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我不能忘掉祖国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1.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意思。“淘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中国没有被淘汰,中国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交口称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交口称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有一句话既点了题,又点出了文章中心思想,找出来画上“____”。3.用“‖”把文章分成三段,并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一段:15岁的宋庆龄在美国留学,学习非常勤奋。第二段:第三段:宋庆龄忘不了祖国,对祖国充满希望。4.文中宋庆龄对什么不以为然?5.文末画线句表达了宋庆龄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呢?2二、一位木材商的儿子,由于从小生得呆笨,人们都喊他“木头”。十二岁时,他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位国王给他颁奖,因为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上了。当时,他很想把这个梦告诉谁,但又怕别人嘲笑,最后,只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假如这真是你的梦,你就有出息了!我曾听说,当上帝把一个不可能的梦,放在谁的心中时,就是真心想帮助谁完成的。”男孩信以为真。他想,他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世界这么大,上帝却一下子选中了他。为了不(违背辜负)上帝的期望,从此他真的喜欢上了写作。“。”他怀着信念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三年过去了,上帝没有来;又是三年过去了,上帝还没有来。就在他期盼上帝帮助的时候,希特勒的部队却先来了。他作为犹太人,被关进了集中营。在那里,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他(侥幸幸福)地活了下来。“我又可以从事我梦想的职业了!”他怀着这样的心情走出了集中营。1965年,他终于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无法选择的命运》;1975年,他又写出了另一部小说《退稿》。接着他又写出了一系列作品。可是,就在他不再关心上帝是否会帮助他时,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把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评为)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他听到后,大吃一惊,因为这正是他的名字。当人们让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谈谈获奖后感受时,他说:“没有什么感受!我只知道,当你说我就喜欢做这件事、多困难我都不在乎时,上帝就会抽出身来帮助你。”梦想皆有神助!在新世纪里,伊姆雷成为第一位证明人。预言家说,还会有第二位,就藏在有梦想的人中间。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2.在文中找出一句最适合的句子当做标题,并填写在开头横线上。3.诺贝尔文学奖由颁布,2002年的得主是。4.在新世纪里,伊姆雷成为第一位证明人,他证明了5.读句子,回答问题。(1)妈妈说:“假如这真是你的梦,你就有出息了!”用“”画出能证明“有出息”的句子。(2)“他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男孩怀着怎样的信念?请在文中“”上写出。6.母亲的话影响了伊姆雷一生。你从他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呢?3三、锁匠的徒弟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的敬重。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疑惑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1.阅读短文,完成填空打开锁后,老锁匠问两个徒弟时,他们各自的表现是:大徒弟.可见他;二徒弟;可见他。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技艺高超:疑惑不解:易如反掌:3.在技术上谁更高一些?老锁匠选二徒弟接班的理由是什么?4.老锁匠说: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把永远打不开的锁.这不能打开的锁指的是什么?5.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4四、一天,一位美国教育家来到我国的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名四年级学生,要做一个实验。她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她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头,先后把小铅锤都放到瓶子里。她对三个学生说:“这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到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在一口没有水的‘井’里玩。‘井’口很窄,一次只能让一个人上来。”说完后,她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小朋友齐声回答:“记住了!”美国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她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小梅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他第二,我最后!”教育家“三”字刚喊完,三个小朋友各自安稳地把三个小铅锤提了出来。那位教育家问小梅:“你刚才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小梅如实告诉了她。“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教育家问。小梅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当然让别人先出去。”那位美国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小梅,抱了好久才放下。她对校长说:“在美国,这样的实验我做过多次,但每次由于争先恐后地往外拉铅锤,都把瓶子拉翻了。今天,我的实验成功啦!”1.结合文章中心,取个合适的标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1)不假思索:________(2)争先恐后:________3.对号入座。(1)短文着力表现的人物是()①美国教育家②小梅和她的同伴③小梅(2)美国教育家通过教育,目的在于考察中国小朋友的()①知识水平②思想品质,处事能力③动作速度(3)“今天,我的实验成功啦!”指的是()①孩子们终于取出了小铅锤,没拉翻瓶子。②既检验了孩子们的思想品质,又检验了孩子们的处事能力。4.读了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5五、入木三分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琢磨()仰慕()样本()意会()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冠绝古今:入木三分:3.短文写了王羲之刻苦练字的两件事,分别是:4.用“”划出文中的过渡句。5、从王羲之刻苦练字的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6、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个故事。6六、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gcáng)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zhuǎnzhuàn)身拿来猎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扳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乞求请求)饶命。但是,打猎的生活早已使他的心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后来,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上。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3、请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近义词:颤抖()懊悔()反义词:清晰()消失()4、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这个故事。5、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6、读句子,“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想一想当时:老猎人当时想什么?7、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把它写下来。7七、范仲淹十年苦读我国宋朝的时代,有个著名的宰相叫范仲淹。他曾经说过两句非常有意义的话:“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什么生在封建时代的范仲淹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呢?原来这是跟他从小刻苦学习,深深地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分不开的。范仲淹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家里太穷,母亲就改嫁了。但是,后父的家境也不宽裕,不能供给范仲淹上学,所以范仲淹只好寄住到亲戚家里去读书。范仲淹深深知道,得到读书的机会是件不容易的事,于是就不分白天黑夜地苦读。他常常吃不饱饭,每天只能用一把米煮粥吃。他等煮好了粥冷下来凝结成块状时,在中间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每次吃一块。虽然环境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却从来不叫苦。他常常对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能吃饮喝足,生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