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WesternPhilosophyafterHegel“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安排•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第二讲叔本华(一);第三讲叔本华(二);第四讲尼采(一);第五讲尼采(二);第六讲柏格森;第七讲杜威;第八讲波普;第九讲维特根斯坦;第十讲胡塞尔;第十一讲海德格尔(一);第十二讲海德格尔(二);第十三讲海德格尔(三);第十四讲罗尔斯;第十五讲罗蒂。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IntroductiontoWesternPhilosophyafterHegel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1.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⑴传统形而上学:本体形而上学和主体形而上学。特征:逻各斯中心主义•⑵后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两种倾向:向东方哲学靠拢;向前苏格拉底哲学回归•2.从“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turn)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turn)•3.从“现代主义”(modernism)到“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体、真理、进步等观念进行解构。•4.从“认识主体”到“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的人”:人首先不是进行认识的动物,而是“生存在世”的存在者。•5.从“意识哲学”到“无意识(本能)哲学”:对“无意识”、“身体”、“本能”的关注。二、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1.从历史渊源上看,这两大阵营仍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唯实论和唯名论、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的继续。•2.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刺猬型和狐狸型•3.两大潮流的汇合三、学习西方哲学的五大法门一、在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中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特点二、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中明确学习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线索四、在哲学家的原著中品味原汁原味的思想盛宴五、在同情与批判中展开与历史上哲学家的对话第二讲叔本华(一)一、思想来源:柏拉图、康德、奥义书•(一)柏拉图的理念论•1.理念或型:一切可感的东西都是流变的,而每一类可感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理念”或“型”,这些“理念”或“型”却是永恒不变的。现实世界中的马成千上万,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但它们都来自一个统一的马的“理念”或“型”,它超越时间和空间。•2.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一方面,理念和具体事物是分离的,就是说,理念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而且,理念是时间在先的,在事物产生以前,理念就已经存在了。另一方面,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和理念发生关系的结果。这种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有和模仿。(二)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1.现象即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或者说是向我们所呈现的世界,是科学知识可以达到的领域。••2.“物自身”或“本体”:(1)作为感觉的外部来源。这种意义上的物自身是在我们之外、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我们的感觉的东西,但不可知。(2)作为一种限制性概念。康德用它限制我们的认识,使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界。•3.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科学知识应当是“先天综合判断”,就是说,科学知识由两部分构成:先天的部分提供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形式,综合的部分提供后天的质料。科学知识的形成不是被动的主体适应、符合外部对象的过程,而是主体用先天的形式去整理、综合和统一杂多的质料的过程。知识的形式包括: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等十二范畴。这些形式只适用于现象,不适用于物自身。(三)印度奥义书哲学•(一)在《奥义书》中,“大梵”或“自我”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它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甚至诸神也是它的造物。•(二)“大梵”或“自我”既创造万物,又隐于万物之中。所以,一切看似不同的事物实际上都是那惟一的“大梵”或“自我”的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是“大梵”或“自我”。•(三)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小我”不能认出隐于万物和我们自身之中的“大梵”或“自我”,从而与之合一,而是到处看到“不同”和“差异”,于是,处处被欲望拖着走,落入生死轮回。•(四)要摆脱轮回之苦,就必须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从自身内部发现自我的奥秘。到了这种境界,一切差别都消失了,甚至父母不再是父母,世界不再是世界,神灵不再是神灵,举目所见皆为“大梵”。二、世界作为表象(TheWorldasRepresentation)•1.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2.表象世界的形式:主客分立(客体在时空中,因而表现为杂多;主体在时空外,不可知)•3.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前者包括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经验,旁及经验所以可能的诸条件;后者指概念,概念是“表象之表象”•4.客体除了主客分立这一首要的、本质的形式之外,还有次一级的其他从属形式即根据律,它有“四重根”。•⑴变化的充足理由律:物理对象•⑵认识的充足理由律:概念•⑶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数学对象•⑷行为的充足理由律:自我三、世界作为意志(TheWorldasWill)1.进入意志的途径:我的身体。就是说,我通过我的身体,切实地感受到意志的存在。2.通过类比法,发现意志世界。万物皆为意志的表现。3.意志是自在之物,表象则是现象4.意志即自在之物是可知的。这和康德的自在之物完全不同。