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乙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内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乙肝监测试点项目情况简介常见问题解答流行病学特征乙型肝炎病毒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颗粒状丹娜颗粒(Dane)传染源慢性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的传染性与e抗原(HBeAg)、HBVDNA、DNA聚合酶(DNAP)、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是否阳性有关。HBcAg、HBVDNA、DNAP、PHSAR阳性者,传染性较强。HBsAg携带者因体内HBsAg长期阳性,且可因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HBeAg、HBVDNA、DNAP、PHSAR等指标阳转,从而使传染性增强。传播途径HBV通过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它的传染性比HIV要强100倍。主要传播途径为:围产期传播:出生时由母亲向婴儿传播水平传播:密切接触注射或经皮传播:职业暴露,不洁注射或输血性传播:乙型肝炎也被列为性传播性疾病乙肝的危害在全世界有3.5亿慢性乙肝感染者,在我国每14个人中就有一名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慢性感染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每一个人。HBV感染的进展和远期预后感染乙型肝炎15-50年,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在中国HBV导致每年约28万人死亡,并且所有原发性肝癌的60-80%由HBV感染所致年龄越小,危害越大全国乙肝发病情况发病率(1/10万)省份临床实验室1990-201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1/10万)央视新闻频道《决策者说》2006年10月20日播出节目《乙肝防治》2006年卫生部组织开展了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HBsAg携带率已经低于8%,5岁以下人群HBsAg携带率已经低于1%,充分说明我国目前乙肝实际感染率水平已经下降到很低水平。根据2006年调查HBsAg携带率和HBV流行率计算,1992年以来我国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近8000万人,HBsAg携带者减少1900万人,控制乙肝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青海省乙肝监测情况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青海省乙肝报告发病率发病数发病率青海省2012年分年龄乙肝报告发病率01002003004005006000-2-4-6-8-10-20-30-40-50-60-70-80-年龄组发病率(1/10万)系列3系列2系列1系列42012年青海省分地区乙肝报告发病率050100150200250300350400玉树州海南州西宁市果洛州黄南州海北州海东地区海西州地区发病率(1/10万)系列10%20%40%60%80%100%地区青海省2013年乙肝分型情况未分类乙肝慢性乙肝急性乙肝2013年急性乙肝病例为231例,仅占总病例数的1.66%2013年省级医院共上报9828例,占70.67%;州(市)级医院共上报2378例,占17.10%;县级医院共上报1612例,占11.59%;乡镇卫生院共上报85例,占0.61%。70.67%我省近几年乙肝疫苗接种情况GAVI项目及常规免疫80万名儿童接种乙肝疫苗。肝炎防治基金会项目50万名小学生。肝炎防治基金会3.6万名大学生。重大公共卫生项目15岁以下人群共26万。共计:近160万名儿童免费接种了乙肝疫苗,在全国率先完成了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对我省加快预防控制乙肝高流行态势,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青海省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质量评价研究”课题对西宁市城中区、海东地区循化县及海南州共和县所辖的19所医疗机构2010年度报告的所有实验室诊断病例的追踪调查。共收集医疗机构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个案948份,其中住院病例603份,门诊登记345份,以及医务人员对乙肝报告认识调查表130份.本次调查共有184例(其中急慢性乙肝病例140例,疑似病例44例)为诊断正确,符合报告要求病例。诊断正确率为19.41%。共有588例(乙肝后肝硬化30例、其他因素导致肝硬化3例、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14例、乙肝携带者541例)不符合报告要求,为误报病例,误报率62.02%。175例(检测阴性134例,未检测乙肝标记物41例)为错误的作为乙肝病例报告病例,错报率18.46%。另有1例为重卡报告病例,重卡率0.11%。诊断正确率为19.41%,误报率62.02%,错报率18.46%。结论临床大夫和传染病管理人员不太熟悉乙肝诊断标准和报告要求。漏诊严格管理,而误诊未进行有效管理。由于各地卫生监督机构对传染病漏报采用的严厉处罚措施,如经济处罚等措施的实施,使的医疗机构一味杜绝漏报的同时忽视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致使将许多将实验检测结果中仅HBsAg阳性,甚至将仅肝功能异常或未进行相关检测患者直接作为乙肝患者上报等现象的发生,致使误报、错报率增高,造成实际发病率虚高的假象。缺乏对各级诊断、报告人员的相关培训和业务指导。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标准使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诊断原则:–初步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DNA检测诊断分类:–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3.1.1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3.1.2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3.1.3HBsAg阳性。•3.1.4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3.1.5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3.1.6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3.1.7恢复期血清HBsAg阴性,抗HBs阳性。•3.1.8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3.1.1或3.1.2,再加上3.1.3。•3.1.9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再加上3.1.4或3.1.5或3.1.6或3.1.73.1急性乙肝•3.2.1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3.2.2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3.2.