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水稻病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水稻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关于水稻病害•水稻病害是指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侵染水稻致病和非侵染性生理病害。•我国正式记载的水稻上的病原菌达70余种,其中真菌病约50种、细菌病4种、病毒病8种、线虫病10种。•稻瘟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稻纹枯病普遍发生;水稻穗期病害如稻曲病稻粒黑粉病近年在各地发生较重;白叶枯病有重起之势。水稻病害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线虫病如水稻干尖线虫病毒性病害如水稻普矮病生理性烂秧赤枯病有不良气候引起的各种秧田本田水稻主要病害稻瘟病(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水稻白叶枯病及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烂秧水稻恶苗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及其它病毒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水稻胡麻斑病一、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稻瘟病的主要类型及症状•苗瘟是在三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引起,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叶瘟在秧苗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分蘖期至拔节期盛发。病斑常因天气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类型。•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穗颈瘟: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颍上。稻瘟病病原菌•病原菌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梨孢属的灰梨孢P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稻梨孢PyriculariaoryaeCav.,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的稻卵孢球腔菌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nov.,在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6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渐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病原菌的侵染循环1.越冬与初侵染源: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2.病菌侵染过程: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产生侵入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形细胞直接侵入。3.潜育期: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4~7d,穗颈瘟为10~14d,枝梗瘟为7~12d,节瘟为7~30d。4.传播: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稻瘟病的发病因素•水稻的抗病性:水稻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叶表水滴易滚落,病菌的附着量相对较少。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四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气象因素:在有菌源、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主导因子。其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20~30℃,尤其在24~28℃,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对湿度低于85%,病害则受抑制。•栽培管理:以肥水管理最为重要。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会导致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氨态氮增加,同时稻株恋青披叶,硅质化细胞数量下降,有利于病菌侵染。另外,过多施用磷、钾肥对病害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发病。稻瘟病的防治•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加强水、肥管理–配方施肥,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药剂防治–主要药剂:75%三环唑WP、2%加收米AL、50%稻瘟酞WP、40%富士1号WP、40%稻瘟净EC、40%克瘟散EC等都用于稻瘟病的防治。–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施用。叶温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进行防治。二、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症状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盛,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各部位的症状见图①和图②。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至灰白色蜘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图③),菌丝与菌核相连。后期在病部还可见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③水稻纹枯病病原菌水稻纹枯病病原的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有性世代为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的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mk。1、形态:菌丝幼嫩时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Ø8-12µ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见图③。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期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菌丝相连,一般Ø1-5mm。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见图④。2.寄主范围: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自然发病的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种的发病寄主可达54科210种植物。重要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高粱、粟、黍、豆类、花生、甘蔗和甘薯等。3.生理分化:用菌丝融合法将立枯丝核菌区分为7个融合(AG,Anastomosis-Grop),水稻纹枯病菌为AG1。水稻纹枯病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菌核在适温、高湿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潜育期少则1~3d,多则3~5d。•一般在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主要在株、丛间横向扩展(水平扩展),导致病株(丛)率增加。孕穗后期至蜡熟前期,病部由稻株下部向上部蔓延(垂直扩展),病情严重度增加。•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后,也可随水流飘浮附着于稻株基部,萌发后进行再侵染。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因素1.菌源数量:菌源数量大发病重。2.气候条件: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3.水肥管理: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4.品种和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水稻纹枯病的防治1.清除菌源:打捞菌核,避免稻草还田,稻草垫栏肥须充分腐熟后施用。2.水肥运筹:合理排灌,以水控病;NPK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一般在分蘖末,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15%的田块需进行药剂防治,可选药剂如下:①井冈霉素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③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④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⑤生物农药三、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是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1950年我国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后在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华东、华中和华南发生普遍,危害严重,1970-1980年代发生较重,1990年代逐渐缓和,近年在部分稻区有抬头的趋势。水稻白叶枯病症状粳稻叶部症状籼稻叶部症状1.病株2.病叶前期3.病叶(粳稻)4.病叶(籼稻)5.病部菌胶6.病原细菌水稻白叶枯病症状1.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见图1之2),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粳稻,见图1之3)或直线状(籼稻,见图1之4)。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见图1之3-5)。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此类症状国外称“Kresek”。4.叶黄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病原菌:水稻白叶枯黄单胞杆菌(Xanthomanasoryzaepv.oryzal(Ishiyama)Dye),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2µmx0.8-1µm,有一根极生鞭毛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隆起,光滑发亮,革兰氏染色阴性。•噬菌体:在白叶枯病菌存在的场所就有噬菌体存在,这种噬菌体对白叶枯病菌有相应的专化性和稳定性。寄生于白叶枯病菌的噬菌体,在其形态、物理形状、血清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区分不同类型。噬菌体可用于带病种子的检测,根据其在一定场所的消长动态,也可应用于病害发生趋势的预测。病原细菌噬菌体水稻白叶枯病的侵染循环•越冬与初侵染源–病稻草和稻桩–带菌谷种–再生稻及自生稻株–杂草及其他植物•传播和侵染越冬病菌随流水传播到秧苗。从叶片的水孔、伤口或茎基和根部的伤口以及芽鞘或叶鞘基部的变态气孔侵入。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因素1.水稻品种:粳稻较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型品种比阔叶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在分蘖末期后抗病力逐渐降低,抽穗期最易感病。2.气候条件:发病最适温度25-30℃,相对湿度90%以上,暴风雨天气最利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3.栽培管理:水肥管理与白叶枯病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串灌、漫灌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追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害发生。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选用抗病良种:选用适合当地抗病丰产型品种。•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处理的方法–①80%“402”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②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48-72小时。–③农用链霉素200单位浸种24小时。•加强栽培管理: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药剂防治:目前大田有效的药剂有–①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②1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③50%代森铵水剂;–④40%胶硫铜水剂。四、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纤细条斑,生出很多很小的珠状深密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见左图-1)。•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病原物为水稻条斑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cola),菌体杆状,单生,偶或成对,但不成链,极生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非专化性致病力十分明显,未发现对不同品种有专化性的生理小种分化,寄主植物除水稻以外,尚有多种野生稻,李氏禾。该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表现性状虽有很大不同,但其遗传性及生理生化性状又有很大相似性,故该菌应作为稻白叶枯病菌种内的一个变种。•发病因素:气候条件中高温、高湿,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粳稻较籼稻、糯稻抗病,常规稻较杂交稻抗病。•病害循环:•防治:严格实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药剂防治采用种子消毒,秧田、本田施药防治。白叶枯与细菌性条斑病症状比较项目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发病部位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任何部位病斑形状条斑纤细条斑病斑大小条斑长可达叶基,宽达整个叶片3-5mm×0.5-1mm病斑颜色灰白色(籼稻)黄白色(粳稻)黄褐色至枯白色迎光透视病斑不透明半透明菌脓颜色、形态蜜黄色、珠状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