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为父亲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共同走进《我的母亲》,思考: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她对“我”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而“我”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呢?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老舍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他以其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卓越的文学成就而享誉国内外,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以“市民文学大家”和“人民艺术家”的荣誉而屹立于现代文坛。老舍于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满族贫民家庭,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是立春,所以他的原名取为舒庆春,以表示庆贺新春之意,他的字是“舍予”,是“舒”字的拆写,“老舍”这个名字是取其“字”的第一个字,亦即“舒”字的偏旁冠以“老”字用作笔名,这是北方人的一种习惯,这就是老舍名字的由来。老舍的父亲是满清皇族的护军,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就死于八国联军的炮火,(死时战乱中只托亲戚送到家中一双布袜,父亲殉难这一年,母亲42岁,她用一个小得可怜的木盒,装了那双布袜,写上姓名和生辰八字,在城外草草埋葬了,三两糊口的铁杆庄稼没了,母亲挑起了生活的大梁,老舍幼年境贫寒,靠母亲给人家洗衣裳和缝缝补补维持生活,她从不偷懒,敷衍,屠户们穿得黑如铁板的粗布袜她都硬是洗得漂白,晚上就着一盏2小油灯,帮左邻右舍的手艺人缝补衣服,这在当时叫“缝穷”,穷人家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母亲终日洗洗涮涮,缝缝补补,洗得手成年鲜红微肿,粗茧厚皮,老舍的著名短篇小说《月牙儿》曾有这么一段描写:“妈妈整天的给人家洗衣裳。有时月牙儿已经上来,她还哼哧哼哧的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买卖地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去。妈妈的手起了层鳞,叫她给搓搓背顶解痒痒了,可我不敢常劳动她,她的手是洗粗了的,她瘦,被臭袜子熏得常不吃饭。”这几段文字实际上就是老舍自己母亲的真实写照,母亲还常爱说:“自己包的饺子虽然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母亲勤劳、诚实、要强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老舍的一生,老舍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两条作人的道理,大难之中挺身而出,可谓刚强,宁愿自己吃亏,眼泪往肚子里流,也决不叫别人为难,可谓柔韧有余,这一刚一柔铸就了老舍日后崇高的人格。老舍曾经说过:“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们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母亲对老舍的影响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性格,也溶入了他以后的创作中。老舍的左邻右舍也都是一些穷人,有拉车的,有卖苦力的,有捡破烂的,有卖艺的,有沿街叫卖的,有当佣人的,三教九流,几乎无所不有,这使他对北京大杂院下层市民生活十分熟悉,并有亲身体验,北京的风俗民情,文化社会心理,几乎化成了他的灵魂的一部分,给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带来了独特的风格,为他以后成为市民文学大家奠定了生活基础。老舍1918年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1930年回国,任济南齐鲁大学副教授。1934年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等地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回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8月,因遭受迫害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老舍是我国20世纪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师之一。其文学创作历时四十余年,一生写作了1000多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月牙儿》剧本《龙须沟》、《茶馆》、散文杂文集《福星集》等。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注重对传统文化及民族性问题的审视与批判,具有深邃的思想底蕴;善于运用纯净、明快、凝练的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味儿”和温婉幽默的行文风格。老舍的作品雅俗共赏,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2、写作背景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三、请同学读课文四、深入探究31.写作顺序: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提问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两到三位同学补充完整。提示学生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2.根据写作顺序分段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为人热情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第17段:表哀痛之情,呼应前后: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五、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读完全文,同学们有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作品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A勤劳、吃苦——3自然段B热情好客——10自然段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E乐于助人——11自然段F坚强——13自然段老舍一生,经受了比母亲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更应对过许许多多预想不的关坎与磨难,但是,只要是知情者,都不难发现,他待人处事的习性、方式、原则、风度,常常与母亲如出一辙。他毕生乐于救助穷苦人和弱势群体,自己吃亏反倒安然惬意;他为人处世宽容大气,同时又要强自尊,守秩序爱清洁,严格自律;他一贯喜爱动植物,晚年居住在东城富强胡同“丹柿小院”的时候,他那横竖没几步就能走到边的院子里,被满满当当地种上了花草,满人的爱花嗜好,被他推向了极致,院里、屋里,到处都是花,有昙花、银星海棠、柱顶红、兰花、腊梅、山影、枸杞、令箭荷花、仙客来、太平花,还有出自一百多个品种的三百多棵菊花!他出了名地好客,离了朋友们就活不下去,晚年更加看重友情,逢年过节,或是小院里百花盛开的时节,老舍的家,会变成了大家的欢乐之海,赏花赏画,品茗品酒,主人与宾客们全都痛快极了,欢畅之时,赵树理扯着嗓子“吼”过他拿手的上党梆子,曹禺酩酊大醉能够滑到了桌子底下……也有的时候,小院里会出现一些奇特的客人,“他们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有的还领着个小孩。一见到老舍先生,他们就照旗人的规矩,打千作揖行礼,一边还大声吆喝道:‘给大哥请安!’老舍先生忙把他们扶起:‘别……别这样!现如今不兴这一套了。快坐下,咱哥俩好好聊聊。’”2.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流下了四滴眼泪。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流下的四滴眼泪。下面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流下的“四处眼泪”。为哥哥流下的眼泪——9自然段我升学时流下的眼泪——13自然段我毕业时流下的眼泪——13自然段4我23岁时违背母亲的愿望时流下的眼泪——14自然段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出“无私的母爱”的主题。3.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4.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5.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____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同学们一边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这些句子。(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6.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参考:最动情的是第13段结尾处,“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我了,她已入了土。”14段中写“我”两次违背母亲的意愿,她都深深理解,默许了,表示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疾和感激,还有第15~17段几乎都是对远方母亲的惦念之情。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让人一下子感爱到作者痛失老母后撕心裂肺的痛苦。5六、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