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2、文学研究的另一种途径——比较文学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以上三点源于《比较文学简明教程》P1-P10)4、比较文学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C30年代既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但它的繁荣发展却是在二战之后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地重视,得到了迅速的发挣。美国学者布洛克说:“很可能战后没有别的与人文学科有关的学科曾得到同样的发展。”在中国,它于五四运动前开始发展,30年代有过兴旺的趋势,后来经过一段曲折的途径之后,70年代末重又复兴。一旦复兴,便像决堤的洪水一般,以不可阻挡之势兴盛起来。其发展速度和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目前的情况正如季羡林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辞中所说:“比较文学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每一种学科都是人类某种实践的总结,反映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比较文学之所以迅猛发展,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新的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更适合当前实践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A.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们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界限与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当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还局限在民族的界限时,它是不可能产生的。只有到了人们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学看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时,它才可能产生。这种文学观念上的全球意识,只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开始萌芽的。到了19C,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眼光也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这种全球意识的萌芽影响到了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产生也就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到了20C,特别是二战之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走向国际化、整体化,特别是电脑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已经完全连成一体,过去那种单极的思维方式,用整体的、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现实。这种全球意识和综合性思考,成为当代人思维的特征,也推动着人类科学的巨大发展。许多新兴学科,特别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2的出现,就是人们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发展到新水平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比较文学因其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更适合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因而获得了空前的繁荣。B.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季羡林语:“比较文学的研究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由此可见,比较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回顾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最初经历的是多元的分途发展的阶段。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中、印、希伯来、希腊这四个古老的民族文化差不多同时起步,各自沿着独立的路线,形成自成体系的文化,很少进行交流。后来有了地区性的交流,逐渐形成了几个文化交流的大区,如西欧、中东、东北亚、南亚等。各地区之间也有了文化交流,但主要是在本文化区内进行(EP中、日、朝)。18C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国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与商业的联系大大加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且成为影响各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一国文学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国际环境与异国影响。此时,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各国文学的相互联系,比较其异同,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就导致了比较文学的萌芽。1827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同一年,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维耶曼在巴黎大学讲课时正式采用“比较文学”这一名称,这绝不仅仅是时间的巧合。就中国而言,正是在五四前空前活跃的形式下,才有了比较文学的复兴和稳定发展。有了文化交流,才有了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有了文化交流,才能提供比较研究的参照系;有了文化交流,才能诱发比较研究的意识。因此,从这些意义上来讲,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比较文学;有了文化交流,就必然产生和促进比较文学。C.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进入20C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各种文学流派互相吸引,文学与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及与其他艺术之间互相渗透。科学思维对文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导致了文艺学向着科学化和多元化的方向迅速发展。现实向文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而其中有大量的问题属于比较文学的领域,这就把比较文学推到了一个空前重要的地位。韦勒克说:“我们需要一个广阔的视野和角度,这只有比较文学能够提供。”比较文学似乎成了可以推动文学研究其他分支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更出现了文学研究各分支的学者纷纷向比较文学靠拢的局面。Ep.搞文学理论的人,致力于中西方文学理论与文艺观的比较,以求认识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与民族特色;搞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希望从研究中外作家的关系入手,探索新文学发展的道路和规律;甚至搞古典文学的人,也试图通过比较文学的途径来确立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和世界地位。所以在中国,3真正专业的比较文学研究者为数不多,而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队伍却极为庞大。由此可见,人们的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并不是一种猎奇,而是一种需要。同时,也正是这种现实的需要,使比较文学突破了19C影响研究的框框,向着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取得更大的成绩。第二节比较——跨越与开放1、定义之争比较文学是什么呢?自从它诞生以来,人们对它做过许多界定,但至今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比较文学本身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展、变化。