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表现手法•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情与景的关系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致相反1.借景抒情(句子或全诗)2.寓情于景(全诗)3.情景交融(全诗)4.以景结情(最后一句景物考查专用)1.以乐景写哀情(句子)2.以哀景写乐情(句子)反衬托物言志(象征)(全诗考查)借古喻今(怀人伤己)(全诗考查)用典(考查部分句子用)抒情手法•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典诗词因为重含蓄所以多用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四类:1.景物和感情的关系(借景抒情等)2.托物言志3.借古讽今4.用典一、景物和感情的关系景物和作者的感情分为两种关系:一致和相反。景物和感情一致的时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景物和感情相反的时候:以乐景写(衬)哀情,以哀景写(衬)乐情。二者都是反衬的一种。景物和感情一致的时候分为四种:(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诗词中常见的写作手法。•《长亭送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一段,就是写了离别的景物,抒发了莺莺内心因为送别而产生的悲痛,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词全篇全部是景物描写,根本没有任何抒情的句子。但是真的没有感情吗?答案是否定的。作者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中了,所写景物的特点能体现作者的心情。这种手法就是寓情于景。《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全诗都是写景,难道作者没有感情吗?有的,作者把对春天的热爱,春光之美体现在景物里面了,就是把感情寄托在景物中了。情景交融•情景交融:•诗词中有写景的句子,也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这种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一般词都是这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例如《沁园春长沙》《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景的句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抒情的句子)•这首诗全诗的手法就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景作结)(末句景物考查专用)•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2005年全国卷•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小练习•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末句,以景结情,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过融上人兰若•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末句“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答案:1.以景结情,耐人寻味,蕴藉含蓄。2.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山林增添了静谧气氛。3.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把视觉“翠微”和听觉“钟声”连在一起。注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性质上相同都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是一致的。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这种手法的核心是景物和感情是相反的。是反衬手法的一种。•以乐景写哀情:景物是暖色快乐的,作者的感情是凄凉孤独的。•以哀景写乐情:景物是冷色凄凉的,作者的感情是欢乐积极的。•景物和感情相反的时候•以乐景写(衬)哀情,以哀景写(衬)乐情。•二者都是反衬的一种。(答题的时候可以回答反衬,也会得分,但是不够具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在古代,离家远戍边关的士兵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诗中却用乐景“杨柳依依”反衬:春风拂柳,韶光宜人,春天本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此时被迫出征,由此倍增愁苦。•雨雪中赶路是很苦的,但戍边归来的士兵却全然不顾,可见归家带来的喜悦心情到了何等程度!这是以哀景反衬。所以说这几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如何体现乐景写哀情?•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比较少见)•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二、托物言志(整首诗歌考查用)•托物言志(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表达诗人胸怀心志,又叫感物抒怀,借物咏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物:事物,一般多是植物等,比如:菊、梅、兰、莲、竹、松、石灰、凤凰、蝉等。志:指诗人的志向、品行、气节、节操等。托物言志一般就是全诗描绘一个事物,然后这个事物有着某种品行或者品质,表明了诗人某种节操等。常见的托物言志中的意象•“牡丹”象征富丽;•“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浮云象征着小人,也可以代指漂泊。•病牛:劳苦功高,无人怜惜。•蝉:悲凉、离愁、别绪。丁香:愁思,愁结。•……竹——有节,笔直,空心气节虚心积极向上松柏—不凋,笔直坚强傲岸兰——生于幽谷芳香高洁草——生长迅速,对环境要求低顽强的生命力梅——冬开高洁刚强冰雪——洁白纯洁坚贞寻找契合点的方法:由实而虚由物及人地联想象征义较固定•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石灰的刚正不屈不挠宁可粉身碎骨也要留有清白的精神。•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小练习•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舜帝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㈠前六句表现了桐树的怎样的特点?•㈡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答案•㈠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㈡本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的疾苦而献身的精神。鉴赏咏物诗的方法:1.咏物要实写其特征(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神似”。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难点: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相同相似点)3.表达方式:托物言志,象征,侧面烘托,比喻,拟人,对比等。托物抒情。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或抒发某种情感。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10山东卷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秋天它的羽翼被迫“摧藏”,只得飞到昆仑山以西,却不知何时才能往回飞,比喻环境恶劣,才华不得施展。“处非位”比喻不被赏识。整体上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三、借古喻今(咏史怀古诗词)•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四、用典(典故)(句子考察)•典故:神话故事、传说、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前人的诗词文章、化用的前人的诗词句子等都是典故。用典,也叫用事,使事。•形式一般有: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引用历史故事。•为什么用典?•有些话作者不敢明说,也不会明说,尤其是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但是忧国忧民的诗人还是要说,所以就会隐晦的曲折的暗示。用典就是委婉的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委婉的代名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闻笛赋”典出晋人《思旧赋》:“烂柯人”典出《述异记》。“闻笛赋”“烂柯人”的含义: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过了百年。“到乡翻似烂柯人”指暮年返乡,恍如隔世;“怀旧空吟闻笛赋”指怀念老朋友。“烂柯人”是神话传说。用典的好处(作用)•(1)能委婉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得表达更加含蓄。•(2)用典增加了文章内容,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清明①(2011江西卷)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运用拟人、对比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