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讲义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第三章区位理论第四章我国经济活动区域差异分析第五章国际分工贸易与竞争第六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地理意义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第八章人类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一章绪论一.经济地理课是什么性质的课程?二.地理学的发展史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四.地理学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五.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任务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七.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八.经济地理学对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一、经济地理课是什么性质的课程?1.是一门以介绍思想方法为主的课程大学教育——培养人才——提高人的基本素质,除了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道德素养,我们的课程安排主要为达到下述三个主要目的: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开设的理论课掌握一些解决实现问题的工具与方法——应用性课程拓展知识范围——一些本专业或非本专业的专业课为什么说经济地理课是一门思想方法的课程经济地理课是一门理论课人类全部知识最早起源于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宇宙学地理学是人类认识的起点,是科学启蒙的基础以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经济问题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2.是一门开拓视野的课程二、地理学发展史一、中国古代地理学二、西方古代地理学三、中西方古代地理学思想的比较四、现代地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五、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某经济事物或现象”空间方面的科学。经济事物或现象可包括: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生产活动、产业集群、生产企业等;空间方面可以包括:上述事物的空间分布;区位选择;在各种尺度区域的布局、发展的条件和特点、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等。目的是寻求空间上各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经济系统发生是怎样的变化,呈现出哪些规律,从而指导人类实践。四、地理学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1.多要素综合分析方法2.系统分析方法3.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方法4.微观经济地理学的计量分析方法五、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任务1.提供给大家一个分析问题的经济地理学的视角2.学会用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3.让大家了解国情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下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地理学七、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经济科学的关系经济学:是回答为谁生产,如何生产,探究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厂商与消费者以及资源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内容是消费者的需求与生产者的供给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寻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寻求效用最大化。宏观经济学:研究投资、消费、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总量与就业、通胀的关系。从中寻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相应的政策。经济地理学:是回答在哪儿生产。探究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律。告诉投资者在哪儿投资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并且探讨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上特点,引导区域经济向着利用其优势甚至构建其优势的方向发展,并在互补互利的前提下促成区域经济合作。七、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经济科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主要区别:研究对象既相同又有所不同:经济学:研究抽象一般人类经济活动与经济系统。经济地理学:研究一定空间上具体的人类经济活动与经济系统。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经济学:抽象、演绎、推理的方法;注重定量分析。经济地理学:多用调查、经验—统计—归纳的方法,偏重多要素综合的定性分析与系统的分析方法。八、经济地理学对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所关注的全球重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与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全球化与国家利益关系问题跨国公司的成长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第二章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三节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五节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一.区位(Location)决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各种因素和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抽象概念,与地理位置有所不同(但有时被人们混用)。地理位置是指空间点的具体位置,它包括方位与距离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天文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评价国家的地理位置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不同尺度的区位:宏观尺度上: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区位;中观尺度上:区域(地区、城市)的区位;微观尺度上:工厂、商店、城市商业中心、港口、学校等区位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二.区位因子(Locationfactors):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要素,也是衡量区位条件优劣的指标。如工业区位因子可包括:•经济因子:成本因子与收入因子(主要包括能源、资源、资本、劳动力、市场、运输、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成本、税制等)收入与成本的差最大的的区位——最大利益区位。•还包括一些非经济因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三.区位条件:与特定位置相联系的人类活动所需的支持条件,或某一空间位置上,各种区位因子的集合,包含地理位置的含意(有时与区位的概念混用)。人类生存与经济活动场所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好坏。1、不同的区位主体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各不相同,例如: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工厂厂址的区位选择;港口的区位选择;大学校址区位选择;2、区位条件的变化可以是由本地区自身的变化引起可以是由其它地区的变化引起政府的政策也能起到改变区位条件的作用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四.