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3.2.4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3.2.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3.2.6血清HBeAg阳性或可检出HBV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3.2慢性乙肝•3.2.7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2.7.1符合3.2.1和3.2.3。•3.2.7.2符合3.2.2和3.2.3。•3.2.7.3符合3.2.2和3.2.4。•3.2.8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2.8.1同时符合3.2.1、3.2.4和3.2.6。•3.2.8.2同时符合3.2.1、3.2.5和3.2.6。•3.2.8.3同时符合3.2.2、3.2.4和3.2.6。•3.2.8.4同时符合3.2.2、3.2.5和3.2.6。3.2慢性乙肝•3.3.1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3.3.2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明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3.3.3腹部B型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3.3.4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3.3.5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3.5.1符合3.3.1和3.3.2。•3.3.5.2符合3.3.1和3.3.3。•3.3.5.3符合3.3.1和3.3.4。3.3乙肝肝硬化•3.4.1血清HBsAg阳性,或有慢性乙肝病史。•3.4.2一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发现>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同时AFP≥400μg/L,并能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3.4.3两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均发现>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3.4.4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3.4.5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3.4.5.1符合3.4.1和3.4.2。•3.4.5.2符合3.4.1和3.4.3。•3.4.5.3符合3.4.1和3.4.4。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病理及影像学结果等指标才能确诊为乙肝病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疾控、医院、监督共同的责任!2012年6月,省卫生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管理工作的通知》(青卫疾控【2012】16号)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规范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诊断,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版)、《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和国家WS299-2008乙肝诊断标准要求,提高实验室检验水平。患者到医院就诊,明确HBsAg(+)6个月:且症状/体征反复出现或ALT反复异常,应诊断为:A.乙肝病人:进行网络报告B.慢肝反复就诊:进行网络报告C.慢肝反复就诊:不报告D.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报告医疗机构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只对每年新发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并对病例进行急性或慢性病例分类;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应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和化验室登记中记录,不进行网络直报;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病名的书写,应注意临床分型与病原学分型相结合,不能简单地书写为“肝炎”或“乙肝”;避免只依靠临床、流行病、或实验室单项结果进行诊断上报。依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WS299-2008乙肝诊断标准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要求,对确诊病人及疑似病例进行网络报告,严把网络报告关。对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例只在首次确诊登记报告1次,不再重复报告。病毒性乙型肝炎病例报告病毒性乙型肝炎病例报告监测乙肝病例报告要点:HBsAg(+)且无症状/体征携带者:不报告且ALT持续正常病毒性乙型肝炎病例报告明确HBsAg(+)6个月:症状/体征反复出现慢肝反复就诊:不报告或ALT反复异常症状/体征首次出现慢肝首次发作:报告或ALT首次异常病毒性乙型肝炎病例报告既往未检测HBsAg,或结果不详本次HBsAg阳性无相关症状(体征),且ALT正常(携带者:不报告)有相关症状(体征),或ALT异常血清学:HBsAg阴转,抗HBs阳转(报急肝)抗-HBcIgM1:1000阳性(报急肝)抗-HBcIgM1:1000阴性(报慢肝)病毒性乙型肝炎病例报告12?????乙肝监测试点项目情况简介为提高乙肝病例分类诊断的准确性,了解监测地区急性乙肝发病情况,探讨急性乙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我省于2012年1月在部分地区开展乙肝监测试点项目实施地区:西宁市:城北区、城西区、湟源县海东地区:互助县、循化县海南州:共和县监测对象: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所有乙肝病例项目指标:“附卡”相关核心信息填写的完整性≥90%报告乙肝病例的ALT检测率达到100%未能明确诊断为慢性乙肝的病例的抗-HBcIgM1:1000检测率≥90%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率≥80%(除明确慢肝外的所有病例均调查)项目内容:乙肝病例分类诊断及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验室检测常规抗原抗体检测抗-HBcIgM1:1000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现住址在本辖区不能明确诊断为慢性乙肝的病例学习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