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电影史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奠基创立阶段(1896——1912)1.世界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放映了《墙》、《婴孩喝汤》、《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2.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家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3.中国第一部电影:1905年《定军山》,主演:谭鑫培。初兴阶段(1913——1922)4.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A.《难夫难妻》(1913)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创作新剧、面对现实、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B.《庄子试妻》(导演:黎民伟):改编旧剧、发挥想象、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C.《劳工之爱情(掷果缘)》:中国电影初兴期最为经典的故事短片。5.最早的长故事片(1921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兴盛阶段(探索时期)(1923——1931)6.旧派与新派A.旧派:⑴构成:①郑正秋、张石川;②“鸳鸯蝴蝶派”;③五四后知识分子。⑵代表作品:1923年《孤儿救祖记》⑶创作面貌:①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②神怪武侠片:古装片《火烧红莲寺》、神怪片、武侠片。B.新派:⑴构成及创作思想:长城:“移风易俗,针砭社会。”神州:“宣扬文化,开启民智。”民新:“普及教育,提倡爱国。”联华:“复兴国片,改造国片。”南国:“借胶片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⑵创作面貌:①以洪深、侯曜为代表的“人生问题剧”。②欧阳予倩和“神州派”的“人情剧”。③田汉、孙瑜带有唯美和浪漫倾向的创作。(孙瑜《故都春梦》、《野草闲花》)⑶共同特征:①取材:关注小资产阶级;②内容和艺术表现:受外来文艺的影响;人物塑造的相似性;注重心理刻画。7.郑正秋:A.主要创作:《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姊妹花》。B.电影概念和电影创作概念:①早年从事戏剧评论工作,提倡新剧;②与戏剧舞台相比,电影强调“造意”“造地”“配景”“导演”“演员”。8.影戏观:⑴提出:1924年《影戏概论》;1926年《影戏剧本作法》。⑵特征:①注重社会教化功能(文以载道);②以戏剧情节叙事为核心的表达手段(戏剧性、情节性、场面性)。9.该时期电影的总体特征:①电影艺术性屈服于商业性;②电影文化隔绝于新文化潮流之外。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1.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㈠联华公司倡导“复兴国片”运动A.宗旨:改革神怪、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B.总纲: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抢救影业。㈡阶段A.迅速兴起(1933年):《狂流》、《三个摩登女郎》、《城市之夜》、《母性之光》、《春蚕》、《小玩意》、《铁板红泪录》、《香草美人》、《恶邻》等。精品文档精品文档B.曲折绵延(1934——1935):《中国海的怒潮》、《女人》、《上海二十四小时》、《神女》、《桃李劫》、《大路》、《新女性》、《风云儿女》、《乡愁》、《都市风光》、《姊妹花》、《渔光曲》等。《渔光曲》,1934年,导演蔡楚生,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C.重新高涨(1936——1937):《新旧上海》、《迷途的羔羊》、《小玲子》、《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天作之合》、《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联华交响曲》、《青年进行曲》、《夜奔》等。㈢意义与影响:①倡导“电影文化”概念,使电影担负起文化的使命。②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③在剧作形态、导演技巧、摄影艺术、表演、电影语言等方面的革新。㈣名词解释:又称“新兴电影运动”,是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电影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各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摆脱困境,吸引观众,同时也由于广大电影工作者抗日爱国要求的影响,纷纷开始了“向左转”的趋向。以共产党人为首的进步电影工作者逐渐成为各电影公司的创作骨干。