其次,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广泛,而比较文学研究者的思想观点、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围各不相同,他们对于比较文学的看法也就不同。最后,对于比较文学定义的理解如此不同,与这一名称在各国文字中的不同含义以及这一名称本身的意义含混有关。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是法国人。1825年,诺埃尔和其同事拉普拉斯,从法、英、意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了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出版,首次使用了“比较文学”(Litteraturecomparee)这一名称。19C中期后,法国出版了一批比较文学著作,使这一术语在法国学术界普遍流传,后来又流传到了英国和德国。英国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人,是大批评家马修·阿诺德。1848年,他从法语引进了这一术语,造出了英文的comparativeliterature。(德、意语“比较文学”也是这两个词的组合:(P4比较文学的写法))在这些名称中,各种西文的“文学”一词本来包含着广泛的意义,它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中,“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文学研究的意思。这对于西方学者来讲,不会引起什么误会。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学”一词专指文学作品而言,即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时,首次将这一术语直译为“比较文学”,这一译名未能将文学研究、文艺学的含义传达出来,因而很容易使人产生误会,把它理解成一种语言艺术创作。对于西方学者来讲,麻烦的是“比较文学”中“比较”一词。因为它在不同的语法中有不同的语法形态,以致产生不同的理解;名词中词性的不同,反映了研究方法的不同,也会引起对这一学科的不同理解。但是,最根本的麻烦是“比较”一词本身就成问题,因为它不4能反映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韦勒克说:“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过程。”基亚也说:“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上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所以,“比较文学”名称本身就是名实不符的,它很容易被人误解为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由此还引起一些人根本否定比较文学的价值,认为它只是一种研究方法,并非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人又把凡是采取了比较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成果都叫比较文学,把其范围弄得宽泛无边,否定了它的特殊的研究对象,实际上也就等于否定了它存在的必要。比较文学的名称虽然不恰当,但是目前国际上仍然在继续使用,因为约定俗成,这一名称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认识,另造新词,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混乱。况且,这一名称用词简练,内涵较大,用起来方便,因此没有被淘汰。比较文学史上的定义之争曾经相当激烈,甚至由此而分成了不同学派。这种争辩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持不同意见的学者们互相吸收,争论的阶段已经过去,学者们认为:学术界不不能对学科的定义取得一致的意见,也许是因为时机未到,因此重要的不是急于下定义,而是研究的成效。美国学者布洛克在《比较文学的新动向》中说:“当前比较文学需要更多的是伟大的榜样,而不是抽象的方法论公式。”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当初接触这一学科之初,还是应该对它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等有所了解。在我国,由于人们对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的认识模糊不清,在研究工作中,简单化的比附,甚至“拉郎配”式地任意乱比的现象还相当普遍。长此以往,比较文学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加强比较文学本身的理论建设,包括对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2、定义探讨“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由两个词组成:“比较”和“文学”。顾名思义,它包括两重意思。“文学”一词的含义相当广泛,可以包括多重意义,但“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而言,不包括文学创作。(P4)所以,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比较,本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把“比较”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很容易使人理解为用比较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意思。于是,有人把运用了比较方法的文学研究都看成是比较文学,这种单纯地从比较方法的使用上来理解比较文学,实在是一种误解。其实,比较文学并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把比较看成是比较文学的本质特征,本身就是一种误解。5那么,什么是比较文学中“比较”一词的真正意义呢?(翻到P5)美国比较文学代表人之一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中说:“……”(引文略)这一提法不够完整,但基本是正确的,全面地表述了比较文学的基本内容。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是建立在两重意义之上的观念:—P6A.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B.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前一个意义的比较,指的是跨越国家范围而进行的比较研究;后者指的是跨越学科范围的的比较研究。总之,这里“比较”是有前提的,它意味着跨越和打通:从地域观念上,跨越和打通国家、民族的界限;从学科领域上,跨越和打通文学与其它学科的界限。只有这两种情况下进行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由此可见,“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的、国家的和学科的)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就是适应新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这时的比较,还意味着冲破既定的界限,意味着进行新的探索。所以,自从它诞生以来,总是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意识,不断要求突破成规,在广度和深度上开拓新的领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重要特征—开放性。这既表现在它的视野不受时空的限制;也表现在它富有开拓精神,乐于探索新问题、新方法。3、四个跨越P7跨国界(雷马克)—跨民族(国别文学、民族文学)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第三节比较文学的目的和功能一、比较文学的目的和功能各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有种种不同的看法,然而对其目的与功用却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比较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1、从近处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发展的动因。为了更好地挖掘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追溯某种外来的影响和渊源,可以拿它与某部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作品相比较。因为没有传统就没有鉴别,事物只有在比较之中,才能显示6它的特性与价值。2、当文学研究深入进行的时候,往往都要涉及比较文学,借助于比较文学来求取新的突破。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文学研究各分支的学者纷纷向比较文学靠拢的现象,就是说明比较文学这种功能的有力例证。文学并不单纯是作家的创作,而是一连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