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第十一章开放经济下政策目标与工具第一节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一、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开放经济下,政策当局不但要关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及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还要关注国际收支状况。在国际收支状况进入宏观调控目标范围之后,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被分为两个部分,即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内部均衡是英国经济学家米德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国国内经济运行所达到的理想状况。包含着价值判断,对内部均衡与否的判断标准与人们对于经济运行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外部均衡是指一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交易时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反映了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二、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当我们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这一措施可能会同时造成开放经济另一均衡问题的改善,也有可能对另一均衡问题造成干扰或破坏。一般地,我们将前者称为内外均衡的一致,后者称为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表1.1固定汇率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内部经济状况外部经济状况1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2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顺差3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4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三、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按照政策工具的不同作用机制分类,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可分为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工具、调节社会总供给的工具、提供融资的工具等。(一)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工具第一,主要调节社会需求的总水平,这被称为需求增减型政策,主要是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第二,主要调节社会需求的内部结构,在开放经济中,这主要是指调节需求中外国商品和劳务与本国商品和劳务的结构比例,这被称为需求转换型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政策以及直接管制政策。(二)调节社会总供给的工具调节社会总供给的工具指可以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一国产品的供给能力及竞争能力的政策工具。此类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制度创新政策等。(三)提供融资的工具提供资金融通的工具指官方储备的动用和国际信贷便利的使用,它是在短期内利用资金融通的方式,弥补国际收支出现的超额赤字以实现经济稳定的一种政策。主要体现为国际储备政策。四、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政策调控又称为政策搭配,指一个国家为了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目标对政策工具的综合使用。(一)丁伯根原则詹姆斯·米德在其1951年出版的《国际收支》中首先提出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就必须采用采用两种独立的政策,并进行适当的政策搭配,后来,第一个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得主、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工具联系起来的正式模型--丁伯根原则假定一个经济体只存在两个政策目标T1和T2与两个政策工具I1和I2可以使用,并且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1.1)11l2221l22T=aI+aIT=bI+bI当a1/b1≠a2/b2(即两个政策工具线性无关),就可以求解出达到最佳的目标水平和时所需要的I1和I2的水平,即:1T2T121221212()/()IbTaTabba212111212()/()IaTbTabba推广:如果一个经济具有线性结构,决策者有N个目标,只要至少有N个线性无关的政策工具,就可以实现这N个目标。丁伯根原则的缺陷:一、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的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二、没有明确指出每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于某一目标的实现。(二)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1968年蒙代尔提出了政策指派理论,其结论是: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得到最佳调控目标。图1.1蒙代尔的政策指派原则第二节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一、IS-LM-BP模型的建立外汇市场的均衡条件为:BP=CA+KA=X(q)-M(Y)+KA(i,i*)图1.2IS-LM-BP均衡模型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财政政策(一)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图1.3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图1.4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不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图1.5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二)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图1.6固定汇率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图1.7固定汇率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图1.8固定汇率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且BP的斜率大于LM的斜率图1.9固定汇率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且BP的斜率等于LM的斜率图1.10固定汇率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且BP的斜率小于LM的斜率(三)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图1.11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图1.12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图1.13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三、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财政政策(一)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图1.14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图1.15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图1.16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二)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图1.17浮动汇率制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图1.18浮动汇率制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图1.19浮动汇率制下,资本不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且BP的斜率大于LM的斜率图1.20浮动汇率制下,资本不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且BP的斜率与LM的斜率相等图1.21浮动汇率制下,资本不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且BP的斜率与LM的斜率相等(三)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图1.22浮动汇率制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图1.23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图1.24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第三节开放经济下的汇率政策一、汇率制度汇率制度(exchangerateregime)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的总称。(一)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其演进1,汇率制度的类型若按汇率变动的幅度可将汇率制度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按政府是否干预划分,浮动汇率制可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按汇率浮动的形式划分,浮动汇率制可以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另外,还存在其他处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之间的汇率制度,如爬行钉住、汇率目标区,以及固定汇率制中的特殊类型-货币局制度等。2,汇率制度的演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实际上有三种主要的汇率制度:1919~1925年的自由浮动汇率制;1926~1931年的金汇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和1931~1939年的货币集团间的弹性汇率制。战后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起始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确立了固定但可调整的国际汇率制度,1976年牙买加协定签订,该体系承认了浮动汇率制,1999年初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和欧元的成功发行,使国际汇率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二)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比较分析1,实现内外均衡的自动调节效率问题单一性、自发性、微调性、稳定性2,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利益问题政策自主性、政策纪律性、政策放大性3,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第一,对国际贸易、投资等活动的影响;第二,对通货膨胀的国际传播的影响第三,对国际间政策协调的影响二、汇率制度选择选择理论(一)最适货币区理论(二)爬行钉住和汇率目标区理论(三)开放经济下汇率选择的“三元悖论”(四)金融危机与汇率制度的选择三、外汇干预外汇市场干预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买卖,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其实质是对汇率的调控,干预的效力通过影响外汇市场的均衡状态从而影响均衡汇率形成来实现(一)外汇干预的目的1,防止汇率在短期内过分波动2,避免汇率水平在中长期内失调3,进行政策搭配的需要(二)外汇干预的类型1,按干预的手段分,可分为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两种类型2,按是否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分,可分为冲销式干预与非冲销式干预两种类型3,按干预策略分,可分为熨平每日波动型、砥柱中流型和非官方钉住型三种类型4,按参与干预的国家分,可分为单边干预与联合干预(三)外汇干预的效力分析1,干预的资产调整效应干预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冲销性与非冲销性干预。前者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但是会带来资产内部结构的变动,后者则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因此,对各种资产之间相互替代性的不同假定,会导致对干预效应的不同结论。可采用货币模型与资产组合模型对这两种干预的效力进行分析。图1.25资产组合模型下的汇率决定图1.26外国债券供给增加对汇率、利率的影响图1.27非冲销式干预对汇率的影响图1.28冲销式干预对汇率的影响表1.2政府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效应货币模型资产组合模型非冲销式干预有效有效冲销式干预无效有一定效果2,干预的信号效应政府对外汇市场公开进行的干预活动,其本身就可视为政府向市场发出信号,表明政府对现有状况的态度,预示着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外汇市场干预的信号效应的实现,除要求市场参与者遵循理性预期要求外,还要满足如下条件:第一,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必须不存在其他目的。第二,干预必须比其他传递信息的方式在改变市场预期方面更具有优势。第三,干预所预示的未来政策必须能够引起汇率的相应变动。第四,政府必须建立起言行一致或具有政策一致性的声誉,从而使政府发出的信号具有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