中国电影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㈤1930年代创作概貌A.“左翼”电影创作群构成:①左翼文艺家(是左翼电影运动的核心与中坚力量);②“向左转”的新、旧派成员;③“同路人”。B.创作倾向:⑴农村电影:以现代中国农民、农村作为描写对象、作品富有阶级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①正面表现农村中的阶级压迫、斗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狂流》、《盐潮》;②以“丰收成灾”为主题,再现农村经济解体、农民日趋贫困的残酷现实:《火山》、《丰年》;③侧面暴露农村黑暗现实,隐晦抨击反动当局和封建势力:《到西边去》、《凯歌》;④对农民命运的深沉叙述和同情:《渔光曲》⑵都市电影:《马路天使》、《风云儿女》⑶妇女电影:被侮辱与残害⑷知识分子电影:①彷徨、沉沦和追求《三个摩登女性》、《时代的儿女》;②幻灭、挣扎和探寻:《桃李劫》、《新女性》、《十字街头》⑸反映特定时代民族矛盾的电影:①侵华战争引起的激情与愿望:《共赴国难》、《小玩意》、《大路》;②对现实与历史的深沉思考:《逃亡》、《劫后桃花》;③以影射、暗示和象征为主要手法的抗日反帝电影:《恶邻》、《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C.杰出成就:①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现实、直面人生、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或描写他们可悲的生活遭遇,或者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悲哀和挣扎;敢于写彻底的悲剧。);②质朴的大众化艺术品格;③富于开拓性的创作意识。㈥代表作品:A.吴永刚及其《神女》⑴构思及主题表达:不是以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为重点,而是执着于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⑵杰出成就:①深沉、忧郁的人性供奉;②貌若素朴实则蕴藉的画面造型;③委婉含蓄的美学风格。B.袁牧之及其《马路天使》⑴袁牧之的美学追求:①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生活、直面人生,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或描写他们可悲的生活境遇,或者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悲哀和挣扎,敢于写彻底的悲剧;②质朴的大众化艺术品格;③富有开拓性的创造意识。⑵构思与内容:作品描写了那些长期生活在旧上海底层的小人物们的不幸遭遇及其特有的善良、正直的品质,流露出浓厚的人道主义感情。⑶人物:小陈(吹鼓手)、老王(报贩)、小云(妓女)、小红(歌女)、古成龙(流氓)、水果小贩、剃头匠、失业者。⑷美学风格:寓悲于喜,将严肃的社会性主题、深沉的悲剧格调和鲜明的喜剧手法融为一体,表现出简洁明快,多样化而又统一、和谐的风格。⑸几处经典:①摄影机机位、角度和运动、剪接点选择和组接方法多样,恰当表现人与人、人与环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境的广泛联系;②通过镜头组接创造含义;③两支歌曲的穿插;④声音的独特创造。C.郑正秋与《姊妹花》:⑴内容:通过对贫富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孪生姐妹大宝二宝的不同命运和他们相逢后的思想交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他以阶级矛盾代替了空洞的善恶冲突,标志着郑正秋开始冲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藩篱。⑵特点:①影片情节曲折、故事动人、风格平易、手法细致;②蒙太奇手法灵活、顺畅,结构上打破了时空顺序,运用了“闪回”、“联想”、“回忆”等技巧,对刻画人物心理、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很好作用;③多用固定机位,空间处理上有“文明戏”的程式化印记:景浅、光。⑶意义:《姊妹花》既是一个时代电影形式的高峰,又是这一代电影观念的基本终结。2.抗战电影㈠电影创作机构:“中电”(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制”(中国电影制片厂)、西北影业公司等。㈡代表作品:A.史东山的“抗战三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好丈夫》、《还我故乡》是抗战电影中最早将侵略与反侵略的现实场景呈现给观众的力作。B.“新闻式的记录”:根据“八·一三”上海抗战中的一个真实的战斗故事创作出来的《八百壮士》,有真实的日本战俘出现的《东亚之光》,都反映了抗战电影的纪实性。3.昆仑、文化公司的电影创作㈠昆仑影业公司的电影创作1.忧患史诗性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A.《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编导,完成于1947年初,曾被田汉誉为“战后中国电影的一块奠基石”。