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导力一、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认知层面:课程的引领能力•实践层面:课程的执行能力(一)课程的引领能力•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1)摒弃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课程即教材”(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弊端是:知识传授贯穿教学全程,教育、课程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综合实践综合素养,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学生只会读书。•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教材不等于教课程差异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课程是教学现在:新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课程是育人看课程执行力标志之一:教科书之外,还有哪些教学的内容与实践,也就是国家课程之外,学校建设了哪些校本课程,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课程。•2)摒弃考试本位的课程观:考纲替代课程大纲,考什么教什么,考得好就是教得好•弊端:应考扭曲了课程的科学性、完整性、协调性,升学的GDP增长,导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下降,涨了分数,降了素质,背离了课程的本来目的。•教得越好,对课程越陌生,对课程的热情越低,对课程的执行力越弱。•看课程执行力标志之二:•升学能力之外,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形;离校若干年后,学生发展的情形。新的课程观•学生和社会发展为本位•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学习的进程”(Courseofstudy),简称学程初中语文为例•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做人: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2、提高课程的敏感度课程要素•目标: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适切性)•内容: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针对性、丰富性)•实施:我怎样带他们去?(可行性、操作性)•评价: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科学性有效性)课程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全员全面发展的学生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目标指向•指向习得结果:三类目标•指向意义形成:三阶目标•指向教学实践:三维目标指向意义形成:三阶目标(阶梯划分)深层教学一阶:知识与技能(关于是什么、怎么做?)三阶:意义与价值(对学生发展有何意义?)二阶:过程与方法(学生如何习得知识与技能?)浅层教学意义指向教学实践:三维目标(立体划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指向习得结果:三类目标(平面划分)成果性目标(需要成果)1.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等2.技能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体验性目标(只要过程)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应(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创造性目标(还要“留白”)•复制——从事、做、说、表演、模仿、展示、复述等•创作——设计、制作、描绘、编织、扮演、创作等不是什么,是什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教学标准化–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应•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逆向设计)–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体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宏观备课•学什么——课程内容•学到什么程度——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长度•需要多少时间、需要怎样的空间——课程学习的条件•用什么方式学习——完成课程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如何组合——组织教学的策略•如何评教、如何评学——课程评价微观备课•教学目标——老师要干什么•为什么有如此目标取向?——目标确立的依据•来自学生;来自教材;来自教师。•这样教学是否符合学科特点?•是否符合课标(三维目标)到底教什么?•教教材: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里怎么说的就怎么教•用教材教:不是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才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到底教什么•教学内容处理:•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检查•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概括与提练•什么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讨论与交流•什么是必须老师讲的——讲授与阐明•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懂的——活动设计与示范优质课程的常见模式(1)引导争辩的课堂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思想驰聘四海,翱翔蓝天,学生的灵性、个性飞扬,争辩的过程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2)充满疑问的课堂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的互动,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3)走向生活的课堂知识本身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之中。