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诗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6学时)第一节概论(1学时)导入新课:诗是个人的东西,要求作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考现实生活的洞察力。诗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其社会包容力最小,反映现实生活也更深刻。诗是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文学家在过去被称为诗人,诗同时又是人类情思与思维智慧的火花。但遗憾的是,现代以来诗的身边经常站着两个不怀好意的巨人:一个是政治,一个是金钱。它们导致诗歌的庸俗化,使之成为歌功颂德的谄媚的工具。17年是政治插手诗歌,90年代是金钱影响。中间是80年代诗歌创作少有的闪光阶段,艺术和思想价值很高。一、十七年诗歌面临的文学传统及其选择17年诗歌是20世纪诗歌发展的新阶段,但也继承了前一阶段的诗歌传统。1.现代诗歌传统五四是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分水岭,五四以来,主要形成三种诗歌观念和文学传统:(1)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诗歌创作模式。包括早期浪漫主义作家郭沫若,新月派,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2)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指劳动人民,工农兵的现实生活,要求二者有直接联系。在情感和语言方式上,要求打破个人的狭窄范围,在创作实绩上,表现为左翼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和解放区的诗歌创作。(3)强调诗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的融合。以冯至,穆旦为代表的新诗派,反对诗充当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工具,认为诗是生命的沉潜,反对把诗单纯当作热情宣泄的方式。认为真正的诗应该将对外在生活的观察,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达到主观化,从而体悟更深层次的东西,即“诗性哲学的东西”。这样的诗既有哲学的内涵,也有感性的形式,这是诗的最高形式,2.诗歌道路的选择40年代后期,“新诗现代化”是诗人的普遍意识。中国新诗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国新诗派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诗歌新的发展道路。但解放区诗歌却成为了17年诗歌继承的主要传统。客观上看,解放区诗歌发展很薄弱,不完全,只是一些改造过的诗歌,其成为17年诗歌的主要传统有以下原因:(1)40年代社会动荡,社会面临道路的选择,诗必然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诗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宣传,放下个人的浅吟低唱,这与抗战初期的标语口号诗一样。一些自由派文人也开始对解放区文学观念感兴趣,如朱自清,冯至。这说明诗歌传统的改变:①强化诗歌与现实的联系;②诗歌情感表达和语言形式上要求诗歌与个人告别;③抒情主人公变化:由“我”到“我们”的群体化情感表达。(2)党的文艺刊物,文学社团的有意提倡。47年出版《新诗歌》,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文艺大众化方向。这些刊物既刊印诗歌,又发表批评,如对诗人穆旦等提出批评,指责他们的资产阶级性质,已经暗示了将来对诗歌走向的要求。50年代《文艺报》开辟“新诗歌的一些问题”的笔谈专栏,进一步确立了解放区的诗歌传统。但是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很单薄,可开列的创作名单少的可怜,诗歌更少。不能提供17年诗歌创作需要借鉴的丰富资源,因此,在建国初,在确立解放区诗歌传统正统地位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五四以来的一些诗歌创作经验。3、新诗的选择与清理解放区诗歌和诗歌中的“革命诗歌”在新文学史上的主流地位的确立,30年来的新诗诗人和诗歌流派被区分为两个对立的“阵线”:革命阵营的代表:郭沫若、田间、艾青、殷夫等;资产阶级派别: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等。二、17年诗人群体的构成1.老诗人(1)“九叶”诗人,定义:“九叶诗派”又称“中国新诗派”,因81年出版的《九叶集》而闻名。但其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40年代,主要作家有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他们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创作上受到西方现代诗歌,英国诗人燕卜逊和美国艾略特及后期象征派诗人奥登的影响。他们的创作关心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现实,反对将诗作为政治工具,同样反对“诗的本质是抒情的”的观念。