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55.020A8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16.4—2018代替GB/T16716.5—2010包装与环境第4部分:材料循环再生Packagingandtheenvironment—Part4:Materialrecycling(ISO18604:2013,Packagingandtheenvironment—Materialrecycling,MOD)2018-12-28发布2018-12-28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订单号:0100190124035307防伪编号:2019-0124-0830-1769-8918购买单位:YTFMTYTFMT专用前言GB/T16716《包装与环境》分为6个部分:———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包装系统优化;———第3部分:重复使用;———第4部分:材料循环再生;———第5部分:能量回收;———第6部分:有机循环。本部分为GB/T16716的第4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GB/T16716.5—2010《包装与包装废弃物第5部分:材料循环再生》。本部分与GB/T16716.5—2010相比,除逻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有关“包装单元”的术语和定义(见3.4);———删除了有关“次级原材料”的术语和定义(见GB/T16716.5—2010的3.5);———增加了有关“可循环再生”的术语和定义(见3.6);———增加了有关“包装组件”的术语和定义(见3.8);———修改了设计和包装结构/成分和过程的控制的相关性(见表A.1,GB/T16716.5—2010的表A.1);———修改了生产和适用有效的循环再生技术的相关性(见表A.1,GB/T16716.5—2010的表A.1);———修改了最终用户分类和循环再生过程向环境的排放的相关性(见表A.1,GB/T16716.5—2010的表A.1);———增加了纸杯的包装单元可循环再生质量百分比声明的示例(见表D.5);———增加了带软木塞和铝帽的绿色玻璃酒瓶的包装单元可循环再生质量百分比声明的示例(见表D.6)。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8604:2013《包装与环境材料循环再生》。本部分与ISO18604:2013相比,在结构上删除了4.1、附录D中的表D.5。本部分与ISO18604:2013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应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6716.1代替了ISO18601;●用GB/T23156代替了ISO21067;●增加引用了GB/T16716.2。本部分编辑性修改了标准名称《包装与环境材料循环再生》为《包装与环境第4部分:材料循环再生》。本部分由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9)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江苏彩华包装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深圳市深中原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工业大学、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深圳市印刷行业协会、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山东丽曼包装印务有限公司、广东中科英海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永泰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徐银华、夏瑜、郭振梅、武向宁、俞朝晖、李长云、邢文彬、孙晓、陈晨、胡轩恒、ⅠGB/T16716.4—2018订单号:0100190124035307防伪编号:2019-0124-0830-1769-8918购买单位:YTFMTYTFMT专用张宏涛、张永东、潘鑫森、孙翱魁、沈卫菊、许超、李晓明、周洋。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6716.5—2010。ⅡGB/T16716.4—2018订单号:0100190124035307防伪编号:2019-0124-0830-1769-8918购买单位:YTFMTYTFMT专用包装与环境第4部分:材料循环再生1范围GB/T16716的本部分规定了评估包装材料可循环再生的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可以材料循环再生形式回收利用的包装。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6716.1包装与环境第1部分:通则(GB/T16716.1—2018,ISO18601:2013MOD)GB/T16716.2包装与环境第2部分:包装系统优化(GB/T16716.2—2018,ISO18602:2013MOD)GB/T23156包装包装与环境术语3术语和定义GB/T16716.1和GB/T2315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倒空包装emptypackaging在正常或可预见的情况下,能够使用适合该包装类型的常用方法将产品残余倒空的包装。3.2初级原材料primaryrawmaterial未加工成成品形式的材料。3.3材料循环再生materialrecycling将已使用的包装材料通过各种形式的制造工艺再加工得到产品、产品组件或次级(再生)原材料的过程,能量回收和作为燃料使用除外。注:本部分中的循环再生仅指材料循环再生,其他类型的循环再生或回收利用不在此列。3.4包装单元packagingunit满足某项包装功能,如物品的装载、保护、投递、运输、储存、运输和展示的单元。注:包装单元是本部分的分析对象。3.5循环再生过程recyclingprocess将收集分类的已使用包装和其他材料一起转化为次生(再生)原材料、产品或物质的物理或化学过程,能量回收和作为燃料使用除外。