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考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三一律”“三一律”是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是当时法国宫廷中的文人学者根据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图而制定出来的最后总结性的反映在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中。“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莫里哀的《伪君子》就是一个典范。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发生于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狂飙突进”一词来源于当时德国作家克林格尔的一部同名剧本,因为恰当地反映了这一运动的性质及气势而被采用命名。运动中心:斯特拉斯堡标志:1770年歌德与赫尔德在斯特里斯堡的会面。成员:赫尔德、青年时期的歌德、席勒、克林格尔、伦茨、瓦格纳等狂飙突进运动的基本精神:1.崇尚自然;2.崇尚天才;3.崇尚感情;4.崇尚民间文学、民族风格。作品:歌德《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普罗米修斯》(1774)。席勒《强盗》(1781);《阴谋与爱情》(1782)---被恩格斯评价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英国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湖畔派(LakePoets)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流派。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位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寄情于湖畔山水,歌颂大自然,缅怀中世纪,以表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憎恶,所以有“湖畔派之称。他们三人的诗歌创作高峰是在19世纪初期,并且获得过桂冠诗人的称号,他们的一些诗作对徐志摩的影响很大。英国早期的桂冠诗人是专门为皇室的重大活动献诗的宫廷诗人。19世纪以后,王室不再要求桂冠诗人为朝廷献诗,桂冠诗人的选拔也更多地考虑其文学成就。总体特点温婉清丽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讴歌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拜伦式英雄:是拜伦笔下的一类人物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在《东方叙事诗》中重点塑造了这类形象。他们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的叛逆者。他们高傲倔强,忧郁孤独,神秘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而单枪匹马与之进行不屈斗争,均以失败告终,这些叛逆英雄烙烫着拜伦自身的思想气质的深刻印记,故称之为“拜伦式英雄”。“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多余人形象专指19世纪俄国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对贵族阶级来说,他们是多余的,是这个阶级的浪荡子。对人民来说,他们也是多余的,不会反人民,但也不会投身到人民的革命运动中。这些知识分子受过高等教育,有思考的头脑,浪漫的幻想,但却是最不中用的人。他们的性格各式各样,具体经历也各不相同,但都是人生道路上的失败者。他们是贵族阶级的末代传人。“多余人”:19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的形象,他们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多余人形象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和探索精神,是具有超越时空和国界的普遍意义的,这类形象在我们今天以及以后的生活中都仍是存在和仍在发展的。1.莱蒙托夫(1814~1841)《当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毕巧林是俄国文学“多余人”画廊第二个人物。2.屠格涅夫(1818—1883)《罗亭》中的罗亭:多余人画廊第三个成员3.赫尔岑(1812~1870)《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4.冈察洛夫(1812~1891)《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他敲响了俄国文学“多余人”的丧钟。一、17世纪法国古典文学1、高乃依(1606—1684)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其代表作《熙德》是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和奠基作。2、拉辛: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代表,古典主义悲剧艺术在他的剧作中达到成熟。代表作是《安德罗马克》、《费德尔》。3、莫里哀《伪君子》达尔杜弗形象:类型化人物,集中和突出的性格是“伪善”,该剧情节就是撕开他的伪装、暴露出其真面目的过程:①伪装清心寡欲、虔诚苦修,实质是贪吃贪喝的饕餮之徒。②伪装无心财物,实际上觊觎奥尔恭的全部财产。③伪装道貌岸然,骨子里是色胆包天。④伪装仁慈善良,实质上是狡猾贪婪,心毒手狠。达尔杜弗形象的意义:概括了当时宗教界和贵族的伪善实质;答丢夫也成了超越国界和时间的伪君子的代名词。艺术特色:1)独特的艺术结构与精巧构思:第三幕第二场这个中心人物才上场。尽量强化关于达尔杜弗的悬念,用两幕的戏去铺垫。2)通过夸张和对比,造成强烈讽刺。答丢夫内外对比;答丢夫之伪与奥尔贡之愚对照。3)遵守法则,大胆创新。①符合“三一律”;②不墨守成规、大胆创新:A.插入悲剧因素;B.吸收民间闹剧和风俗戏剧手法4、清教思想①上帝面前一律平等,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②反对国教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③主张节俭勤奋、厌恶懒惰和邪恶,主张自律和内省,推崇禁欲主义和发财致富。④清教思想代表了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的人生观。清教文学反映清教徒思想为特征的清教徒文学,以约翰·弥尔顿和约翰·班扬为代表。披着宗教外衣,利用《圣经》的语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色。代表人物及作品:弥尔顿:17世纪英国最重要的诗人、思想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文艺战士,也是当时欧洲最杰出的诗人。最重要的三部杰作是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班扬:英国清教徒作家,因宣扬清教思想,被囚禁12年。代表作品讽喻小说《天路历程》。《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主要情节:①撒旦反抗天神失败,失去天上乐园。②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受罚,失去人间乐园。撒旦引诱夏娃吃禁果是情节的交汇点。《失乐园》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刻画了反抗者撒旦的形象。撒旦:诗人将革命激情倾注到撒旦身上,热情歌颂了他敢于反抗权威的巨人性格,但又不得不歌颂上帝的万能;赞美了撒旦的反抗又批评了撒旦的骄傲、专断和欺骗。