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历史与认同―――以马来西亚客联会的发展为探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族群、历史与认同———以马来西亚客联会的发展为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第11期,2008年,页1-45JournalofMalaysianChineseStudiesVolume11,2008:1-45陈美华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E-mail:chern2@gate.sinica.edu.tw鬁CentreforMalaysianChineseStudies,KualaLumpur2008族群、历史与认同———以马来西亚客联会的发展为探讨Ethnic,HistoryandIdentity:TheCaseStudyontheFederationofHakkaAssociationsofMalaysia陈美华(CHERNMeei-Hwa)摘要本文探讨的主题是马来西亚客家族群的认同问题。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特殊的政经脉络下,身为华人社群一份子的客家人,是否会为了配合马华的生存与发展而隐藏、模糊其客家认同?本文将就“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至2004年为止的发展为例,采用广义的田野调查和访谈法,配合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来进行本课题的探讨。首先,略论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其次,简要回顾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再者,描述“客联会”成立的缘起、宗旨以及组织架构,并将其放入马来西亚的历史脉络中检视。接著,根据“客联会”所举办的活动项目与类别,探讨其功能并分析讨论这些活动是如何自我再现,再现了什麽?最后,则是总结全文。本文的研究发现,“客联会”的宗旨及目标,即在凝聚华人认同。一方面维护族群本身的生存与利益,另一方面巩固并强化整体华人的团结意识,同时达到凝聚客家次族群的内部关系、华人族群的内部关系,以及马来西亚国家的内部关系之三重“向心”的作用与功能。而其客家认同,可以从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面向来理解。陈美华AbstractThethemethatisgoingtobeinvestigatedinthisarticleistheproblemofidentityamongtheethnicHakkaofMalaysia:whethertheHakkapeople,aspartoftheChinesecommunity,isblurringandconcealingitsHakkaidentityinthepeculiarityofpoliticalandeconomicconfigurations,inordertokeepalongwiththesurvivalanddevelopmentofMalaysianChineseAssociation(MCA)?ThisarticlewilltaketheFederationofHakkaAssociationsofMalaysiafromitsformationin1979till2004asanexampletoinvestigatetheissue.Methodologicallyspeaking,generalfieldstudyandinterview,togetherwithdatacollectionandcataloguingwouldbeappliedinthisstudy.Tobeginwith,abriefdiscussionofthemeaningandvalueofthisstudywouldbeputforwardandabriefreviewofrelatedscholarlystudiesofthesubjectwillfollow.Then,anarrationoftheorigin,objectives,andorganizationalframeworkoftheFederationofHakkaAssociationsofMalaysiawillbeexaminedwithintheconfigurationofthehistoryofMalaysiaisinorder.Thiswillbefollowedbyanexaminationofthefunctionsofsubjectsandtypesofactivitiesorganizedbythefederationandananalysistodiscusshowtheseactivitieshadbeenself-produced,whathadbeenproduced?Anyculturerepresentationisincluded?Finally,aconclusionwillbedrawn.ThisstudyhasfoundthattheaimsandobjectivesoftheFederationofHakkaAssociationsofMalaysiaaretogathertheidentityoftheChinesecommunity.Ontheonehand,thefederationdefendsthesurvivalandinterestsoftheethnicgroup;ontheother,strengthensandfortifiesconsciousnessofunityofentireChinesecommunity.Bothhaveachievedtheeffectsandfunctionsofthreelayersofcentersofgatheringinternalrelationsofthesub-ethnicgroupHakka,ChinesecommunityandthestateofMalaysiasimultaneously.And,itsHakkaidentitycanbeexpoundedfromthreedimensionsofidentification,namelyethnic,cultural,andstate.一、前言马来西亚是东南亚海外华人人口较多,亦较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此地的居民,由于长期的历史纠结,一直存在著相当复杂的文化、政治认同问题。随著历史的演变,不同殖民政府更迭,乃至独立后的马来穆斯林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上的不同政策所造成的影响,使得华人再也无法置身事外,纯然以客居他乡的心态处之。