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宏观重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publicgoods):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3.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4.潜在的GDP:指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资源所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最大值。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而实际产出和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差额,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缺口。5.国民生产净值(NNP):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6.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externality):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eflator)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来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7.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出总和计算或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②私人国内投资总额;③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④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从收入方面计算,主要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和折旧。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本国领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以领土作为统计标准,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外国,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8.个人收入(PI):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获得的收入总和,它等于国民收入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再投资费,再加上个人转移支付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居民个人可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它是个人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所剩的余额。9.流量与存量(moralhazard):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季度,一年)测算出采的数值;而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是指在一定的时点上(如2003年12月1日)存在变量的数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而国民财富则是一个存量。10.重置投资:指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自然力的影响(朽烂与腐蚀)以及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水平。重置投资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因此,必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重置投资决定于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11.自发投资(autonomousinvestment):与“引致投资”相对而言。它又称“自主投资”,指不受国民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等经济情况影响和限制的投资。新产品和新生产技术的发明是促进自发投资的主要力量。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投资也称为自发投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自发投资的例子有政府投资以及对技术发明做出直接反应的投资等。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收入一支出模型中,自发投资被作为既定的外生变量考虑。12.引致投资(inducedinvestment):与“自发投资”相对而言。由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增加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引致投资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收入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因为这两者造成对商品和服务的更大需求。引致投资是通过增加更多的设备采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引致投资在收入支出模型中指收入变动引起的投资,在IS-LM模型中指利率变动引起的投资。反映引致投资与引起这种投资的内生变量之间关系的函数便是投资函数。14.自发消费(autonomousconsumption)和引致消费(inducedconsumption)(theoryofpublicgoods):二者是相对的。自发消费指由外生变量决定的那部分消费支出,在收入一支出模型中指与收入水平无关的那部分消费。自发性消费与自发性投资等共同构成自发性支出。自发性消费由消费者偏好、价格水平、社会习俗等因素决定。在消费函数理论中,自发消费一般被设定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外生变量。引致消费指由内生变量而引起的消费,在收入一支出模型中指由国民收入变动决定的消费。消费水平由多种因素决定,既有社会文化、民族传统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等因素。其中由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引起那一部分消费就是引致消费。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函数理论就可以用来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和引致消费之间的关系。第十三章2.加速原理(accelerationprinciple):论证投资水平取决于预期的产量变动的理论。加速原理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其中:表示净投资,a表示加速系数,表示产量的变动,即,代表总投资,b代表重置投资。这个理论假设厂商都力图使其希望的资本存量与预期的产出之间保持固定的比率。在加速原理中,利息率不起作用,因而它是一种最极端的关于投资决定因素的凯恩斯观点。设a=2,意指根据生产技术的要求,为使产量增加一定量,需要增加两倍的净投资。例如,增加10万美元的产量需要增加20万美元的净投资。加速原理的具体含义有:①净投资是产量变化量的函数,而不是产量绝对量的函数。②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幅度大于产量的增长幅度;当产量减少时,投资的减少幅度小于产量的减少幅度。③要使投资保持增长,产量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如果产量水平不变或下降,投资水平必定下降。加速原理说明,产量水平的变动是影响投资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加速原理具有重要地位:它与乘数原理结合可以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被用以解释经济增长。但加速原理也存在不足:它没有考虑影响投资的投资成本、技术进步、商业风险等因素,难以准确说明产量对投资的影响。此外,加速原理的应用需要有一个条件,即只有实现了充分就业,设备被充分利用起来,它才能起作用。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和税收乘数相同,但符号相反。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式中,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收入变动,是政府支出变动,b是边际消费倾向,t是边际税率。政府购买乘数和投资乘数相等:。5.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与“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而言。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表示增加的消费,代表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l之间波动。在西方经济学中,任何增加的收入无非两个用途:消费和储蓄。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根据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6.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二者相对而言。(1)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参见概念题第5题。(2)平均消费倾向指收入Y用于消费C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可以表示为:它可以指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在0和1的范围内波动。在西方经济学中,全部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必为1。根据长期以来的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长期中的平均消费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7.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MPS):与“平均储蓄倾向”相对而言。指收入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变化。边际储蓄倾向可以表示为:其中:表示收入的变化量,表示储蓄的变化量。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说成是国民收入的储蓄倾向,也可以说成是可支配收入储蓄倾向。8.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它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期望终身从其工作或持有的财富中产生的收入。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在保持财富完整性的同时,个人的消费在其工作和财富的收入流量的现值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b·其中:C代表消费,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代表持久收入。而在实际情况下,个人在任何时期的实际收入可能与持久收入不同。这种不一定可以解释在消费函数形式方面相互矛盾的原因。该假说认为,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包含一个持久部分和一个暂时部分。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分别由一个预计的、有计划的收入成分和消费成分组成;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则分别由收入方面的意外收益或意外损失以及消费方面的不可预知的变化构成。在长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