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实务学习总结--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总论学习策略本章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章节,其实本章内容才是会计这门学科的精髓和意义所在。本章内容不光对考试,更重要的是对会计实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能够准确理解并把握本章内容却并不像仅仅背诵教材中的条目那么容易。本章考试分数较少,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学习应以教材内容为主,并做少量练习题即可。易出错知识点归纳1、会计基本假设中持续经营假设相对于其他三项假设而言,持续经营假设是四个基本假设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项内容,因为实际工作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情况大家未必能遇得到,也缺乏该情况的处理意识。教材中关键句“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同理,教材中后面章节讲的那么多的会计原则和记账方法在企业不能持续经营时都将不再适用。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很重要,不仅仅是教材中列举的融资租赁业务,许多会计处理如收入的确认、利息停止资本化时点的判断等都会用到该原则。但该原则不能被过分强调,否则会和一贯性、谨慎性等其他几项原则相冲突。考试选择题中应注意与滥用会计政策的选项区别。3、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谨慎性原则只在减值准备、预计负债等少数情况中涉及,该原则也不能被过分强调,以谨慎性原则为理由少计收入或多计成本费用。考试选择题中也应注意与滥用会计政策的选项区别。4、资产的界定填列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中项目并非都符合资产的定义,典型的例子是“长期待摊费用”,企业筹建期时,“长期待摊费用”只是归集企业发生筹建期费用的一个会计科目,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在经营期开始时应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5、利得和损失与收入是经济利益“总流入”不同,利得和损失反映都是经济利益流入减去流出后的差额,差额正数为利得,负数为损失。收入和费用一定会影响利润总额,但利得和损失“不一定”会影响利润总额。6、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通常是只适用于存货的一个概念,适用于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相应的一个概念叫“可回收金额”,注意区分。教材中讲的“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指其他原料、人工、动力以及制造费用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指销售运费和销售人员的提成;“相关税金”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指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印花税。7、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公允价值是一个与关联价格相对应的概念,只要是在公平合理的交易中,所取得的价格都是公允价值。它不完全等同于市场价格,公允价值的概念范围要大于市场价格,例如协商价格,它不同于市场价格,但属于公允价值的概念范畴。第二章存货学习策略本章除了存货跌价准备的内容外,其他内容比较简单易学。存货跌价准备不仅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当前时事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需要考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易出错知识点归纳1、遭受意外灾害发生的损失虽然是“意外灾害”,却不能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因为需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如果由保险公司或其他责任人赔偿部分金额,计入“其他应收款”,差额部分需要企业自己承担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因此,在查明原因前,先计入过渡科目“待处理财产损益”。2、进货费用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成本“企业采购商品进货费用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此处的规定是基于第一章中“重要性原则”。对于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可以采取简化会计处理的方法,也就是说可以不按照标准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这一原则,在会计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都会经常用到,但也很容易被遗忘。3、投资者投入存货其入账依据为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考试客观题中经常会有“投资方原账面价值”、“市场价值”等干扰选项。实际工作中,投资方需要开具(或代开)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给企业,存货入账价值与增值税进项税额之和,减去投资方享有的实收资本金额,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4、存货的持有目的原材料减值需要考虑存货的持有目的,对于用于出售的材料,以材料销售合同或材料市场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减值金额;对于用于进一步加工为产成品的存货,以产成品销售合同或市场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减值金额。而不能不考虑存货的持有目的,简单地拿原材料账面价值与市场价格进行对比。这种情况在考试计算题以及会计实际工作中最经常遇到,也是考试的重点和实际工作的难点。5、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考虑考虑存货的减值因素不仅要考虑当年12月31日已存在的因素,还要考虑12月31日至次年财务报告批准报出前的因素。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往往是更加不利的,需要考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可能性很大。6、用于进一步加工产成品的原材料存货减值计算如果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销售价格,材料账面成本肯定大于其可变现净值。因为其生产的产品销售价格还要减去销售费用和相关税金,再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肯定会小于材料账面成本。实际工作中,经常是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多种原材料同时发生减值。针对这种情况,教材也做了规定,“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举例分析:某企业生产甲产品需要消耗A、B、C三种原材料,且这三种原材料只用于生产甲产品,没有其他用途。那么就需要将A、B、C三种原材料合并进行减值计算,假设A账面价值为30万元,B账面价值为30万元,C账面价值为40万元,加工成甲产品的人工和制造费用成本为20万元,甲产品的预计总售价为120万元,相关销售税费预计为20万元。那么A、B、C三种原材料总体减值金额为(30+304020)-(120-20)=20万元,20万元需要按照A、B、C三种原材料各自原账面价值比例进行分摊,其中A应分摊20/(303040)*30=6万元,B应分摊6万元,C应分摊8万元。当然,上述例子只是一种理想情况,即A、B、C三种原材料的库存数量比例刚好与甲产品成本工艺构成一致,没有多余的A、B或C材料。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采购计划等原因造成某一种或多种原材料的相对剩余。这种情况下,对这种多余材料的减值处理,需要估算匹配数量的另几种原材料的外购成本以及人工动力成本等进一步完工成本、甲产品预计售价和销售税费,然后才能计算这种多余材料的减值金额。