B.《一江春水向东流》(影戏创作的高峰):⑴由蔡楚生与郑君里编导,分《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两部。⑵取得的艺术成就:①典型的戏剧结构;②强烈的对比手法;③深邃的意境追求;④传神的细节设置;⑤成功的人物塑造。2.深刻的写实主义经典《万家灯火》⑴编剧:阳翰笙、沈浮;导演:沈浮;完成:1948年7月。⑵主题:以城市小资产阶级生活为题材,通过主人公胡志清的遭遇,展示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㈡解放区电影杰出成就:现实主义的深化A.侧重表现苦难和奋斗的内容:《松花江上》、《希望在人间》B.史诗品格的银幕巨作:《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C.战后喜剧电影:4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对战后社会现实批判性的揭示。①时政讽刺喜剧:《还乡日记》、《乘龙快婿》;②贫民悲喜剧:《幸福狂想曲》、《三毛流浪记》;③温情风俗喜剧片:《假凤虚凰》、《太太万岁》;④市井笑闹片:《终身大事》、《乱点鸳鸯》㈢“文化”的非主流电影创作“灵魂写实主义”费穆和《小城之春》A.内容:①反映了没落地主阶级的思想情绪和生存状态;②反映了编导对人性的新认识;③写苦情、写欲望,呈现出想要爱而不能爱,想走又走不了的精神困境。B.环境:两座城——城墙和废园⑴“城墙”的三重涵义:①具体形象逶迤起伏,斑驳陆离,多处倾圮,杂草丛生。这是一座饱经沧桑,历经战争摧残的小城。②限制了人的行动,也限制了人的视野和心灵;③女主人公周纹玉的心理冲突临界点。⑵“废园”: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时体现了导演的美学理想——残破衰颓之美。C.结构:以第一人称为象征,实质为全知型叙事视点与以心理情感为驱动力的情节发展线索两相结合的双螺旋结构。D.人物:富有民族特点的心理刻画精品文档精品文档E.语言:长镜头的娴熟运用和流畅的镜头组接。㈣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小结:A.30年代初期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期:①电影形态:从无声到有声;②表现形式:现实疾苦;③艺术形式:现代性与民族性;④创作方式:多样化。B.“战后电影”的杰出成就:①产生一批优秀电影;②影戏观走向成熟;③视野扩大,类型丰富。新中国电影“十七年”(1949——1966)1.发展阶段:A.第一个高潮(1949——1951):礼赞英雄,缅怀英烈,展现革命战争的波澜壮阔,讴歌人民革命的胜利。《白毛女》、《中华儿女》、《钢铁战士》、《我这一辈子》、《龙须沟》B.第二个春天(1956年前后):《祝福》、《柳堡的故事》C.第三次发展(1959年):《林家铺子》、《林则徐》、《风暴》D.第四次机遇(1962年左右):《李双双》、《小兵张嘎》2.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A.在新中国“十七年”的电影发展历程中,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也占有一定比例,并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B.改编片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在原著的基础上用电影表现手段进行新的主题阐释和艺术创造,产生了全新的艺术效果。3.“第三代导演”成员构成:A.“第三代导演”名词解释:他们与第二代导演是师生关系,他们主要成就应该在五六十年代,代表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他们的电影有着极强的政治性,表现对新中国的态度。B.北影“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①成荫:“但求政治无过,不求艺术有功。”作品:《南征北战》、《停战之后》、《西安事变》;风格:史诗性、纪实性,简洁明快。②水华:代表作品——《林家铺子》③崔嵬:“政治上艺术上都要有功。”作品:《青春之歌》、《小兵张嘎》;风格:充满激情、粗犷奔放、浓郁炽烈。④凌子风:“喜欢拍什么就拍什么”。作品:《红旗谱》、《骆驼祥子》、《边城》;风格:明快奔放。C.“南谢北谢”:北谢——谢铁骊;南谢——谢晋。①谢铁骊:《早春二月》、《今夜星光灿烂》、《知音》、《包氏父子》、《红楼梦》、《天网》。②谢晋:《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鸦片战争》。3.“第三代导演”的文化背景:①受前苏联电影的影响;②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③受本土的戏剧传统的影响。4.谢晋创作论:A.创作历程:对中国社会、历史、政治与人生的深切关注与表达①《秋瑾》、《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啊,摇篮》、《女篮5号》——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完整表述。②《大跃进小主人》、《疾风劲草》、《黄宝妹》、《春苗》、《海港》、《磐石湾》——应景之作。③“右派三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