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序言1.实习日期、地点、测区自然交通条件2.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概况3.电法勘探工作进行及完成情况第二章电法勘探的工作设计、1.编写设计书的准备工作和编写原则2.设计书的主要内容3.测线布置4.技术参数的选择第三章电法野外作业技术1.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2.室内资料整理3.实测资料的质量评价·第四章刘家河工区资料推断解释1.电法勘探解释的基本任务、原则与过程2.刘家河工区的地质解释·第五章海滨工区资料的处理与解释第一章序言1.实习日期、地点、测区自然交通条件中国地质大学北戴河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东山堡,坐落于燕山大学附近,滨临美丽的渤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发达,海上运输业尤其发达。实习地点是中国地质大学北戴河实习基地内的篮球场和秦皇岛抚宁县刘家河工区(具体的地理位置如图1.1所示),磁法实习我们是第一轮进行的,时间从8月8日至13日,为期六天,8月8、10日在海边工区实习,8月9日出野外,地点在刘家河,工区在据实习站约50分钟车程,交通较方面。图1-1测区交通位置图2.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概况(1)地层北戴河教学实习区的底层属于晋冀鲁豫地层区、燕辽地层分区、秦皇岛小区,为华北型地层。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鹅系和第三系之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区内地层出露相对齐全。区内地层出露相对齐全:分别有上元古生界青白口系上部地层、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上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至侏罗系和新生界第四系。此次实习的工区地表大多数第四系覆盖,植被稀少,工区内出露地层以奥陶系下统石灰岩为主,其中有燕山期辉绿岩脉(近东西向)。(2)岩浆岩和变质岩秦皇岛地区处于燕山造山带东段,东与太平洋板块相邻。造山带活跃的内力地质作用使得岩浆岩和变质岩分布十分广泛。从分布面积看,新太古代变质岩约占30%,新太古代和中生代侵入岩约占40%,震旦纪—侏罗纪盖层约占10%,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约占20%。(3)构造实习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地块燕山褶皱造山带的东段,东临太平洋板块,实习区的构造运动表现明显,既有升降运动的表现,又有水平运动的表现。按时间上可以将实习区构造分为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4)地球物理特征概况北戴河滨海地区的沙滩上的地层一般是两层结果,上面一次是沙层,下面一层是花岗岩基岩,由于花岗岩的视电阻率与沙的视电阻率差别特别大,前者约是后者的数百倍,两者间存在很大的物性差异,这是我们进行电法勘探的前提。刘家河工区位于实习站的北东方向约20公里处。工区下方有长约2km宽约200m走向南西-北东辉绿岩脉埋藏。在前往刘家河的公路边有辉绿岩脉出露。本次实习的任务是确定辉绿岩脉的范围及与花岗岩接触带的分布,由于破碎的花岗岩电阻率相对较低,而辉绿岩的电阻率则比较高,这也是我们运用电法勘探寻找辉绿岩及其与花岗岩接触带的重要保证。表1-2海滨工区物性参数表3电法勘探工作进行及完成情况我们工作的进展严格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并且顺利的完成任务,下表是我对我们工作的安排及完成情况所做的一个统计: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表1-3工作任务安排表:在整理报告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绘制的图形有以下几种:表1-4实习需绘制的图形刘家河工区海滨工区测线、测点整理图1张1张平面剖面图1张(手工绘制)测线剖面图1张岩石物性参数统计表1张推断成果图1张2张时间8月8号8月98月10号8月11号8月12、13号工作任务上午室内讲课与小组人员工作的分配,并在海边获取了物性资料,下午进行各工作方法的练习北戴河滨海进行偶极-偶极测量工作。