教材中的例题就属于单种材料减值的情况,但例题中直接给出了进一步完工成本金额,考试中通常也不会复杂到需要计算进一步完工成本的具体内容。我在这里讲的情况,主要是针对实际会计工作的处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7、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只有原来造成存货减值的因素已消除,才能转回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出现其他因素造成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不能转回原存货跌价准备。已销售的存货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应一并转入销售成本,而不能做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相反分录。正确分录格式为:借: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存货跌价准备贷:库存商品(或原材料)第三章固定资产学习策略本章内容看似简单,其实也有不少知识点需要注意,有些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遇到。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的基本核算和会计分录,包括弃置费用等新准则内容。学习本章,需注意教材中的例题,网校或辅导书中相关的计算分析题应做不少于3道并熟练掌握。易出错知识点归纳1、“2000元”标准不再适用06年以前的旧准则规定了固定资产“2000元”的确认标准,新准则将其删除,这样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2000元以下具有固定资产性质的资产有很多,常见的如低档电子设备、配套机械设备、普通家具等。2、固定资产组成部分单独确认“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如果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企业应当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教材中这句话很重要,考试需注意出客观题。实际工作中,这种情况也经常遇到,例如车间生产线,往往是由多个不同性质的设备组成的,那么应该单独确认各个固定资产,而不能将所有设备一并记为“XX生产线”。3、暂估结转固定资产的相关处理“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暂估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按有关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教材中这句话在实际工作也经常会遇到。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在实际工作中的判断依据通常是工程设备部门的验收单或者质检部出具的试生产产品质量检验证明,暂估价值的依据通常是预算书、工程合同。4、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期间折旧计提的期间取决于能否合理确定租赁期满资产所有权归属,要分情况处理,需记忆教材中的规定。考试客观题中可能会有不分情况直接表述成按某期间计提折旧的错误选项,应注意鉴别。5、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特点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净残值,这是区别于直线法和年数总和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双倍余额递减法使用到最后两年,改为直接法计提折旧。该方法的熟练掌握需通过做题来练习。6、年数总和法的熟练运用考试中大多以5年为折旧期,年数总和即为1+2345=15。假设固定资产原值为100万元,残值为10万元,那么第一年应提折旧90*(5/15),第二年应提90*(4/15),第三年应提90*(3/15),第四年应提90*(2/15),第五年应提90*(1/15)。7、更新改造替换原账面价值如果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替换了原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应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计入营业外支出。在实际工作中,扣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很容易被遗忘,往往只是新增了后续资本化支出的价值,而没有将被替换部分的价值扣除转为损失。8、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的核算改良支出应通过“长期待摊费用”核算,在剩余租赁期和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较短的期间内摊销。第四章投资性房地产学习策略本章对于学习过06年以前旧会计准则而尚未系统学习过新准则的考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为本章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使得学习起来感到陌生,但实际并不难。本章学习的重点与上一章类似,也是投资性房地产的基本核算和会计分录。学习本章时,需注意教材中的例题,网校或辅导书中相关的计算分析题应做不少于4道并熟练掌握。易出错知识点归纳1、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注意,没有“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建筑物”这一项,但这一项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确实大量存在。至于会计准则为什么没有把这一项也包括进来,有些资料上说是因为“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建筑物”投机性太强,价值变动及风险过大,有些甚至是违法行为,不适合采取公允价值核算,也就不适合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关于这点教材没有提及,大家可以作为题外话来补充或指正。我在这里讲这个,主要是让大家牢记那三项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并且教材中讲的投资性房地产具体划分的相关内容需要牢记。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并非强制性规定企业通常应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满足特定条件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这就是说,即使满足了特定条件,也不是必须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而企业一旦决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就应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这几点需要特别注意。3、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需满足的条件教材中规定的两个条件应牢记并理解其含义,其中第二个条件可以分拆为两个以上的短句,因此考试多选题中需注意各个选项,未必只有两项是正确答案。4、租金收入营业税应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虽然投资性房地产的租金收入和摊销成本通过“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核算,但其发生的营业税等税金与主营业务税金的会计科目一致,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而非计入“其他业务成本”。需特别注意。5、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教材中关于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的一些规定,需要适当记忆,考试有可能出客观题,不能忽视。6、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与固定资产相互转换会计处理需注意转换会计分录的形式,投资性房地产与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换时为一一对应关系,平行同步转换。会计分录不能做成以转换前资产的净值作为转换为另一种资产的入账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