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一生以人和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创立了以“仁”为核心价值、以“礼”为社会规范、以“中庸”为思辨方法的思想体系。其“仁”和“和”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字】孔子思想;仁;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两千多年,可以肯定的说,在今天,孔子思想依然还会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之一,这不但是因为孔子思想在今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之一,更重要的仍在于孔子思想的精神特质在一定的意义上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心路历程”。孔子最受推崇的“仁”、“和”思想,实质上契合了当今社会的普世价值,他的思想不是拒人于外,而是与人有关,与普通人有关,因而有着深厚的现实土壤。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要从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精神的营养。在高科技的引领下,现代社会高速前进,可与之相伴的是人们精神的匮乏与心灵的躁动,而宗教的力量显然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此时,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之一——孔子,想在他那里找到解决现代社会难题的钥匙。一、仁”的思想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一剂良方“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他明确提出,“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仁”是看待整个世界的根本。只有心怀“仁”心态的人才能够积极面对生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面貌逐渐焕然一新。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希望——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但在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上、与社会相处的能力上有所欠缺。他们缺少是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他人的关爱。发生的深圳富士康企业的接连的跳楼自杀事件就充分说明自杀者大多是身心疲惫,缺少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关爱,最终选择了轻生之路。孔子思想的里“仁”简单点说就是爱人。把自己的爱心献给亲人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这社会将会变得更加温暖。二、“和”的思想是理顺社会关系的钥匙“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就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现代的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与社会的关系更是难以理顺。现代人一个突出特点是独立性强,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一样集体观念强烈。个性突出的一个结果就是很难做到互相包容,人们之间相处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和谐社会的提出,顺应了社会发展要求,也对中华民族的“和”的思想是一个继承和光大。“和为贵”的思想在当今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确实是应大力提倡。和谐,是在健全法治环境下的和谐,是在合理社会伦理道德约束下的和谐,决不是庸俗意义的和谐。真正的做到和谐,那么我们社会将会发展更加迅速,人们生活将会更加幸福。往大处说,和谐相处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没有硝烟,没有纷争,世界将一片和平。人们共同关注孔子思想,揭示了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和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敬仰,古老文明中所镌刻的精神家园的路径,日益焕发出暖人的光泽。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惊人影响,更为孔子周游“列国”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中国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吸引无数人对中国好奇与神往,一个古老与现代同辉的中国,让孔子光彩夺目,尽享中国文化的无比尊严,我们期待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更加绚烂多彩。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2]黄建鹏.谈孔子思想普世价值于现代社会之影响.2011.[3]方向红.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代意义再认识.2008.[4]郭正文.孔子思想是否具有现代意义.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