在刘家河工区处行联合剖面测量以完成任务二的要求。北戴河滨海进行对称四极测深测量工作。室内对野外资料进行整理、处理、反演及图示,开展实习总结大会完成情况初步了解本次实习的基本内容,做好了初步工作设计。熟悉了对称四极剖面法、联合剖面法、对称四极电测深法、偶极--偶极剖面法的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并测的了海边相关物质的电阻率。测量海水电阻率值绘制了对称四极剖面曲线及地质地形图、联合剖面曲线图、电测深曲线图。完成39个点的测量工作量,绘制了工区的联合剖面、对称四极剖面图。共完成了九个测点的测量工作、并绘制了电测深曲线类型草图。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处理并绘制图件,各小组代表人展示本组的反演的结果,总结大会上大家踊跃发言,效果不错。第二章电法勘探的工作设计1.编写设计书的准备工作和编写原则(1)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利用在编写设计书之前要广泛收集、深入研究施工区和临区的有关地质、水文、交通、物探、化探、钻井、测绘等方面的资料。(2)实地踏勘主要了解测区范围的地形、地貌、交通情况、测线及测点的布置、测区的工作条件与干扰情况等。(3)试验工作1)方法有效性试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2)技术试验:确定最佳的技术方案和轻度要求。(4)编写原则1)设计书要简明扼要、结构严谨。2)各种物探方法测线布置应尽可能相互重合,以利于成果资料的相互对比、验证和综合利用。3)方法的选用和指标、措施规定,应考虑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4)合理安排方法、施工力量、施工进度,以保证如期完成任务。5)要充分安排试验工作和异常现场检查研究工作。6)设计书的修改和补充。2.设计书的主要内容(1)概况说明工区的交通位置、范围、面积、经济、气象等条件,前人的工作程度及质量;本次的工作目的、地质任务、设计的总工作量、工作期限、提交报告的时间等等。(2)工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点阐述工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情况和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场特征,作为分析提出物探工作方法的依据。(3)工作技术与方法包括以下内容:采用的工作方法及依据,使用的仪器装备、具体技术、经济指标、测网的布置与依据、工作量以及质量要求、定点定线的工作量。(4)资料整理、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要求(5)完成设计任务的措施(6)设计附图包括较小比例尺交通图,地形、地质及电法工作布置图,具有代表性的本区以往所做的物探、钻探、化探成果图。3测线布置比例尺的大小反映了对测区研究对象或异常体研究的精细程度,通常根据地质任务、规模及异常特征来确定,一般以不漏掉最小勘查对象所引起的异常为准则。面积性勘探时至少有一条测线穿过异常体,即线距不能大于异常的水平延伸;测线方向垂直于异常走向,尽量与已有的其它物探剖面重合或者平行,并兼顾到布点、施工的方便,并最好2—3个点位于异常体上;选取测区时要使勘探对象位于测区中央,确保异常的完整性,并尽可能包括已知区;对于一般的小范围测量,测区的形状尽可能规则,测点均匀的分布在测区内,在已知的勘探对象上方适当加密。本次实习采用同一剖面测量手段对岩体接触带的宽度,产状及延伸情况进行探测,故不存在测网的概念。各个工区详细的工作设计将在后面叙述。4.技术参数的选择不同的装置技术参数选择的原则不同,下面就实习所使用的装置一一介绍。(1)对称四极剖面装置供电电极距AB至少应为探测对象顶部埋深的4~6倍,测量电极距MN应不小于探测对象顶部埋深,但也不宜大于AB/3。(2)联合剖面装置根据工作设计我们组采用大极距,AB=80m,MN=10m,第二组采用小极距,AB=40m,MN=5m。点距都为5m,起始点号都为1号点,共测量了39个点,测线长约为200m,这样有利于我们两组进行对比工作。(3)偶极剖面装置应使点偶极子间距OO’大致等于解决同一地质问题的联合剖面装置中的AO的长度并使AB=MN,OO’=n·AB。我们的设计为:AB=5m,MN=5m。(4)电测深法的极距确定设计原则:在设计供电电极电极距时,应是各极距在6.25cm的双对数坐标底纸上沿AB/2轴有大致均匀的分布,相邻电极距的比值在1.2~1.8之间;应以能获得较完整的电测深曲线、满足解释推断的需要为原则;为了保证观测精度和工作效率,通常测量电极距与相应的供电电极距的比值保持在1/3~1/30的范围内。