(撒旦是超人,具有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诗人把他作为资产阶级清教徒革命家克伦威尔的典型来刻画。他有勇有谋,又有不屈不挠的毅力,桀骜不驯。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是复杂的,既是恶魔,又是光明之子,既有王者的气概,又狡猾阴险。)撒旦形象的两重性:①魔鬼;②反抗英雄。撒旦: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形象雄伟:《失乐园》是对英国革命的反思、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二、18世纪英国文学1、历史文化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妥协的君主立宪政权,革命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结束。2、哲学思潮洛克:英国经验论哲学体系,一切认识从经验开始,反对君主专制,“自由、和平、平等”,三权分立。3、文学发展概况:第一阶段(1688-18世纪30年代末)古典主义诗歌笛福斯威夫特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第二阶段(18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理查生菲尔丁现实主义。第三阶段(18世纪后半叶)感伤主义文学4、总体:温和保守以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成就为著。5、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兴起于18世纪初期,在18世纪40年代由菲尔丁达到高峰;由英国启蒙作家开创的新的文学样式;广泛反映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现实,而且为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笛福(1660-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奠基者。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作。塑造了“第一个真正资产者”(恩格斯)。乐观、冒险、开拓、占有。现实主义的开端,现代小说的先驱。政治上是现存资本主义秩序的维护者。继承流浪汉小说传统,写出身低微的人如何在逆境中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反映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形成时期的英国社会。《鲁滨孙飘流记》“经济个人主义”“清教个人主义”“绝对的个人自由”现实主义特点体现:第一,用真实的时间和地点作为故事的叙述背景,并以时间作为贯穿整个叙事过程的链条,强化故事的真实性。第二,重视对事件过程的描写及具体物件的罗列,尤其是精细的帐目、精确的财产目录、详尽的盈亏帐目的罗列。小结: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对现实的关注赋予小说以现实主义形式,对个体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给小说注入不朽的灵魂。(2)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讽刺小说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1726)。通过游记,讽刺英国及欧州社会。(3)塞缪尔*理查逊(1689—1761)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作品以书信体小说《帕米拉》(副标题:“美德有报”。)、《克拉丽莎》最为著名。道德说教:感伤哀婉情调。理查生的贡献:①首创了书信体形式的小说;②把家庭生活(女性婚姻问题)引入小说;③细致的心理描写。(4)菲尔丁(1707-1754)《莎美拉》(1741)《约瑟夫·安德鲁斯传》(1742)《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1749)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其创作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推向高峰。政治讽刺剧→现实主义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他的代表作,也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三、18世纪法国文学(1)孟德斯鸠是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2)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中声望的领袖人物。(3)狄德罗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唯物主义哲学家,现实主义美学家和作家,百科全书的主编。(4)卢梭崇尚自然、返回自然的思想,代表作《爱弥儿》《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依丝》(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主权在民的思想构成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爱弥儿》幼儿期: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在于防他死去在于教育他如何生活,自然成长,生活简朴,循序渐进。儿童期:反对理性教育主张感性基础与德志之间达到均衡。少年时代:准确而清晰的观念,懂得保持生命,人人生而平等---大自然从来不制造什么国王,富翁和贵族。青年时代:博爱教育,爱的教育。《新爱洛漪丝》社会思想主张返回自然。文学艺术强调自然感情。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依丝》的思想:Ⅰ.着重表现“社会道德”“等级偏见”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冲突,即真诚与爱情关系与封建等级偏见之间的冲突,谴责封建道德和制度,表达了卢梭天赋人权、回归自然的思想。Ⅱ.要打了卢梭的爱情和家庭影响,体现了“返回自然”的社会理想。(5)博马舍法国18世纪后期最重要的戏剧家。四、18世纪德国文学1、分期启蒙运动的兴起时期——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高特舍特和莱辛。“狂飙突进”运动时期——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赫尔德,歌德和席勒。“古典文学”时期——从90年代到19世纪初期,歌德和席勒。2、德国“古典主义”: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是以1794年到1805年,歌德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为标志的,这也标志了德国民族文学的最后形成。艺术观:温克尔曼“高贵的单纯和静穆得伟大”。特点:理性与感性的统一。(1)歌德:《浮士德》浮士德一生追求的五个阶段:①走出书斋,投身社会---知识悲剧(书斋悲剧)。年过半百的学者浮士德在狭窄的书斋里长期研究中世纪的“四大学科”,哲学、医学、法律和神学,脱离了现实生活,为烦恼、僵死的知识所困,苦闷到企图自杀。与靡非斯特订立契约,魔鬼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到天地间寻求各种满足,解除他的苦闷。②追求个人幸福---爱情悲剧。对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放纵情欲的反思,对德国市民阶层封建意识的批判。浮士德离开了书斋,它喝下魔汤,恢复了青春,化身贵族,爱上了平民少女格雷琴。深陷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