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讲授人:闫邹先博士简介•闫邹先,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会计学博士后,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组织、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主要内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修订背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前言•2012年2月7日以财政部第68号令正式颁布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于2012年4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2012年12月6日以财政部第72号令正式颁布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2012年12月19日以财政部第68号令正式颁布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修订背景•1998年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实行了将近15年,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难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一是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核算的调整。二是2012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三是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落实全国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修订原则•原则之一:与财政改革政策相协调•最近几年,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如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企业会计准则修订等。如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交财政款等、应付职工薪酬、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2006年某科研单位办公楼进行改扩建,批准预算400万,实际花费320万,剩余80万转到中标单位以报销职工医药费。•原则之二:与财务规则修订相协调•2012年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有许多地方与原有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矛盾的地方,因此有必要进行修订,与其相协调。如原事业单位收入科目有8个,新财务规则合并为6个,需要进行协调;原事业单位支出科目有10个,新财务规则合并为5个,需要进行协调;•原则之三:服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最近几年,财政部门根据科学发展观发展要求,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如将补助分为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分别核算其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在财务报表中专门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科学、更精细。•原则之四:着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资产不提折旧、基建游离大帐、捐赠划拨资产不入账、会计科目滞后、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资产计量口径模糊等,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了明确,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原则之五:突出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事业单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属性不明确,既有履行行政职能的,又有生产经营的,还有公益服务的。这次修订就是要根据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突出公益属性,对经营性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定。主要内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修订背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总体框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经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共9章49条。•第一章总论,主要明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等。•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谨慎性、及时性等6个。•第三章资产,明确资产的属性和构成项目如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规定各项资产确认、计量和列报的基本方法•第四章负债,明确负债的属性和构成项目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应交税费等,规定各项负债确认、计量和列报的基本方法•第五章净资产,明确净资产的属性和构成项目,如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规定各项净资产确认、计量和列报的基本方法•第六章收入,明确收入的属性和构成项目,如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等。规定各项收入确认、计量和列报的基本方法•第七章支出,明确支出的属性和构成项目,如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等。规定各项支出确认、计量和列报的基本方法•第八章报表,规定会计报表体系的构成,如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等。项目列示的基本方法等。•第九章附则,规定纳入企财管体系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参公事业单位对本准则的适用问题,由财政部另行规定。新旧会计准则对比•现行准则虽对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作了初步的探索,但缺乏系统性,如:•1、欠缺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等重大概念问题的阐述。•2、现行准则仅作为现行制度的制定基础,并未对医院、高校等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起到统驭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统驭我国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定、为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提供统一的概念基础和制定依据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尚未建立。新旧变化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维持原准则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大部分条款作了修改完善,在内容上规范包括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基本事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原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主要在十个方面作了调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一)明确根据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有准则对各行业在会计核算、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不利于比较和合并,不利于经济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层会计法(99年常委会)第二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小学、高校、科学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测绘、地质勘查社保基金等10项•会计法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的基本依据,•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主要包括基本假设、核算原则、会计要素、计量方法、会计报表等等。•会计制度是指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小学、高校、科学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测绘、地质、文物、文化建设、广电、计生、体育农业、物资储备、社保基金等16项•1994年八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五级预算、复式预算、预算收支平衡、分税制、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等内容。•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结余管理等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二)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应当反映受托责任,同时兼顾决策有用,体现事业单位的特征。第四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三)合理界定会计核算基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财务规则》相协调,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事项)、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范围另行规定。第九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四)合理界定了会计要素考虑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如科学、测绘、地质等行业事业单位,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替代“支出”,明确了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事业单位应当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计量基础。有经营性收支业务的事业单位为正确核算经营收入和成本,也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但采用两种计量基础的核算内容必须划分清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考虑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些采用权责发生制,有些采用收付实现制,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非纯粹的收付实现制,为增强准则统驭性,新准则将旧准则中的“支出”要素修改为“支出或费用”要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五)强化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将第二章标题由“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比《企业会计准则》,少了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增加了全面性的要求。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六)在资产构成项目中增加了“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账套相关数据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在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于会计“大账”之外。而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七)明确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新修订的《会计制度》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参照企业的做法,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按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取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的做法,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四个项目,使之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原有规模、磨损价值和减去折旧后的净值以及正在建造和正在清理过程中固定资产的全面状况。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众所周知,企业会计基本原则之一系“划分资本性支出与费用性支出原则”,即企业会计主体发生一笔支出要么资本化形成资产,要么费用化形成当期费用。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实质是“既资本化又费用化”,这一创新性会计方法主要是同时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要反映预算收支又要反映资产负债财务状况。既然在购置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中已借记“事业支出”等支出类科目,如果计提折旧时再借记“成本费用类科目”或“支出类科目”,那么就重复确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八)调整了净资产项目构成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在净资产内容中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等项目。无论从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角度看,还是从多数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预算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角度看,都需要单独对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进行管理,以规范和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减少财政拨款资金沉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无论是财政补助结转,还是非财政补助结转,结转资金原则上结转下年继续按原用途使用,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结转资金用途的,需报财政部审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九)完善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报表的基本列报格式。第四十一条财务报表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一)资产负债表;二)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主要表现•为了增强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对于财务分析的有用性,要求按照流动/非流动性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分类,并要求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列示资产和负债项目。•统一规定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费用)表对收入按来源进行分类列示、对支出(费用)按功能进行分类列示。•明确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构成,在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并规定部分事业单位应当根据

1 / 1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