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27.100P62备案号:J149—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5146-200135kV~220kV架空送电线路测量技术规程Technicalcadeforthesurveyingof35kV—220kVoverheadtransmissionlines主编单位: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文号: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二○○一第31号2001-12-26发布2002-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前言本规程是根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2001]44号文《关于下达2001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第26项的安排,对原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管理局颁发的《架空送电线路测量技术规定》(SDGJ3—1977)(试行)进行修订而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满足设计要求的原则,保留了原《规定》中适用的条文,删除、修改了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的条文,调整了原章、节的内容,并增加了光电测距、CAD技术、GPS测量等广泛应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的有关规定。本规程共十三章,十二个附录。除保留了原《规定》的总则及选择路径方案测量两章两节外,调整了原章、节的内容,把原《规定》第三章中各节的内容:选线及定线测量、桩间距离及高差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分别按章编写,在桩间距离及高差测量中增加了光电测距仪测距一节,把平面测量、断面测量两节合并为一章,即平断面测量,把杆塔位桩的测量改为定位及检查测量,并增加了平面及高程联系测量、CAD技术和GPS测量三章内容。把原《规定》第四章资料检查和整理改为技术检查和资料整理、提交及归档。增加了送电线路平断面图图式等附录。本规程发布后,SDGJ3—1977即行废止。本规程中附录A、B、C、D、E、F、G、H、J、K、L均为标准的附录,附录M为提示的附录。本规程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规程主编单位为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参编单位为西南电力设计院。本规程主要起草人:王仲卿、刘文川、朱富华、胡仙良、王建津。页码,1/38~~~~~~~2007-8-2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ÿ本规程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目次前言1范围2引用标准3总则4选择路径方案4.1室内选择路径方案4.2现场选择路径方案5选线及定线测量5.1选线测量5.2定线测量6桩间距离及高差测量6.1视距法测距6.2光电测距6.3高差测量7平面及高程联系测量7.1平面联系测量7.2高程联系测量8平断面测量8.1平面测量8.2断面测量9交叉跨越测量10定位及检查测量11CAD技术12GPS测量12.1应用范围12.2技术要求12.3定线测量12.4定位测量12.5数据处理13技术检查和资料整理、提交及归档13.1技术检查13.2资料整理、提交及归档附录A(标准的附录)DJ6型光学经纬仪的检验附录B(标准的附录)光电测距仪的检验附录C(标准的附录)送电线路平断面图图式附录D(标准的附录)送电线路平断面图样图附录E(标准的附录)大跨越分图样图(见插页)附录F(标准的附录)拥挤地段平面图样图页码,2/38~~~~~~~2007-8-2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ÿ(标准的附录)变电所进出线平面图样图附录H(标准的附录)通信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样图附录J(标准的附录)塔基断面图样图附录K(标准的附录)测量标桩规格附录L(标准的附录)测量报告提纲附录M(提示的附录)相关标准条文说明1范围本规程适用于35kV~220kV架空送电线路的测量工作。35kV以下电压等级的架空送电线路测量工作可参照执行。本规程不含大跨越及航空摄影测量的技术要求,遇有大跨越和航空摄影测量时,应执行现行的标准DL/T5049和DL/T5138。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标准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3总则3.0.1为了统一架空送电线路(以下简称送电线路)工程中的测量技术要求,满足送电线路建设中设计的需要,及时、准确地为设计各阶段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测绘资料,特制订本规程。3.0.2送电线路的勘测阶段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分为初勘(初步设计)和终勘定位(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3.0.3测量仪器工具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使其保持良好状态。检查项目可参照附录A或附录B。3.0.4外业采集的原始数据,必须做到真实、齐全。手工记录的原始数据严禁擦拭、涂改、转抄、事后补记。电子记录严禁随意修改。3.0.5送电线路的测量工作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选择路径方案4.1室内选择路径方案4.1.1配合设计专业搜集沿线供室内选择路径的1∶50000地形图。在规划区、拥挤地段、地形复杂区域、大跨越等特殊地段,宜搜集1∶10000或大比例尺地形图。