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院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理论篇王晓倩Email:vinona1230@qq.comTell:13919278884教学内容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多时序且技术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理论与应用技术,就其性质来说,属于应用性边缘学科。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为从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土地整理与复垦,付梅臣主编,地质出版社;参考教材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吴承伦主编,大地出版社;参考教材2:农村土地整理,李卫祥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学时安排实验项目名称学时性质是否必修1土地整理潜力调查与分析2验证必修2田间道路工程规划与设计2验证必修3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2综合性必修4土地平整工程设计2设计性必修教学内容学时性质小计1土地整理相关理论4教学42土地整理工程规划与设计10教学143土地整理效益评价10教学244土地整理教学实验8实验32考核方式:闭卷笔试成绩=笔试(60%)+实验(30%)+平时(10%)目录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1国内外土地整理现状及模式2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理论3土地整理规划编制程序4Question?土地对你意味着什么?“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土地如何可持续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内涵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运用工程建设措施,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开发,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实施深度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广义的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整理是人类在土地利用实践活动中不断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过程。土地开发整理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综合效益为原则,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为手段,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开发整理内涵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分,又是其它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系统论观点看,土地的本质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在时空上混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必须做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使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有续利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达到最佳的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土地利用在社会上具有公平性和可接受性,在资源环境方面具有可持续性,在经济上具有充分性。矛盾?统一?土地开发整理内容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未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土地开发(1anddevelopment,landconsolidation)、土地整理(landrevitalization)和土地复垦(1andreclamation)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特点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它们的区别是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土地开发也包括对业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利用,但其更侧重于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土地复垦侧重于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过程。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针对土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甚至混乱等现象所进行的利用状况同时涉及权属状况的治理和调整,进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充分和有序利用的目标,它是一项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措施。土地整理的内涵对于土地整理的内涵,学术界的观点认为:“土地整理是在一定的地域区间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良性循环的措施。它既可以是农地整理,也可以是市地整理”。对于农地的整理,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已给出明确的工作定义:“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其中的“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是农用地土地整理的具体目标。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采取的一整套优化措施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的综合措施。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土地整理的内涵应为:①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②土地整理分为城市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整理,或称为市地整理与农地整理,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③农地整理是我国现阶段的重点,其科学的含义应是: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④城市土地整理,主要任务是解决用地结构不合理,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少占或不占耕地的目的,减轻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压力。土地整理的内涵土地整理的内容土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非农用地整理)农用地整理农地整理主要指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整理等。现阶段我国的农地整理主要是耕地整理,其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其他工程(如农田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建设用地整理主要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的整理。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用地整理主要是村镇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农用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农用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农用地整理包括农用地调整、农用地改造、地块规整、基础设施配套、零星农宅的迁并等,具体内容包括农用地面积、位置的变动、性质的置换、低效农用地的改造以及地块规整重划,水、电、路等小型基础设施配套和零星农宅的迁出或合并。农用地整理可根据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整理等。土地整理的内容——农地整理土地整理的内容——建设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旧城改造:表现在通过规划期内采取下这‘圈城令”,控制城市盲目外延,盘整闲置土地,挖掘城区存量潜力,解决城市用地。乡镇企业用地整理:乡镇企业的整理潜力表现在通过搬迁改造,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表现在通过迁村并点,逐步使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农村居民点存在如下问题:宏观布局,零星分散;内部结构,杂乱无章;所占土地,多为良田;占地过多,利用粗放;管理不善,问题复杂;配套不全,环境恶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自然、文化、经济、制度等因素。土地整理的特点、原则土地整理技术性地域性综合性系统性广义性动态性只要消除土地制约因素,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提高的建设,都属土地整理的范畴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情况,因地制宜,因需而做整理,因实而规划。涉及多部门、综合多学科知识,工作中要树立全局观念,综合考虑。涉及农田水利、土地规划、建筑设计、工程预算、CAD等专业,需技术支撑。土地整理的任务以及具体内容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更新。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等诸多因素,是系统性的工作。因地制宜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系统原则整体性原则1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称为简单土地整理阶段。由于土地私有和继承的不断分割,使农地越来越细碎、零散,为了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管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形式就是有组织、有规划地归并土地调整权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整理是一种土地利用实践活动的过程,最早出现于欧洲,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据有关资料记载,土地整理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886年巴伐利亚王国(今属巴伐利亚州)的法律中,根据这项法律设立了土地整理专门机构和规定了其实施程序。国外土地整理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2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土地整理可称为特定内容的土地整理。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二战后欧洲复兴计划也开始实施,城市不断扩张,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所以,这一阶段的土地整理主要围绕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以解决城市发展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问题。3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不断膨胀,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各个地方的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系统不断遭到破坏,这一时期土地整理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土地整理在这一阶段真正成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土地整理概述国外土地整理概述——德国德国不仅是世界上较早颁布有关土地整理法律的国家,也是土地整理开展最广泛、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在制度、规模、范围和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一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1988年巴伐利亚州政府提出了《巴伐利亚州通过土地整理与村庄更新促进农村发展的纲要》。纲要针对社会和农业结构的变化,提出土地整理的目标。德国土地整理的任务是农村地产的重新调整,其目的在于改善农业和林业的生产条件与劳动条件,促进农村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发展和自然平衡的保护。土地整理的具体措施包括田块调整、公路建设、村庄更新、土壤保护、水利经济、景观保护。在19世纪及以前时期,德国土地整理主要内容是针对农地分散、零碎的状况,实施集中化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20世纪30年代,结合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开展土地整理。到70年代,德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又增加了景观和环境保护,通过土地整理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土地整理不仅要制定设计,而且要保证其实施并产生效益;不仅涉及到土地利用,而且要重新调整地产。前联邦德国各级政府都没有专管规划的机构,全国各州分区域、分层次进行规划。规划体系为四层结构,即联邦级的全国规划大纲,州级的州区规划纲要,地区级的地区规划和地方级的规划。国外土地整理概述——俄罗斯俄国于十七世纪就开展了土地整理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在前苏联,土地整理作为调整土地关系、组织土地利用的国家措施,在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