区位条件是否有利,对国家、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十分重要从国家的层次分析从地区的层次分析从企业层次分析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条件:又称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所依赖的自然部分。自然资源:一般认为它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用的自然物质,或是自然条件中可以被经济利用的部分。但也有另一种认识,自然资源不是物质,而是附着在自然物质上的使用功能。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自然资源的性质与分类1、有限性、区域性和整体性2、自然资源的分类:第二节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二、自然条件对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从全球尺度分析,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分布的基本条件从国家尺度分析,资源就意味着财富从国家内部区域尺度分析,区域间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富裕水平的差异从微观尺度(空间点上)分析,自然资源与一般自然条件决定着产业分布与企业区位选择此外自然条件还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从而影响地区分工与国际分工,和由此产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地区差异。应该强调:自然条件只是影响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基础条件,只是为人类某种经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而非决定条件。第三节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一、劳动力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的成本劳动力迁移第三节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口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人口规模和购买力水平决定市场规模人口分布与市场分布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市场是经济活动存在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一.市场环境1、市场特点2、市场规模,由人口数量与人均购买力水平决定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结构、行业规模、企业规模3、市场潜力4、市场竞争程度5、市场竞争秩序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二、产业环境1.产业集聚2.基础设施3.生产性配套服务三、制度与政策环境1.国家政局与对外开放政策2.政府的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区域经济政策3.国家法律制度与行政制度第四节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四、其它环境因素人们居住、工作的环境状况生产的环境成本第五节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场所的可进入性意味着一个地区与外界联系的便捷程度。一、地理的可进入性二、经济的可进入性三、制度的可进入性四、社会的可进入性第三章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四节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第五节行为区位理论第六节中心地理论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一.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简介1.假设条件杜能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六个假设条件(教材P53页)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②不存在其它(河流、运河)运输方式,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③土质条件各地一样,任何地方均可耕作;④距离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⑤人工产品供应仅来自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此外,该模型的成立,还有一个前提条件,企业是“经济人”,经营农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作了以上假设后,杜能就排除了一切干扰,而只探讨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相互关系。(这实质是借助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空间问题)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形成机制根据上述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三个隐含的条件,杜能给出了一般地租公式:R=PQ-CQ-KtQ=(P-C-Kt)Q其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用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R=PQ-CQ-KtQ=(P-C-Kt)Q从该土地收益(地租)收入公式可以看出:①地租收入R随K↑和t↑而↓②地租收入R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耕作的极限③在市场中心(运费为0)的点与耕作极限之间的连线为地租曲线。④地租曲线的斜率取决于t的大小(不易运输的商品t较大,反之亦然。此公式反映了土地收益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公式R=(P-C-Kt)Q对于同种作物当t不变时,可令PK=P-Kt,PK是离城市距离为K的地方的农产品价格,离城市越远,价格越低。而此时的土地收益为R=(PK-Cj)Q,Cj为采用耕作制度j时的生产成本。产量较高的耕作制度成本也较高。当K变大时,PK就会下降,较高成本的Cj就会由较低成本的耕作制度Ci所取代。该公式还反映了耕作制度与距离的关系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第一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三.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意义1.杜能第一次阐述了空间距离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对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和市场中心地理论上的形成给予了极大的启发。2.杜能用模型分析方法抽象的分析经济问题,使之成为空间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3.揭示了即便是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出现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异,这种分异源自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分异的规律是以市场为中心呈同心圆状。4.距市场越近的土地,区位条件越好,土地收益越高,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5.揭示了随着土地距城市(市场)距离的增加高成本的耕作制度会被低成本的耕作制度所取代。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一.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韦伯要探讨工业城市在哪里诞生?人和资本在空间上向哪里集中?其背后的空间机制是什么。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简介1.基本概念①区位因素(子):使经济活动趋向某一特定地点的“力”。分一般区位因素(所有工业区位选择有关因素,如运费、劳动费、地租等)和特殊区位因素(只与特定工业有关,如气温、湿度等)。②区域性因素:使工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因素,在影响工业成本的因素中,只有获得原料和动力燃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属于区域性因素(而像固定资产折旧、利息等均不具有区域性)。第二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理论前提①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③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3.建立工业区位论的三个步骤①只考虑运费一个因素时,构成韦伯的运费指向论②加入劳动费用的地区差异,使原运费指向的工业区位发生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