GB/T5791—1993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16818—1997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DL5001—1991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5026—1993电力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规定DL/T5049—1995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定DL/T5138—2001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页码,3/38~~~~~~~2007-8-2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ÿ根据需要搜集有关的平面和高程控制资料。4.2现场选择路径方案4.2.1配合设计专业将室内选择的路径方案经过现场踏勘比较,选出经济合理、施工方便、运行安全的路径方案。4.2.2当配合设计专业现场选择路径方案时,应沿线察看和重点踏勘相结合。对影响路径方案成立的有关协议区、拥挤地段、大跨越、重要交叉跨越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复杂的地段应重点踏勘,必要时用仪器落实路径。对有特殊要求的通信线应实测交叉角。4.2.3当发现对路径有影响的地物(房屋、道路、工矿区、军事设施等)、地貌与图纸不符时,应进行补充调绘,并协助设计专业做好路径方案图。4.2.4当出现大跨越、大档距或路径通过拥挤地段、重要交叉跨越等情况时,视设计和水文气象专业的需要测绘平面及断面图。平面图的比例尺可采用1∶2000或1∶5000,断面图的比例尺可采用纵向1∶200或1∶500,横向1∶2000或1∶5000。4.2.5配合设计专业测绘(搜集)变电所或发电厂进出线平面图,比例尺可采用1∶1000或1∶2000。4.2.6当路径对通信线路有危险影响时,应按设计专业的要求施测或调绘通信线路的位置,并协助设计专业做好通信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比例尺可采用1∶10000或1∶50000。4.2.7本节中的有关图式及样图见附录C~附录H。5选线及定线测量5.1选线测量5.1.1根据批准的路径方案进行实地选线。在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选线时应协助设计专业做到线、位结合,走向合理。5.1.2当线路通过有关协议区时,应按协议要求用仪器选定路径或进行坐标放线。5.1.3当线路跨越一、二级通信线及地下通信电缆,且交叉角较小可能影响路径成立时,应采用仪器定线并施测其交叉角。5.2定线测量5.2.1定线测量的方法可采用直接定线或间接定线。以相邻两直线桩中心为基准延伸直线,其偏离直线方向的水平角值不应大于±1′。5.2.2以相邻两直线桩中心直接延伸直线时,应采用经纬仪正倒镜分中法或角度分中法。直线延伸的长度平地不应大于800m,山区不宜大于1200m。5.2.3直线桩(Z)、转角桩(J)、杆塔位桩(G)应分别按顺序编号。标桩的规格、材料可参照附录K。视工程具体情况,宜适当埋设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标桩。5.2.4直线桩应设在便于桩间距离及高差测量、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测量、定位及检查测量和能较长期保存处。桩间距离不宜大于400m,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桩间距离可适当放长。5.2.5直接定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5规定。定线时照准的前后视目标必须立直,应尽量瞄准目标的下部。当前后视距离出现小于40m时,必须提高仪器对中、整平、照准的精度,目标应细、直,且直线延伸的距离不宜过长。页码,4/38~~~~~~~2007-8-2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ÿ直接定线后,直线桩应施测水平角半测回,其精度应符合5.2.1的规定。5.2.7间接定线可采用钢尺量距的矩形法、等腰三角形法或光电测距的支导线法等方法。测距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7-1规定,测角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7-2规定。表5.2.7-1间接定线测距技术要求仪器表5.2.7-2间接定线测角技术要求5.2.8当采用前视法加定直线桩时,必须在正倒镜分中法定好前视直线桩后,才允许在其间加定直线桩。在标定完最后一个直线桩后,应施测水平角半测回,检查仪器是否变动。桩间距离应力求均匀,并在所加的直线桩位检测直线角。5.2.9转角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9规定。仪器型号仪器对中误差mm水平气泡偏移格正倒镜二次点位之差mDJ6不大于3不大于1每百米不超过0.06型号仪器对中误差mm水平气泡偏移格角度设置钢尺量距光电测距方法限差mm方法长度m两次丈量较差相对误差方法长度m对向测距较差相对误差DJ6不大于3不大于1正倒镜两次点位取中两次点位之差每10m不大于3往返丈量不小于20不大于801—2000对向观测各一测回不小于501/5000注1当量距边小于20m时,应采用DJ2型经纬仪,严格对中整平,并照准远方目标。当量距边大于80m时,应相应地提高量距精度。2当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距时,间接定线可采用支导线法,但边数不应超过4条,边长力求均匀接近。3距离读至毫米,计算至毫米。仪器型号观测方法测回数2C互差′读数′成果取至DJ6方向法10.50.1(′′)注:当采用DJ2型经纬仪时,测角读数至(″)。页码,5/38~~~~~~~2007-8-2文件使用pdfFactoryPro试用版本创建ÿ型精度的经纬仪。视距尺的衔接处应紧密、牢固,尺面刻划应清晰。观测时标尺必须立直。视距测量的桩间距离应是独立观测量并有多余观测,成果取中数。6.1.2视距法测距应采用对向观测,当不能作对向观测时可采用同向观测,并应注意不要立错桩号。1对向观测应往返各一测回。采用普通视距尺时,每测回正镜读视距尺两丝切尺数及中丝读天顶距,倒镜直读视距及中丝读天顶距。当采用视距、对数双面尺时,往返测各以正镜或倒镜读视距尺两丝切尺数及中丝读天顶距,倒镜或正镜读对数尺及中丝读天顶距。2同向观测应同向两测回。采用普通视距尺时,第一测回正镜读视距尺两丝切尺数(不宜切在整米或整分米上)及中丝读天顶距,倒镜直读视距及中丝读天顶距。第二测回应变动切尺数,读数要求同第一测回。当采用视距、对数双面尺时,视距尺观测一测回,对数尺观测一测回,操作要求同1。6.1.3视距法测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1.3规定。表6.1.3视距法测距技术要求6.1.4视距应采用宽面大分划标尺,视距长度平地不宜大于400m;丘陵不宜大于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