但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我们和意志的直接同一性。5.意志在主客分立和根据律之外。它是无目的、无休止的挣扎和欲求。第三讲叔本华(二)一、痛苦的根源:意志的肯定•(一)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痛苦和无聊•1.意志一天不得满足,意志的“主体”就要痛苦一天,而每一次满足都不可能是持久的,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世界的意志性,注定了人生痛苦的先天性。•2.如果我们的意志得到片刻的满足,无聊就会接踵而至。就是说,即使我们幸运地离痛苦愈来愈远,但我们却是在向无聊靠近。心灵的空虚是无聊的根源,正如兴奋过后的喘息,人们需要通过寻找某些事物来填补已经空白的心灵。(二)“意志的肯定”的几种方式•1.性冲动的满足。一方面,性冲动是无止境的,这种无止境的欲求必然导致痛苦;另一方面,随着这种意志的肯定,一个新生命出现,从而附属于生命现象的痛苦和死亡也一同被重新肯定。•2.利己主义。囿于个体化原理的个人会把自己的“意志”视为唯一真实的“意志”,而把周围的他人仅仅视为自己的表象。人从本质上说就是利己的。由于这种利己主义是无限制的,所以,利己主义者完全达到自己目的的情况也就是不可能的,人也就又一次落入痛苦之中。•3.非义。如果一个体意志为了一己之利而侵入别人意志的肯定的范围,直到否定在其它个体中显现的同一个意志,这就叫做“非义”。二、痛苦的暂时解脱:艺术•(一)意志、理念、事物•理念不同于自在之物,它具有现象的最基本形式,即是说,它是客体,是被认识的东西;理念有别于个别事物,它缺乏现象的次一级形式即根据律;理念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二)艺术:对理念的认识和表现•人作为纯粹主体,摆脱意志的束缚,洞察到事物之中的理念,达到相对自由的境地,暂时从痛苦中得到解脱。•(三)天才:三分之二是智力,三分之一是意志•从个别看到普遍,这正是天才的基本特征。正常人只在个别事物中看到这一个别事物本身,因为只有这样的个别事物才属于现实世界,而常人也唯独对这样的现实世界才感兴趣。天才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是事物的本质、普遍性和总体。三、痛苦的永久解脱:意志的否定•(一)公道与美德。如果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了“摩耶之幕”,就不会有非义之举,就会产生所谓的公道。进而视他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甚至为了多数人的幸福或生命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二)禁欲。这样的人会自动克制欲求,进入真正无所为和完全无意志的状态。他要采取斋戒绝食的措施,甚至采取自鞭自苦的办法,以便用经常的菲薄生活和痛苦来降服和灭绝意志。•(三)自杀不是意志的否定,相反,恰恰是意志的肯定的一种形式。四、叔本华哲学的启示:如何获得幸福•(一)克制欲求。“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太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在基础方面,我们幸福的建筑物与楼房建筑物正好相反,后者因其广大的基础而变得牢固。因此,避免重大灾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到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二)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丰富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有着丰富内在的人才是幸福的。“所需很少,输入愈少的国土愈是富足;所以具备足够内在财富的人向外界寻求的帮助也就很少,甚至是一无所求,这种人是何其幸福啊!”五、王国维的《红楼梦》点评•在王国维眼中,一部《红楼梦》,实际上就是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诠释。《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那“通灵宝玉”,而在王国维看来,“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一)苦源于欲。“宝玉”的来源与“入世”。宝玉从执迷到“有心”到“还玉”。•(二)离苦之路。“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金钏跳井,尤三姐自刎,算不上解脱,因为他们不是摆脱了欲望,而是欲望未得满足而已。在王国维眼中,《红楼梦》一书中真正实现解脱的,是宝玉、惜春和紫鹃三人。•(三)看穿了“摩耶之幕”的两种方式。“通常之人,其解脱由于苦痛之阅历,而不由于苦痛之知识。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在王国维看来,宝玉的解脱之道属于非常人之道,惜春和紫鹃则属于常人的解脱之道。第四章尼采(一)一、超越(消极的)虚无主义•(一)西方文化的痼疾:虚无主义•1.何为虚无主义:认为世界和人生无意义。•2.消极的虚无主义:在世界和生命之外寻找意义,并用这种意义评价、裁决、压制生命。•3.消极的虚无主义是弱者的胜利,是低贱的种类战胜高贵的种类。•(二)(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发展阶段•1.否定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的主体,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2.反动的虚无主义:上帝死了。但上帝的“位子”还在,被各种“人性的、太人性的”价值所占据:道德、科学、进步等。•3.被动的虚无主义:新一轮悲观主义,被动忍受人生的无意义,佛教。•(三)积极的虚无主义•1.促进生命的力量。欣然地接受乃至享受本无意义的生活。•2.前苏格拉底哲学特别是赫拉克利特哲学是这种虚无主义的早期形式。•3.克服消极的虚无主义、达到积极的虚无主义的“药方”:价值重估。二、《悲剧的诞生》——尼采哲学的诞生地和真正秘密•(一)《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哲学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悲剧的诞生》是尼采“超人”理想的“宣言书”,狄奥尼索斯是“超人”的雏形。•(二)《悲剧的诞生》在尼采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尼采哲学的诸多主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预演:超人、权力意志、道德批判和基督教批判等。•(三)《悲剧的诞生》的命运。三、悲剧的诞生—酒神的日神化•(一)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1.音乐艺术与造型艺术。•2.醉态与梦态。•3.整体化原则与个体化原则。•(二)悲剧——酒神与日神之子•1.抒情诗是酒神艺术与日神艺术的结合。•2.民歌首先是音乐的世界镜子,是原始的旋律,这旋律现在为自己找到了对应的梦境,将它表现为诗歌。•3.悲剧歌队是悲剧的基础和诞生地。悲剧歌队最初是“萨提儿歌队”。萨提儿歌队是“变态者的歌队”,歌者始终是沉醉的、恍惚的、放纵的,并且同其歌颂对象浑然一体、难解难分。悲剧是“醉汉”的“梦”。四、悲剧的消亡--狄奥尼索斯与苏格拉底•(一)欧里庇得斯与悲剧的消亡•1.欧里庇得斯把观众带上了舞台•2.欧里庇得斯把理性带上了舞台•3.欧里庇得斯削弱了酒神音乐的地位•(二)苏格拉底与悲剧的消亡•1.理性扼杀本能和生命•2.理性是对感官的窜改•3.理性主义是想入非非的乐观主义五、悲剧的再生--狄奥尼索斯与瓦格纳•1.从事音乐的苏格拉底:理性主义最终必然变成对于艺术的渴望•2.康德、叔本华对理性乐观主义的批判•A.康德的不可知论•B.叔本华的悲观主义•3.瓦格纳——悲剧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