatecycle,乙酰(20A是合成脂肪酸的原料,主要来自葡萄糖代谢。细胞内乙酰CoA全部在线粒体内产生,而合成脂肪酸的酶系存在于胞液中,乙酰CoA必须通过枸橼酸丙酮酸循环透过线粒体膜进入胞液才能成为合成脂肪酸的原料。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枸橼酸,转运至胞液中裂解释出乙酰CoA及草酰乙酸,乙酰CoA即可用以合成脂肪酸及胆固醇,而草酰乙酸则还原成苹果酸被转运入线粒体内。苹果酸也可在苹果酸酶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丙酮酸,再转运入线粒体内。第六章生物氧化(一)名词解释1.biologicaloxidation:即生物氧化,指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过程,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其中相当一部分能量可使ADP生成ATP,供生命活动的需要。2.P/O值:P/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3.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2H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并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氧化磷酸化是体内产生ATP的主要方式。4.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是胞液中NADH穿梭至线粒体进行氧化的一种方式,通过此种方式,NADH在线粒体中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生成了ATP分子。5.解偶联作用: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的作用,使呼吸链传递电子过程中泵出的H+不经ATP合酶的F0质子通道回流,而通过线粒体内膜中其他途径返回线粒体基质,从而破坏了内膜两侧的电化学梯度,使ATP的生成受到抑制,由电化学梯度贮存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6.底物水平磷酸化:指物质在脱氢或脱水过程中产生高能键,由于分子内能量重排,使ADP生成ATP的过程。例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过程。7.α-磷酸甘油穿梭:指线粒体外的NADH在胞液中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使磷酸二羟丙酮还原成α-磷酸甘油,后者通过线粒体外膜,再经位于线粒体内膜的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FADH2磷酸二羟丙酮可穿出线粒体外膜至胞液,继续进行穿梭,而FADH2则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2分子ATP。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第七章氨基酸代谢(一)名词解释1.转氨基作用:氨基酸在转氨酶催化下,可逆地把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α酮酸,氨基酸脱去氨基,转变成α-酮酸,而α-酮酸则接受氨基变成另一种氨基酸,称为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转氨酶的辅酶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即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2.嘌呤核苷酸循环:骨骼肌和心肌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进行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首先通过连续的转氨基作用将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草酰乙酸,生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与次黄嘌呤核苷酸生成腺苷酸代琥珀酸,经裂解生成AMP,AMP在腺苷酸脱氨酶催化下脱去氨基。由此可见,嘌呤核苷酸循环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联合脱氨基作用。3.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经血液到肝。在肝中脱去氨基,用于合成尿素,生成的酮酸可转成葡萄糖随血液达到肌肉组织,经糖分解途径生成丙酮酸,再加氨基生成丙氨酸,称为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该循环是肌肉与肝之间的氨运输方式。4.transaminase:即转氨基,催化某一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另一种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为酮酸。5.蛋氨酸循环:蛋氨酸与ATP作用转变成蛋氨酸(SAM),SAM是甲基的直接供体,参与许多甲基化反应;与此同时产生的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进一步转变成同型半胱氨酸,后者可接受N5—CH3—FH4的甲基重新生成蛋氨酸,形成一个循环过程,称蛋氨酸循环。其生理意义是:SAM提供甲基以进行体内广泛存在的甲基化反应。②N5—CH3—FH4提供甲基合成蛋氨酸,同时使N5—CH3—FH4的FH4释放,再参与一碳单位的代谢。6.氮平衡: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情况可根据氮平衡实验来确定,即测定尿与粪中的含氮量(排出氮)及摄入食物的含氮量(摄入氮)可以反映人体蛋白质的代谢情况。①氮总平衡:摄入氮=排出氮,反映正常成人的蛋白质代谢情况,即氮的“收支”平衡。