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前言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其提供装备。回顾我国机械工业百年发展历史,21世纪的头十年无疑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2000年到2010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从1.44万亿元增长到14.3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从3.36万家增加到10万多家;资产规模从1.96万亿元增长到近10.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9.2%大幅提升至19%左右,占GDP的比重从3.7%提高到9%左右。在这十年中,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首次跃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首次实现顺差,汽车、发电设备、机床、大中型拖拉机等主要机械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等许多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是机械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黄金十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快引发的需求升温、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快,以及行业市场化改革所激发出的内在活力,我国已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机械制造大国。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机械工业要在头十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将发展目标定位于由机械制造大国转变为机械制造强国。-2-展望2020年,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之时,我国机械工业将基本实现高端装备的产业化,基础滞后主机的局面基本改观,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接近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机械工业实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编制。本《总体规划》是遵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编制的,《总体规划》努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等重要文件精神,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集中了业内专家的智慧。编制并发布《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希望对机械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并为相关政府部门制订机械工业的产业政策和实施行业管理提供建议和参考。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延续了“十五”全面高速发展的好势头,无论是行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水平,还是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3-“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2、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机械产品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较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电力装备方面:己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可批量生产60万及10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己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己具备自主生产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的能力,三代核电站装备的成套制造技术正在研发,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已-4-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冶金矿山设备方面,可自主提供年产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用常规流程的成套设备;年产2000万吨级露天矿、年产60~70万吨级金属矿、年产600万吨级井下煤矿、年处理400万吨级选煤厂、年处理300万吨级选矿厂、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厂成套装备。石化通用设备方面,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已实现国产化;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及多股流低温冷箱已研制成功;6万立方米/时等级大型空分设备已实现国产化并出口,正在研制8.5万立方米/时空分设备;石油钻机已由9000米升级到12000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正在由陆上钻机向海上钻机拓展。汽车行业: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高居世界第一。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售比重已提高到46%,其中自主品牌轿车的销售比重占31%。大型施工机械方面:2000吨履带起重机、500吨全路面起重机、72米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直径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特大型工程机械研制完成。农业机械方面:除少数高端产品尚需进口外,国产农机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农业的需求。180马力大型拖拉机已研制成功,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经普及并开始向大喂入量机型发展,3-4行玉米联合收割机批量供应市场,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技术基本成熟,4行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制成功,油菜、牧草和甘蔗收获机械、节水灌溉、秸秆还田和复式作业机具研究也都取得重大进-5-展。工作母机方面: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以及为之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进步很快,数控机床自给率达到60%,开发出了五轴联动龙门加工机床、五轴联动叶片加工中心、五轴落地式数控镗铣床、七轴联动重型立式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加工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大型冲压自动生产线;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明显提高,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大型铸锻件方面:我国30万、60万千瓦火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60%左右,低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45%,发电机大轴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30%,掌握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转子制造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100万千瓦级三代核电设备成套大型锻件已研制成功,压力壳、蒸发器、主管道等具有代表性的关键锻件的技术攻关已相继取得突破。3、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在资本结构方面:已实现多元化,行业内生的发展活力越来越强。国有大型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继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对机械工业的平稳发展功不可没。-6-表1“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企业资本结构变化情况2005年2010年1-11月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资产总计41%34%25%31%44%23%主营业务收入32%40%29%24%52%22%工业总产值32%41%28%23%53%21%利润总额27%39%34%27%45%26%在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观,主要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尤其是汽车、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行业更加突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产销量在全行业中占比已达70%,前十大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已达86%;哈尔滨、东方、上海三大集团产量在发电设备行业占比达到68.7%,华锐、金风、东汽在风电设备产量中的占比也已达70%左右;徐工、中联重科、三一、柳工、龙工、山推已约占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总销售额的半壁江山。在产品结构方面:新产品产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2010年,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新产品产值的40%。重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部分产品的效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在资产结构方面:“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7-持续高速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8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约38%,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1.9万亿元。高强度的投资使得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大为提高,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行业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同行先进水平。4、进出口贸易逆差变顺差“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机机械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2006年,我国机械工业对外贸易结束建国以来持续数十年的逆差局面,实现历史性的转折,首次实现外贸顺差。随着我国机械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机械工业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机械工业实现对外贸易顺差477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此后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家为减少过多的贸易顺差而大力鼓励进口先进设备,机械工业对外贸易顺差开始减少。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138亿美元,比2005年的2229亿美元大幅增长231%,同时仍保持了进出口基本平衡,实现了顺差31亿美元。在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外贸结构也不断优化。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占比快速提高,一般贸易额在外贸总额中的占比已由2005年的46.4%提高到2010年的58.0%而加工贸易额占比则由2005年的49.1%降低到2010年的30.5%。与此同时,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发电设备、汽车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发展迅速。近年来发电设备的出口量已占到总产量近15%。-8-除以上成绩外,机械工业在其他方面也都取得明显进步。比如在节能节材方面,“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大幅下降,从2005年的0.65吨标准煤降至2009年的0.425吨标准煤,降幅达到34.6%,远超国务院所提出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大中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耗钢量从0.47吨降至0.38吨,降幅达18.2%,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间接节能效果明显。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方面,“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两化融合进程加速,研发设计信息化已达到较高水平,骨干企业已普遍使用三维设计;CAE、CAPP、PDM的覆盖率已经超过半数;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已经达到90%以上;成本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生产计划等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效果。产品开始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二)存在问题1、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我国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首位,但目前高端装备仍满足不了需要,不得不大量进口。2010年进口机械产品用汇高达2553亿美元。行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无法有效地支撑产品升级。多年来,相当多的企业过分看重当期发展速度,追求短平快,重当前、轻长远;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质、轻人才。从而导致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条件普遍落后,研发经验缺乏积累。尤其是广大-9-中小企业缺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撑,技术创新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据《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2007年)显示,我国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0%,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4%;而工业发达国家同行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20%一30%,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3%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不仅导致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不足;而且影响行业的发展后劲,影响我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为严重的是累及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因此是行业发展中的心腹之患,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2、基础发展严重滞后与快速发展的主机产品相比,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发展明显滞后,已成为影响机械产品向高端升级的三大瓶颈。尤其是基础零部件,不但产品水平差距大,而且至今尚未引起各方面足够重视。“十一五”期间,液压挖掘机、风电设备、高速列车、火电和核电设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