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智慧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4)唤醒智慧的课堂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关注老师•老师在打什么球•打高尔夫球——只要自己打得好即可•打网球——还要留意对方,有来有往•打篮球——还要兼顾团队成员的合作关注学生•学生学习之前、之中、之后——•有错误•有不解•有不会•有问题关注声音•掌声:深刻与精辟——有感悟•笑声:生动与精彩——有兴趣•辩声:启发与探究——有参与(二)课程执行力•课程建设有力度•课堂建设有效度•教师发展有梯度•身体力行有信度课程建设有力度•基础性课程建设•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领导不力•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为契机,着力于•“三研”•“四变”•“五分”•逐步推进“三研”•研究文本(教材)•研究学生(校情)•研究教案(课情)•分学科分年级梳理•建构适合本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四变”•根据现有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实际接收能力,对国家教材进行适当的变换处理。•一是单元知识点(课文篇目)重组•二是难度量度的删(去烦难)减(求适量)•三是呈现方式的通俗变换•四是根据内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适度拓展(增加自己的迁移训练项目)。“五分”•为克服短板效应,解决学生差异大、需求各异的矛盾,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重在分层到位。层层落实,层层收效,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自信,进而得到发展。“五分”即:•备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作业布置分层•作业讲评分层拓展性课程建设•由内(课内校内)而外(课外校外)建设•学科类拓展课程(人文类、自然类)•文化类拓展课程(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德育类拓展课程(文明习尚、修身养性)•实践类拓展课程(言语类、创作类、表演类)探究性课程建设•围绕学校特色展开,小切入,扎实推进•与地域特色•与历史特色•与科技特色•与艺术特色•与信息特色选修性校本课程建设案例分享•校本课程建设原则•可选(有广泛的选择性,满足不同需求)•可修(有丰富内容,有收获与提高)•课程化(有内在的科学性循环性保障性机制)•因地制宜,可建大型“超市”,可设特色“小店”•大文化模块•系列模块STS模块•社团活动模块•选荣誉课程模块•修课程目标•课课程内容•程课型模块课程安排•模课程方法•式课程评价•目标与计划评价•评价模块准备与投入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建构起125门选修“课程超市”•五大板块的建构模式,就是为了避免了无的、无序、无量、无度、无措的非课程性干扰。•学生社团选修按社团性质分为学科类,科技类,文化类,艺术类,体育类,综合类,其26个子块中与语文学科听、说、读、写、思、做(调、访、研、设、演、持)相关的有11个。如:方舟文学社,业余电台社,艺术创意社,话剧社,影视研究社,辩论社,记者团,广播电视社团,日本文学研究社,德国文化研究社,等等。•交错在每周三、五(少数在周四)的下午进行,全校一切可学习的空间全部开放,重新组合。•如一门选修30人为容限,就是一千多个可选的份额与机会。•有充分的可选空间,才能真正给学生拥有发展自己特长的自主权,课程与学习方式上的选择权,才能将“可选”落在实处,实现人人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课堂建设有效度合作共享机制的建设契机•营造开门上课、随时欢迎的听课氛围•每人每学年一个(研究)目标•每两周(听别人)一课•教研组每月一研(开一节研究课)•每学科建立自己的课例(设计与课间参与)•及时上传校园网个人把好五个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研究备课组坚持五个统一:•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材料•统一考试•统一讲评教研组坚守五个凝聚:•课程为凝聚•课堂为凝聚•课题为凝聚•课例为凝聚•课件为凝聚以“学”看“教”促“教”•每学期期中举行一次全校性作业大检查•各学科作业全部受检•学校各级领导与年级组学科组负责老师•全员参与“四查”、“两看”、“一评”活动四查:•查作业的数量是否合理•查作业的难易是否适当•查作业的卷面是否工整•查老师的批改是否到位两看•看“师能”——对教材或考点的把握•看“师德”——责任心爱心一评•评价学的状态和教师的状态•表扬奖励优学与优教者•批评促进学与教的不规范者三步战略•一、建设规范课堂•(一)“教”的规范•课前有教案•毕业班教师和青年教师须有详案•中年教师须有简案•老年教师须有要点案中抓“三点”•教材三个点:特点、重点、难点•学情三个点:兴奋点、弱点、盲点•设计三个点:重点、难点、点子课堂有“三兼”•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兼顾•面上(认知的面和学生的面)把握与点上(认知的点和学生的点)突破兼顾•传统的课堂教学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兼顾推进有“五环”(五个一)•课堂的开启,要尽可能选择巧妙的切入点。如抓住要害,或单刀直入,或中心开花,或草尾探身,或旁敲侧击;或以讲述方式,或以媒体演示方式;总之,尽可能以有趣的导入,自然引发学生的兴趣,奠定良好的开端。•(有一个较好的开头)•课堂的承接,要有师生互动。当讲要讲,讲则讲深讲透,但教师的讲要与学生的活动交互。一般来说,非毕业班的日常教学,一堂课至少要有一个化解重难点的中心活动,落实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有一个中心的活动)•课堂的转递,要有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推进。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由点到面,或由知到行,顺着课堂的自然推进,相机点拨,步步深入,有个提升的台阶或小高潮;力避平铺直叙,讲到哪里是哪里。•(有一个提升的层递)•课堂的关合,要适时到位。一般来说,一节课须有总结,学了什么?如何运用?要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总结,借助板书或多媒体,帮助学生记录下去,巩固下来,以便今后新旧迁移。•(有一个整合的小结)•课堂的迁移,使学用循环。如学的是某一部分,此与彼要迁移,以此学代彼学;如学的是此课或是此类,此与彼要迁移,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不是做秀,而是完成认知的一个循环,一个策略的跟进。迁移不在多,而在精,往往一个小小的思考即可。(有一个迁移的拓展)课后有“三导”:•指导预习,适度布置作业。•指导作业,认真批改正评。•指导阅读,适时拓展学习。“改”的规范•有明确的判断符号•A.对(√)、错(X)、赞(!)、问(?),判断符号要明示,以告诫学生判卷结果。•B.依题判断,分题标示,不可以一页一个符号,笼统不明。因为这样,一则容易漏批、错批;二则容易掩盖问题,导致学生正误不分。有备考的批改日期•A.至少要标明批改的月日,不可或缺。•B.日期的标注意义在四个方面。•一是显示批改的及时性,发挥“学而时习”的良性循环•二是便于比较,考量作业的均衡性•三是便于比较,发现作业与教学进度的吻合性•四是显示学程的连续性,便于唤起学生对作业情景的回忆,有利复习有具体的批示文字•A.批示文字包括表扬性的、指正性的、启发性的,以鼓励为主,禁止讽刺、挖苦等有伤学生自尊与积极性的批语。•B.批语须真诚,有针对性。好(进步)在那里,错(退在)在哪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