虽然华人向来有落叶归根的观念,但也不再只是将马来土地当作经济产业的场所,或是避开中国战乱的暂时避风港,而不得不调整视当地为永久居住、落地生根的家园。从客居到定居意识的萌生,从“华侨”到“华人”使用称谓的转换,“华2族群、历史与认同———以马来西亚客联会的发展为探讨人”的指涉与内涵,已经被多次重组、建构与再诠释。1笼统而言,“华人”曾经自视也被视为这块土地上的客人。在这群不同时期移民,包含不同方言群的客人中,客家人可谓是客人中的客人。2“华人”必须随著外在的局势而起舞、而调整自我的认同。在这些不同阶段的华人认同中,客家人的自我认同,是因著华人的认同而变异,或者出现有别于其他华人认同的客家认同?也就是说,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特殊的政经脉络下,客家人身为华人社群的一份子,3是否会为了配合马华的生存与发展而隐藏、模糊其客家认同?本文将从“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简称“客联会”)自1979年成立至2004年的发展为例,主要采用广义的田野调查和访谈法,配合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来进行本课题的探讨。二、研究意义与价值“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为什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至少有两个原因可以说明它的重要性。一是它有意识于挖掘和研究马来西亚当地的客家课题,二是它是马来西亚全国性的地缘性4会馆组织联合会。以下就此两点加以说明。(一)有助于发掘马来客家议题之研究这可以从客家研究和国际客家学研讨会的脉络来讨论。国际客家学研究自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之后,相继经过第二至第四届国际研讨会的举行,而逐步稳定地开展了客家学的研究。郑赤琰(2002:III)指出,前二届研讨会论文主要是集中在中国本土的客家研究,第三届5除了提交论文的人数有所突破、研究的课题有所拓展,在研究地域范围上更扩延到东南亚。庄英章曾回顾客家研究史略(2002:40-41;2004:31-33),指出客家研究滥觞于20纪初,到1950年代可说是客家研究的奠基阶段,主要是以探讨客家源流与迁移历史为重心,旁及客家方言、民俗与妇女特色等文化特质。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是客家研究的停滞期,他之所以如此评3陈美华断的理由是:当时中国大陆的客家研究呈现沉寂的状态,而台湾的客家论述没有跳脱罗香林的内容与观点。当时美国的人类学家虽然有在南台湾的客家社区从事研究,但是并不是以客家为研究的主题。19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客家研究再度兴起,仍然是以客家源流与迁徙为重点,并针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提出评论与修正。在此时期台湾则有更多的学者投入移民拓垦史,人类学家则投入客家社区民族志的研究;星马地区则是著重在当地华人的历史和民俗方面。在历经十届的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之后,有结集论文集正式出版的有:第一届(谢剑、郑赤琰主编1994);第二届(刘义章编1996);第三届(郑赤琰编2002)6第四届(徐正光主编2000a、2000b、2000c);第五届(赖观福主编1999、2000)和第七届(陈世松主编2005)。这些论文集中,第五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与其续篇是由客联会出版。在客联会的推动下,马来西亚的“第一届客家学研讨会”也在“第一届客家文化节”期间举办,7并在2005年4月26日正式宣布成立“马来西亚客家学研究会”,8且在7月出版了该次研讨会的论文集(林金树主编2005),共有14篇论文,是目前为止出版马来西亚客家单篇论文最多的一个单位,9并且订定目标每两年将在每年举办的客家文化节中,召开一次客家学研讨会,并于会后出版论文集。10可见,客联会是相当有心对马来西亚“客家人的资料加以挖掘和研究”(吴德芳1999:I;2000:II)。这尤其是在马来西亚,以马来人为主体的执政党政府,在照顾马来人都尚不及遐迩的情况下,根本很难顾及华人社会学术研究,因此只能仰仗华社、华团中的有心人士投入时间、金钱,以业余或兼差式的经营。虽然客联会所支持成立的马来西亚客家学研究会,目前仍属业余性质,且将客家学研讨会放在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中举行,固然可以比较容易解决资金募集的问题,但此一作为也难以在热闹喧哗的活动系列中,突显学术的主体性,而使其流于陪衬的地位。11但是,如果没有客联会此举,当地有心从事研究的学人恐怕就更难有其发表和展演的舞台和空间了。相较于台湾没落的地缘性社团而言,何以客联会能持续活跃,打破地缘性组织的局限性,并支持出版客家研究的学术论文,也4族群、历史与认同———以马来西亚客联会的发展为探讨就有其值得研究的特殊意义了。(二)从地缘性组织探究移民社会中的客家认同客联会值得研究的第二个原因,是从马来西亚全国性的地缘性会馆联合组织的角度来看。一般论及海外华人社会大多公认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和华文报刊,并列为支撐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在这三者之中,华人社团无疑居于重要地位。因为实际上,华文学校和华文报刊不少是由华人社团直接主办,或是间接得到华人社团的支持与帮助。这种情形虽然在二次大战之前尤为显著(田英成1999:154),但是在独立后至今堂堂进入21世纪初的马来西亚社会,还是尚未走入历史的社会现实。就算华文学校和华文报刊已不再那麽仰赖华团的全力支持,有关华人社会的其他种种相关事务,还是需要华团的支持才有可能生存下去,文化学术事业尤其如此。比如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简称隆雪华堂)的支持华社研究中心,和客联会的支持客家研究。客联会这个以客家族群为基盘的全国性地缘组织,在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巩固和建构了某种认同。12其中支持大马客家研究,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认同指标,同时也支持书写和创造了客家人的在地历史。自从有客家研究以来,建构“客家学”成为一门独立主体领域,是主要的学术目标之一。在1980、1990年代期间,“客家学”建构再次被提出。此在学术上至少有三个重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