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一战爆发背景⑴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⑵欧洲列强间矛盾加剧:①英德矛盾: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英:大陆均势政策;德:重新刮分世界)。②法德矛盾:欧洲大陆霸权。③俄奥矛盾:巴尔干问题。⑶欧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扩军备战):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1892年,法、俄签订协约,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原因:①三国同盟的形成和法俄协约的签订,是英国陷入孤立的境地;②英德矛盾激化。1907年,英俄缔结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⑷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二、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⑴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战争重心在西线。①西线:德——英、法1914年8月,德国进攻法国,实施“施里芬计划”。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②东线:俄——德、奥匈交战,各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③南线:塞尔维亚——奥匈交战。⑵第二阶段:1915年~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①东线:1915年,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②西线:1916年,(关键性一年),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1916年二月,凡尔登战役(飞机、飞艇、毒气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是一战的转折点。1916年6月下旬,索姆河战役(坦克),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③海上: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2⑶第三阶段:1917年~1918年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参战原因:①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十分紧张。②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③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极大地损害了美国的利益。④保证协约国的胜利以保障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⑤为捞取战争利益和夺取世界霸权。⑥俄国发生二月革命,美国担心自己利益因协约国实力削弱(美国担心俄国退出一战)而受损失。意义: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一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集团宣战,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1917年6月起,美军陆续开赴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不断开赴前线。1917年11月6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1918年3~7月,德军在西线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协约国很快阻止了德军的攻势。协约国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联军总司令。1918年7月,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第一次大规模反攻。1918年9~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1918年10月底,基尔港水兵兵变。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徳皇退位(德国十一月革命)。11月11日,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四、同盟国集团失败原因①经济: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占优势,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②军事: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③内部统治:同盟国集团内部各种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④国际力量对比: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意大利倒戈,美、日、中以及其他国家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实力。五、一战成为持久战原因:①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②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③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六、一战的性质:全局: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局部: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侵略,比利时抗击德国侵略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性质。七、一战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⑴欧洲中心格局动摇。表现:①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控制力不断减弱。②欧洲需要美国、日本、英国海外领地和其他国家的参与,需要他们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支持,才最终定出战争胜负。⑵美国、日本迅速崛起。表现:①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3②日本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⑶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民族独立国家。表现:①四大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②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⑷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表现: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⑸出现了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⑴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表现:①飞机进入实用阶段;②汽车取代马车;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促进了生产管理的革新。⑵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表现:①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随之增强;②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⑶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表现:①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②负责分配政府订单;③控制原材料的供应;④协调各种经济关系;⑤垄断对外贸易。⑷一战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表现:①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高涨;②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兴起;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凡尔赛体系建立1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召开⑴背景:①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②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⑵操纵国:美(威尔逊)、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⑶各国目的:①美国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霸权。②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在欧洲遏制法国称霸,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③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勒索战争赔款,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肢解德国。④日本的目的是攫取德国在山东的全部利益,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⑷主要议题:①如何处理德国: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美国——支持英国②中国山东问题:日本——获取中国山东;英美法——支持日本;中国——拒绝和约签字⑸结果:①签订《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第一,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事罪责。第二,重新划定德国疆界。西部:A.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B.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C.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D.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南部:承认奥地利,奥德不得合并;捷克斯洛伐克独立。东部:承认波兰独立,割波兹南给波兰,划“波兰走廊”,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第三,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瓜分国:英、法、澳、日;方式:委任统治)第四,限制德国军备。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保留部分海军,不准拥4有空军。第五,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凡尔赛和约》评价:A.《凡尔赛和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B.《凡尔赛和约》是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一个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条约,违背了德国要求体面和平的目的。德国是一个具有众多人口和巨大经济潜力的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割地、赔款、限制军备,丧失全部海外殖民地,势必激起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C.战胜国内部的分账不均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势必导致各种新的矛盾的产生与激化。②对奥和约:《圣日耳曼条约》。③对匈和约:《特利亚农条约》。④对保和约:《纳伊条约》。⑤对土和约:《色佛尔条约》、《洛桑条约》。⑥通过国联盟约。2凡尔赛体系(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匈、保、土和约。(2)实质: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安排的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战后国际体系。(3)影响:积极:①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为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③以国际会议来解决国际争端,并成立国际机构协调各国关系、维护国际准则的尝试,对此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消极:④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⑤协约国与苏维埃俄国的矛盾;⑥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⑦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3国际联盟——凡尔赛体系维护工具(实质)①背景:A.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②时间:1919年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③总部:瑞士日内瓦。④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⑤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⑥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⑦操纵国:英、法。⑧美国不参加国联原因:A美国政治军事实力有限。B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⑨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二、华盛顿体系建立1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⑴背景:①美国把注意力转向亚太地区;②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势力扩大,对美英构成威胁(主要原因);③美英日军备竞赛,特别是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都希望通过谈判限制;5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⑵操纵国:美、英、日。⑶目的:缓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⑷内容:㈠亚太地区问题:《四国条约》(1921.11,美英法日)内容:①缔约国互相尊重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②上述权利遭到威胁时,缔约国进行协商。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评价:①对美国而言:埋葬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是外交的胜利。②对日本而言:A.英日同盟解散,使其扩张野心受到了暂时遏制。B.太平洋上的权益得到了大国的承认,第一次处于与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③对英国而言:保证其既得利益,表面上维护了与美日的关系,但也使英日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实力下降,最后只能选择妥协政策。㈡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五国条约》(1922.2,美英日法意)内容:规定五国主力舰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5∶5∶3∶1.75∶1.75)评价:①世界上第一个大国之间签订的裁军协议(性质)。②美国外交胜利: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③英美失去了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作战基地的可能性,日本实际占有优势。④暂时缓和了列强海军军备竞赛,但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㈢中国问题:A.中国山东问题:《解决中国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⑴问题的由来:①1879年,德国强占胶州湾;②一战时日本占领山东租借地,“二十一条”;③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⑵解决:废除“二十一条”,日本将山东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政府出钱赎回。⑶解决原因: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原因);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