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师大网络教育本科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0022-Yayj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022《普通心理学》2015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和心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入门课,主要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1、单项选择根据题干,选择合适的选项,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2、判断题判断表述是否正确。3、简答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无需展开论述。4、论述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并展开论述,最好能结合实际,再整合进行说明。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历史和现代的心理学第一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现代心理学(一)构造主义(二)机能主义(三)行为主义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2)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使用实验方法。使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的道路;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四)格式塔心理学派(五)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对人的无意识进行分析,并认为人的行为受无意识支配。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开辟了潜意识领域,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等。(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认知心理学(八)神经心理学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步骤1.确立问题,提出假设。2.进行研究设计3.对结果进行审慎的解释和推论具体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个案研究法(三)心理测验法(四)调查法(五)实验法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元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最基本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在单个神经元中,由轴突负责刺激传导。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神经网络,又叫神经回路。第二节神经系统根据结构和机能的不同,可以将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一、脑包括:1.脑干脑干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桥脑是除嗅觉外,感觉信息进入大脑的最后一个信息中转站。2.小脑3.间脑间脑包含边缘系统,其中的海马与记忆功能有关。二、大脑皮层的分区与功能大脑皮层可以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包括初级运动区)、语言产生、记忆、注意、问题解决、人格。顶叶负责接受有关温度、疼痛、触压等方面的信息。颞叶主要负责听觉、语言理解、记忆等。枕叶负责视觉。按功能,可以分为:1.感觉区2.运动区3.言语区4.联合区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一)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有对比现象,如先用冷水洗手之后再用手碰触常温的水就会觉得热。(二)感觉的意义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二、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觉阈限产生感觉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感觉能力;二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这就涉及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问题。(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的大小由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数值上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如何计算差别感觉阈限:韦伯:K=ΔI/I,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需要注意的是,韦伯定律它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各种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在极端刺激(过强或过弱时)的条件下就不正确了。第二节视觉一、视觉的生理机制1.网膜的构造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可分为三层,按照光线传入的方向依次是,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棒体细胞对弱光很敏感,但不能感受颜色和细节,锥体细胞则专门感受强光和颜色刺激,能分辨物体颜色和细节,但在暗光时不起作用。2.视觉的中枢机制(1)感受野(2)大细胞通路和小细胞通路二、视觉基本现象光线的基本特性有:波长、强度、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反应光的这些特性时,便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颜色的三个基本特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视觉中的时间因素1.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和明适应2.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第三节听觉人耳怎样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a.频率理论b.共鸣理论c.位置理论--行波理论d.神经齐射理论第四节味觉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负责它们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的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1.定义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就是的对象与背景,又叫做知觉的对象性。2.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首先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其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例:两歧图,背景和对象互相转换,知觉到的是不同的图案。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受到前后发生的事物的影响,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人的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指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1.形状恒常性2.大小恒常性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第二节空间知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一)肌肉线索(生理线索)1.调节2.辐合(二)单眼线索1.对象的重迭(遮挡)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比如判断远处的山峰间距离远近4.相对高度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三)双眼线索一两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第三节运动知觉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形式有:1.动景运动2.诱发运动3.自主运动4.运动后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睡眠与梦睡眠的四个阶段和快速动眼睡眠第一阶段:脑电波是混合的,α波、β波和⊿波等几种脑电波都有,脑电波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人的身体状态处于放松状态,呼吸缓慢,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这一状态,处于轻度睡眠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这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的、波幅大的脑电波。人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很难被唤醒。这一状态大约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脑电波。身体状态处于继续放松状态。这一状态大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开始呈现为⊿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身体状态处于各项指标都变慢的状态,梦呓、梦游、尿床等大多数发生在这个阶段。身体的各项功能性指标变慢。第三、四阶段通常被叫做慢波睡眠(SWS)阶段,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否则的话就预示着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快速动眼睡眠当上述的四个阶段过去以后,(持续的时间大约是1小时到90分钟,是有一定个体差异的),就进入到了快速动眼睡眠阶段。第二节注意的一般概述一、注意的基本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基本特性:1.指向性。2.集中性。3.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的注意范围是有关系的。注意的基本功能1.选择信息。2.保持一定的时间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对信息进行合理、有序、精细的加工。3.监控动作和行为。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一)不随意注意在注意之前没有事先的目的,在注意过程中也没有意志的努力,不需要克服困难,自然而然地去注意了。这样的注意就是不随意注意。在遇到一些新颖而明显的刺激时,感官就会自然到朝向刺激,不需要事先安排或者努力就对对象产生了注意,这就是不随意注意。比如大的广告牌、夸张的图片等。(二)随意注意(三)随意后注意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一)选择性注意(二)持续性注意(三)分配性注意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或自动化程度。2.活动的性质。注意,分配在技能上比较容易,分配在智力活动上比较困难。第三节注意理论注意的认知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注意的机制。主要涉及到注意的选择功能和注意与认知资源的分配两个问题。(一)注意的选择功能1.过滤器理论2.衰减理论3.后期选择理论4.多阶段选择理论(二)注意与认知资源的分配1.认知资源理论将注意看做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用资源有限的观点来解释注意的分配现象的理论,侧重解决注意的分配性。认为注意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注意资源的参与。根据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有限的认知资源,是否能进行分配要看从事的活动是否都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2.双加工理论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分类(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二)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第二节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一种观点认为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即记忆了以后,如果没有及时的复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就会自然的消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由于加入干扰信息需要时间,因此分离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是非常困难的。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提取失败说:没有找到恰当的提取线索。在记的阶段建立线索,在回忆的阶段利用这些线索。第三节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遗忘的进程除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4、识记者的态度。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一)想象(二)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第二节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中的策略(一)算法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这种策略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二)启发法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性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是:①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②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③实现子目标。④提出新的子目标。这样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的解决。2.逆向搜索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其它心理因素1.知识表征的方式2.定势:由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3.功能固着。4.动机5.情绪6.人际关系三、创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