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考点一、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考点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为司令员)1、战争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2、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3、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4、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考点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1、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起步①时间:1953——1957年;②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③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④成就: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方面,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⑤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1956年底)。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底),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合作化1953年--1956年)。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1954--1956),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创举实现了和平过渡。④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点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地位。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考点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考点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2①开始: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原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落后的状况,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③影响:“左倾”错误泛滥,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④补救: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56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考点七、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1966-1976年)①发动: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966年下,“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②两大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③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受残酷迫害,含冤病逝。④结束: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⑤危害:一些党政机关收到冲击,民主与法治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⑥教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依法治国。考点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1、内容:①思想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考点九、农村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1、农村改革(1978--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内容: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了6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②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人均收入有很大提高。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①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②深圳的发展: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③作用:建设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建立与完善。①背景: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上义市经济体制;②政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后,该经济体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③意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考点十、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中美建交的史实。①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②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3、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甚本准则。③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考点十一、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大业的基本方针。2、香港、澳门回归:①前提条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②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回归(中英)。③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回归(中葡)。④意义: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范例。标志着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⑤香港、澳门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3、两岸关系的改善:(1)对台政策的制定: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2)海峡两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②“九二共识”: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③“汪辜会谈”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④1995年1月,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的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4⑤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在会面中,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4、认识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考点十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1、邓小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理论:邓小平理论,阐明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中共十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