主张意想对思想的表现,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表达现代意识,标志诗歌的新高度。由于与新中国的文艺规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诗人在建国后相继选择退出文坛,而从事潜在创作。退隐原因A:否定诗与政治的从属关系。B:现代主义的思想传统。(2)“七月”派诗人。在艾青帮助下,主要以胡风编辑的“七月”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由于胡风在40年代后期就受到批判,这派诗人也逐渐不敢创作。A: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对抗题材决定论。代表诗人有鲁藜、阿垅、曾卓、绿原、胡征、牛汉、化铁等。这些诗人并非自愿停止歌唱,“他们也渴望能拥抱历史的生活,在伟大的历史光辉里奉献我们渺小的工作”,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因自己的诗歌主张与时代的文艺规范相冲突而难以实现。这是战争文化传统和五四启蒙文化传统的矛盾冲突的一个侧面表现。但他们仍做了一些诗歌,表达向新文学规范接近靠拢的渴望和表达自我感觉。(3)继续创作的诗人-寻求新生活的契合点-遭遇创作上的困境并不是所有的老诗人都意识到诗歌创作中的矛盾和冲突,这些诗人包括郭沫若,何其芳,臧克家、冯至、田间、艾青等。他们认为新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为诗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带给诗人和诗的解放。只要表现新的社会生活,投入到社会生活就能获得发展。如何其芳是从五四启蒙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现代文学时期他的很多诗都体现了知识分子自我,个人与社会、革命、现实与理想、艺术之间的冲突。常称自己是矛盾体。建国后,这种个人自我的忧伤没有了,转而投入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的颂歌创作,表现了诗人找到心中理想的巨大欣喜。这些诗人给17年诗歌的贡献是增加了许多颂歌,形成建国后第一个诗歌创作模式——颂歌创作。它们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流露,但背离了诗的一些基本要求,把诗当作配合政治、时事的工具来写,普遍艺术价值不高。政治热情过后,他们普遍进入了创作上的困境,并最终离开诗坛。如郭沫若到后期几乎创作不出新作品,只是一些顺口溜式的作品。冯至的诗探索没有成功,田间也出现了创作困境。2.新一代诗人——17年诗歌创作的主力。(1)中年诗人,多在四十年代后、解放区时开始诗歌创作,坚持着解放区的文艺创作规范和形式,努力表现时代精神、歌颂党和新社会,探索诗歌大众化的方向。创作上主要表现为政治抒情诗体式。(2)青年诗人,怀着青年的锐气,理想主义的朝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而不是在革命中获得政治信仰和社会理想。他们接受了关于理想社会的实现承诺,在创作中表现了新的诗情,不像老作家有许多束缚禁忌,创作上大胆、有突破。如公刘、李瑛。三、十七年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体式。1.政治抒情诗:诗有两种倾向,重诗人个人的主观反映,重诗与社会生活的相连。五四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加之民族阶级矛盾尖锐,使诗承担了社会责任的需要,叙事诗成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体式。但诗作为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即诗的抒情本质在另一方面得到独特的表达和肯定,即诗与政治结合,形成政治抒情诗。从广义上说,十七年的大多数诗歌都属于政治抒情诗。作为一个具体概念,它有独特内涵。(1)出现原因:A: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的建立,在诗人心中激起政治豪情。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激起无限巨大的热情,从而反映在诗歌中。B:中国新诗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特别是左翼以来殷夫、艾青和田间等代表的红色诗歌,提供了创作经验。C:以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代表的苏联作家创作的大量政治抒情诗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供模仿的诗歌创作模式。(2)特点:A: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这一抒情主人公不是个人,诗人自我,而是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现。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B: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在情感上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C:形式上,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修饰出整齐的诗形,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政治抒情诗和早期的颂诗在诗的抒情性一面来看有内在一致性,但也有所不同。