下面是我们的设计表:AB/2MN/23151…………171175201205255表2-1海滨工区电测深极距设计表第三章电法野外作业技术1.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1)野外工作使用的仪器本次电法勘探实习所使用的是由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DC—8电阻率自动补偿仪器。在操作仪器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操作仪器的注意事项:首先,保护好仪器,做到轻拿轻放,要先按照正确的方式连接好电路才能打开电源开关,而且在测量完毕后一定要及时地关闭电源,这是我们经常忽略的。然后就是电源导线与仪器的导线连接时,可以用野簿把红色外套的正极夹在里面,这样可以防止短路。在测量中,要时刻注意接地电阻大小,如果接地电阻太大,所测到的电压就很小,这时所得到的电阻率是很不可靠的。(2)野外工作方法技术首先我们在野外工作前确定了电法野外作业的分工:操作员、记录员、绘图员、跑极员、通讯员。出工前,拿好所有的装备:仪器、电源、备用电池、导线、电极、绘图记录设备和辅助检查设备等。野外作业技术包括测站布置、导线敷设、电极接地、漏电检查、测站观测、数据记录与野外草图、困难条件下的观测和处理等内容。现分述如下:A、测站布置:测站是野外作业的中枢。剖面测量时,测站位置应尽量靠近观测地段的中心,以便能控制足够多的测区面积。通常可将测站选择在视野开阔、地势平坦、通行方便、避风干燥处。电测深测量的测站则应尽可能布置在测点附近。为避免电磁感应与电源漏电影响,测站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测站与供电站应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和防曝晒措施。B、布置完测站后,应做好下列工作:应按规定方式接好干电池;检查仪器和控制面板线路连接情况;检查仪器的电源:检查各开关旋钮的机械性能和灵活程度;检查仪器、导线及线架的漏电情况并记录检查结果;核对各电极点、线号。各项工作检查完毕确认没有问题后方可开始一天的工作。(2)导线敷设自电极引入测站的导线,应该固定在不同的绝缘物体(本次实习是固定在树枝)上。不355…………555得将未固定的导线直接引入仪器或栓在仪器脚架上。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尽可能分列于测线两边,并注意使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不允许互相交错;供电导线至少应离开测量电极2m,同样,测量导线也至少应离开供电电极2m。测量导线一般应避免悬空架设,当导线穿越河道、池塘必须架空时,应注意将导线拉紧。无法架空而只能漫水通过的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应事先向测站报告并进行漏电检查。测量导线应尽可能远离高压输电线。⑤电线接头处应确保接头牢固和外皮绝缘良好。为避免导线损伤,放线时应边走边放,收线时应边走边绕动线架收线,不许拖曳收放线。在导线收放过程中,应随进注意导线有无破损或扭结。破损处应包扎绝缘;扭结处应放松理顺。还应注意尽量不使导线承受过大拉力。(3)电极接地电极接地通常应遵守的原则:电极应尽量靠近预定接地点标志布设,并应与土层密实接触。当单根电极接地不能满足作业要求时,应采用多根电极的并联组。电极入土深度一般应小于电极至MN中点距离长度的1/20,当电极距很小时,也应不超过1/10。当进行剖面测量时单根电极因客观条件限制只能向接地点某一侧偏离时,其垂直测线方向的位移应小于其至MN中点距离的1/220,对测量电极应小于其至MN中点距离的1/120。供电电极的数目应根据供电电流强度和接地条件而定。单根电极通过的电流不应过大。减小接地电阻的方法:向电极周围浇盐水,并联打电极,在坚硬的岩石上加土,在电极上包上锡箔纸。(4)漏电检查在仪器电源断路的情况下,用500V兆欧表分别测定A、B插孔、M、N插孔、仪器外壳三者之间的绝缘性能,要求测定的电阻值均不小于100MΩ。若测定的值小于100MΩ,则认为仪器绝缘性能不合乎规定要求,其漏电影响不容忽视。开工前对导线的漏电检查,一般是将导线铺于地面上,采用500V兆欧表,观测导线对地的漏电电阻。每公里导线的绝缘电阻,对于供电导线,应不小于2MΩ;对于测量导线,应不小于5MΩ。(5)测站观测供电电压不宜小于15V,以免造成供电电极极化缓慢以至供电电流不稳,同时供电电压低将造成极化电压所占比例增大,影响观测精度。在电极插入地下后过几秒钟再测量数据,这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