1GB/T16716.4—2018订单号:0100190124035307防伪编号:2019-0124-0830-1769-8918购买单位:YTFMTYTFMT专用3.6可循环再生recyclable产品、包装或其组分可通过可行的过程和方案从废物流中转移出来,同时能够被收集、加工并以原材料或产品的形式投入使用。3.7供应商supplier对投放市场或交付使用的包装或包装产品负有责任的经营者。3.8包装组件packagingcomponent用手或用简单物理方法可以拆分的包装的组成部分。4要求4.1包装评估应按附录A和附录B规定的准则和程序评估成品包装的最终设计,从而确定包装材料可循环再生的质量百分比。4.2可循环再生百分比声明4.2.1应按包装单元预测包装材料可循环再生的流向。4.2.2应按包装单元确定包装材料可循环再生的质量百分比。4.2.3示例参见附录C。4.3标准符合性声明供应商应出具符合4.1和4.2要求的书面声明。4.4支持文件评估应记录在案,参见附录C和附录D的示例。2GB/T16716.4—2018订单号:0100190124035307防伪编号:2019-0124-0830-1769-8918购买单位:YTFMTYTFMT专用附录A(规范性附录)包装材料可循环再生的准则A.1概述在评估包装材料循环再生可行性时,应从包装生命周期的设计、生产、使用、收集、分类到循环再利用的各步骤中,充分分析可能影响包装材料的循环再生的各种因素。本附录给出评估包装材料可循环再生的准则。表A.1给出了包装生命周期步骤和材料可循环再生准则之间的相关性。表A.1包装生命周期步骤和材料可循环再生准则之间的相关性生命周期步骤包装可循环再生的准则包装结构/成分和过程的控制(见A.2)适用有效的循环再生技术(见A.3)循环再生过程向环境的排放(见A.4)设计有关有关有关生产有关有关有关使用有关—有关最终用户分类有关—有关收集/分类有关有关有关A.2包装结构/成分和过程的控制A.2.1包装设计应选择可以循环再生的材料。A.2.2应控制生产、包装、灌装过程的材料选择、收集和分类过程,确保对循环再生过程不产生负面影响。A.3适用有效的循环再生技术A.3.1包装设计选用的材料或材料组合应适用有效的循环再生技术。注:开发和推广的某种有特殊功能和环境效益的新型包装材料或包装系统,在不适用现行有效的循环再生技术但开发商能证明在合理的时间内能够推广有效的工业循环再生技术的情况下,可暂时归类为可循环再生的。A.3.2应有计划地建立一个用于包装设计的系统,监控和记录包装材料循环再生技术的最新进展。A.4循环再生过程向环境的排放在循环再生过程中,应监控废弃包装和产品残留物向环境的排放和潜在变化。3GB/T16716.4—2018订单号:0100190124035307防伪编号:2019-0124-0830-1769-8918购买单位:YTFMTYTFMT专用附录B(规范性附录)评估循环再生性能的准则B.1概述本附录给出了评估循环再生性能的准则,表B.1为包装生命周期步骤和材料可循环再生准则的关系对照表。表B.1包装生命周期步骤和材料可循环再生准则的关系对照表生命周期步骤包装可循环再生的准则包装结构/成分和过程的控制(见A.2)适用有效的循环再生技术(见A.3)循环再生过程向环境的排放(见A.4)设计见B.2/B.4.2见B.2见B.2生产见B.3见B.3见B.3使用见B.4.2—见B.4.1最终用户分类见B.4.3—见B.4.3/B.5收集/分类见B.5见B.5见B.5B.2设计B.2.1包装设计包括结构、组合、复合和组件的可拆分性应与有关的材料循环再生技术规范协调一致,确定材料可按一定的质量百分比进行循环再生,并评估:———物质或材料在循环再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技术问题;———材料循环再生之前,材料、材料复合或包装设计在收集和分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物质或材料普遍存在的再生以后质量可能下降的问题。B.2.2当包装单元或包装组件的式样和材料的收集、分类和循环再生符合国家、行业或国际标准或规范时,可使用可循环再生质量百分比声明作为循环再生性能的证明依据,附录C给出可循环再生质量百分比声明的示例。应评估下列影响材料循环再生过程的因素:a)材料循环再生的有效性取决于在含有或不含有初级原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具有特定属性的材料;b)多材料包装的各组分所占比例可能不同,如标签占较小比例,密封装置占较大比例,该类包装的材料回收方式、循环再生过程和倒空包装效果将影响其可循环再生性能;c)下列包装说明是否符合有关循环再生过程的国家或国际标准中材料投入的交付和供应技术要求:1)组件的可拆分性;2)材料组合或材料复合在循环再生过程和回收流程中的机械或化学的相容性;d)在确定最终包装设计前应评估其他影响循环再生性能的设计因素:4GB/T16716.4—2018订单号:0100190124035307防伪编号:2019-0124-0830-1769-8918购买单位:YTFMTYTFMT专用1)GB/T16716.2中列出的对环境有害的物质;2)影响倒空效果的设计是否符合B.4.2的要求。B.3生产B.3.1生产、转化和填料过程中的原材料和材料复合原材料的采购、加工、转化和填料操作应有效管理,不应有任何影响循环再生过程的变化或偏差。注:参见ISO/TR17098。B.3.2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控制设计阶段选择的材料应适合循环再生技术,在加工过程不应有影响循环再生过程的变化。注:本条同样适用于其他成分(如黏合剂、印刷油墨、涂料)或组件(如标签、密封装置或其他辅助材料)的选择。B.4使用B.4.1基本要求应符合包装的安全、卫生要求和消费者的需求。B.4.2最终用户倒空初级包装的形状、开口造型和开口位置等设计应能让最终用户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不影响循环再生过程的倒空。包装系统包括直接接触产品的初级包装、次级包装(组合包装)和三级包装(运输包装),后两类包装应易于拆分并确保产品不受污染。B.4.3最终用户分类包装构造应便于最终用户在可预见的情况下进行拆分。有多种材料组合的包装应适应符合循环再生要求的收集系统进行拆分。B.5收集和分类应尽可能搜集并在包装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采纳与收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