60年代末,在极左思潮下多了成政治口号。代表作家贺敬之、郭小川。2.叙事诗:诗歌发展中的三种观念之一是写实倾向。这种写实性的诗歌观念在诗歌创作中主要是叙事诗的创作。它不仅在左联,中国诗歌会,40年代解放区诗歌创作中占主要地位,在五四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也很受重视。但左翼和五四诗歌创作传统中,对叙事诗和诗歌发展写实倾向理解不同。五四写实强调的是诗人作品中主人公对客观生活的真实反映,而左翼则强调的是诗的社会功能。这种不同也体现在解放区诗歌创作中,晋察冀诗人如田间,蔡其娇等主要受五四新诗的自由体影响,重视从诗人情感、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时代的革命。另一些生活于陕北、太行山一带的作家,更多地从民间吸取经验,表现战争,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如李季等。前者受忽视,后者则自觉尊崇了文艺大众化方针受到推崇,被确立为当代诗歌新方向。代表诗人是李季。闻捷和张志民。四、发展线索,创作阶段1.分期:十七年时期:1949—1957兴起、繁荣时期(颂歌时代)1958—1966曲折发展时期2.创作概况第一个阶段:颂歌主旋律的表现,胡风《时间开始了》讲解见附页主题:和平与建设举例新中国建设、抗美援朝:艾青第二个阶段:诗体取材于革命历史斗争生活的长篇叙事诗(闻捷、李季、田间等)和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贺敬之、郭小川)和生活抒情诗(闻捷、李瑛)。第三个阶段:天安门诗歌运动。另设专章讲旧体诗和少数民族诗歌创作。附:胡风长诗《时间开始了》赏析㈠五十年代颂歌的主要特征1.颂歌的内容:一是对于时代--人民革命的时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及其主人翁--工农兵群众的歌颂;一是对于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歌颂。二者同时也就是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3]2.颂歌的艺术特色:以宏大叙事来重新创造诗歌的巨无霸形式;又反映出诗人主观感情的大自由大解放与“颂歌”体的英雄崇拜心理奇妙混合的矛盾。3.颂歌表现出来的不足:语言上往往表现出泛滥风格,散文式口号式甚至语录式的叙事句比比皆是粉碎了一般抒情诗歌的规律和节奏㈡《时间开始了》的结构第一部《欢乐颂》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为缘起,极力夸张和渲染会场的热烈气氛和毛泽东的伟大形象第二部《光荣颂》具体描写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历史以及她们在时代感召下奋起反抗的几个光荣典型第三部《青春曲》里,诗人将主观抒情转换成一组感性的形象,对小草、晨光、雪花、土地、阳光等新生事物的青春充满了真纯的感激。第四部《安魂曲》由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礼写起,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与诗人相知的几个先烈的英魂进行灵魂的对话,非常深情、真挚地写出了先烈们的生活剪影与灵魂真实第五部《又一个欢乐颂》,回到了开国大典的欢庆场面。㈢《时间开始了》的特色:全诗在构思上精心设计了宏大的政治抒情体诗、凝重的叙事体诗和轻快的抒情体小诗相交替的诗体结构,充分传递出那个欢乐时代的精神之魂。㈣《时间开始了》的创作原因:1)他出于对新政权的欢呼。2)他似乎很难从理论角度来为自己作有效的辩护,用创作来证明他的理论不是“以自己的小资产阶级观点去曲解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基本原则方针”,[5]是有利于新的政权建设,知识分子的“主观战斗精神”与新的政权的要求达到一致。3)胡风对毛泽东所怀有的亲近和钦佩也是真实的。㈤《时间开始了》的创作成功强烈抒情主体融合了某种庞大的共同性的时代声音,后者是通过前者的真实而不是概念化的感受来表达的。第二节十七年诗歌(4学时)导入新课:17年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一大批以写政治抒情诗为主的诗人。贺敬之、郭小川、闻捷、李瑛是写这一诗体的代表作家。同时他们的诗歌创作又不局限于单纯的政治抒情,而是体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有助于我们对17年诗歌的发展状况有更深的认识。一、时代歌手——贺敬之1.生平:1924年生于山东贫苦农民家庭,抗战后随学校流亡湖北、四川。40年代到延安。整风运动后,在毛泽东文艺大众化的影响下,和丁毅创作《白毛女》,是新歌剧的奠基人,51年获斯大林奖。建国后任剧协书记处书记,作协副主席,文化部代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在文艺界具有很高地位。2.创作概况:15岁开始诗歌创作,发表《并没有冬天》,《乡村之夜》《南泥湾》等诗歌。1944年《罗峪口夜渡》试图将民歌和古典诗歌融为一炉,标志着创作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建国前的执笔歌剧《白毛女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