②氮正平衡:摄入氮>排出氮,部分摄入的氮用于合成体内蛋白质。儿童、孕妇及恢复期患者属于此种情况。③氮负平衡:排出氮>摄入氮。7.鸟氨酸循环:体内的氨主要在肝经鸟氨酸循环(尿素)合成鸟氨酸,使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随尿液排出体外。首先CO2和氨在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CPS-I)催化下生成氨基甲酰磷酸,再与鸟氨酸缩合成瓜氨酸;瓜氨酸与天冬氨酸缩合成精氨酸代琥珀酸,后者裂解为精氨酸和延胡索酸;精氨酸由精氨酸酶催化释放1分子尿素和鸟氨酸,形成一个循环,称鸟氨酸循环。8.S-腺苷蛋氨酸:蛋氨酸与ATP在蛋氨酸腺苷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S-腺苷蛋氨酸,它是甲基的直接供体,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可将甲基转移到另一物质使其甲基化,而自身再通过蛋氨酸循环重新合成蛋氨酸。体内有许多重要的物质需要甲基化,如肾上腺素、肌酸9.蛋白质的腐败作用:在蛋白质消化过程中,有一部分蛋白质不被消化,也有一小部分消化产物不被吸收。肠道细菌对这部分蛋白质及其消化产物所起的作用,称为腐败作用。大多数腐败作用产物对人体有害,例如胺类、氨、苯酚、吲哚及硫化氢等。10.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指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蛋白同时食用时,必需氨基酸可以相互补充,从而提高营养价值。1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中的氨基酸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丙氨酸进入血液运输到肝。在肝中脱去氨基,用于合成尿素。生成的丙酮酸可转变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运输到达肌肉组织,经糖分解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再加氨基生成丙氨酸,称为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该循环是肌肉与肝之间氨运输的方式。12.联合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氨基酸首先与α-酮戊二酸作用生成α-酮酸和谷氨酸,然后谷氨酸再脱去氨基生成α-酮戊二酸,后者再继续参加转氨基作用。第八章核甘酸代谢(一)名词解释1.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其代谢的辅酶是四氢叶酸。一碳单位参与嘌呤、胸腺嘧啶的合成,例如甲基、甲烯基、甲酰基等。2.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指由磷酸核糖、甘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多步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3核苷酸的补救合成:指利用体内游离的嘧啶碱或嘌呤碱、嘧啶核苷酸或嘌呤核苷酸为原料,经过简单的酶促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或嘌呤核苷酸的过程。4核苷酸合成的反馈调节:指核苷酸合成过程中,反应产物对反应过程中某些调节酶的抑制作用。反馈调节一方面使核苷酸合成能适应机体的需要,同时又不会合成过多,以节省营养物质及能量的消耗。5.嘌呤核苷酸循环:是肌肉中存在的一种联合脱氨基形式,即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方式脱去氨基:氨基酸+α-酮戊二酸-谷氨酸+α-酮酸谷氨酸+草酰乙酸天冬氨酸酮戊二酸天冬氨酸+IMP-精氨酸代琥珀酸-延胡索酸+AMPAMPIMP+氨。第九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一)名词解释1.蛋白激酶:促进蛋白质共价修饰的酶,可由ATP提供磷酸基和能量,催化酶蛋白或其他蛋白多肽的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的羟基发生磷酸化,改变酶与蛋白的活性。2.变构酶:指代谢途径中受变构调节的关键酶,常为寡聚酶,有催化亚基(含结合底物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及调节亚基(含与变构效应剂结合引起调节作用的调节部位)。3.泛素:为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胞液,可由酶催化选择性结合于待降解的蛋白质,促进泛素化的蛋白迅速降解。4.限速酶(关键酶):在代谢途径的一系列酶促反应中,催化速度最慢的酶常具有调节作用,其活性改变可影响、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速度,或改变代谢的方向,这些酶称为调节代谢的关键酶。其活性常被某些因素调节。5.细胞凋亡: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在基因严格调控下发生的主动的细胞自杀现象,亦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6.酶的化学修饰调节:酶蛋白上的特殊基团在细胞内其他酶作用下进行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快速改变酶的活性。以磷酸化和脱磷酸最为多见。7.变构调节:某些小分子变构效应剂非共价结合于变构酶的调节部位,快速引起酶的构象改变,引起酶活性改变,使酶被激活或抑制,调节其活性。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一)名词解释1.冈崎片段:后随链解链方向与复制方向相反,复制时需解链达足够长度,然后在引发体作用下,形成引物再合成一段DNA。因此,随从链的复制需要多次生成引物,形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