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类别及生物学特性一、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株丛类型根据叶在枝条上的着生位置,可分为上繁草、下繁草和莲座叶丛草3个类型。1、上繁草:植株上部分枝较多而下部分枝较少,适合刈割利用的牧草。刈割留茬产量不超过总产量的5%~10%;2、下繁草:植株下部分枝较多而上部分枝较少,适合放牧利用的牧草。3、莲座丛草:叶簇状,没有茎生叶或茎生叶很小。全部叶片放射状向四周展开呈莲座状,上部的叶片较下部的叶片小,叶柄较短。大白菜、胡萝卜、菊苣等叶菜类饲料作物属于此类。6大经济类群: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菊科、藜科和杂类草。适口性:家畜对某种牧草的喜食和采食程度。分蘖:禾本科等牧草生长到一定时期在距离地面较近的几个节上向上发出新枝、向下生根的现象。牧草与饲料作物的寿命根据寿命将牧草与饲料作物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牧草。一年生牧草:当年即可完成整个发育过程,开花结实后死亡。两年生(越年生)牧草:当年不能开花结实,第二年才开花结实,之后死亡。多年生牧草:寿命两年以上。多年生牧草根据寿命长短又可分为:短寿命、中寿命和长寿命牧草:短寿命牧草:平均寿命年为3~4年。发育速度快,当年萌发,形成生殖枝,第二年发育完全,产量达到最高峰。第三年产量逐渐下降。如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中寿命牧草:平均寿命年为5~6年。发育速度较慢,种子萌发当年不能形成生殖枝,2~3年后发育完全,产量最高,生长第4年产量开始下降。如紫花苜蓿、百脉根等。长寿命牧草:平均寿命10年或更长。发育速度慢,种子萌发当年不能形成生殖枝,3~4年后发育完全,产量达高峰。如紫羊茅、鸭茅等生长发育:植物从种子萌发到新的种子产生,这个过程称为植物的生长发育。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萌发—出苗(返青)—分蘖(分枝)—抽穗(现蕾)—开花—结实—枯黄萌发: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出苗:指幼苗露出地表面;返青:指植物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分蘖: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分枝:豆科牧草在根颈附近,长出嫩枝。抽穗:禾本科类牧草发育完全的幼穗从叶鞘内伸出的时期或状态。现蕾:豆科牧草出现花蕾的时期。生育期:牧草从出苗(返青)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天数(收获种子的牧草);出苗(返青)到地上营养体收获所持续的总天数(收获营养体的牧草)。生育时期:指牧草在一年中在外部形态特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如现蕾期、抽穗期等。生长期:牧草从出苗(返青)到地上部分枯黄所经历的天数。第二章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土壤耕作:指在作物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农具的物理机械作用,调节土壤耕作层和表层的土壤状况,使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得到改善,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层(表层):位于土壤的最上部、受耕作影响而被搅乱的土层土壤耕作措施常规耕作(传统耕作):用犁翻耕土地,以及用耙、锄、中耕机等进行表土耕作的措施。1、基本耕作措施:犁地(作业深度一般在16-22cm)。2、表土耕作措施(作业深度一般限于10cm以内):灭茬、耙地、开沟和起垄、镇压、中耕管理。加深耕层时,应注意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不乱土层,逐年加深(2-3cm/年)的原则。少耕和免耕耕作:1、少耕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耕作项目、作业次数和作业面的一类耕作方法。2、免耕法:又称零耕、化学中耕法。指在作物播种之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在作物生育期间不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种子的品质要求1、纯净度高纯净度:指被检验种子剔去杂质及其他种子后剩余的真实纯净种子的百分率。纯净度(%)=纯净种子重/样品种子重×100。2、籽粒饱满匀称3、生活力强生活力:指在一定水温条件下,种子能够萌发长出健壮幼苗并发育成正常植株的能力。常用发芽率和发芽势表示。发芽率:指可萌发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反映供试种子中有生命能力的种子的多少。发芽势:指规定时间内已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种子萌发的集中程度和整齐性。4、无病虫害5、含水量低(豆科:12~14%、禾本科:11~12%)硬实种子:由于种皮结构致密不透水和具有较厚角质层而致使种皮不透水造成种子休眠,此类种子称为硬实种子。硬实处理:擦破种皮、变温浸种、酸处理。根瘤菌与根瘤菌接种的定义根瘤菌:指寄生在豆科植物根部根瘤中能够固定大气中游离氮素的一类微生物。根瘤菌接种:指播前将特定根瘤菌菌种转嫁到与其有共生关系的豆科植物种子上的方法。根瘤菌接种的意义:获得高产豆科牧草能否发挥固氮作用,关键在于土壤中是否有能够与其共生的根瘤菌菌种,以及根瘤菌的数量、侵染能力和固氮能力。一般新建人工草地的自然结瘤率很低,因此,为获得高产,播种前,应接种根瘤菌。下列情况根瘤菌接种极其必要:新垦土地;首次种植某一豆科牧草;4~5年后再次种植于同一块土地上;不良环境条件得到改善,需再次种草。接种原则:1、正确选择根瘤菌的种类和类型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非常专一,即一定的根瘤菌菌种只能接种一定的豆科植物种,这种对应的共生关系称为互接种族。互接种族:指同一种族内的豆科植物可以互相利用其根瘤菌侵染对方形成根瘤,而不同种族的豆科植物间互相接种则无效。2、选择有效的根瘤有效根瘤主要分布于主根和第一级侧根上,个体大,表面粗糙,中心红色或粉红色;无效根瘤主要分布在第二级侧根上,数量多,个体小,表面光滑,中心白色带绿。播种:将播种材料按一定数量和方式,适时播入一定深度土层中的作业。饲草播种的一般要求如下:(1)播种时期: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春、夏、秋播种;旱作区雨季播种。(2)播种深度:一般为2~3cm。决定播种深度的原则是“大粒种子应深,小粒种子应浅,疏松土壤稍深,粘重土壤稍浅,土壤干燥稍深,潮湿宜浅”。(3)播种量:适量播种,合理密植。实际播种量=经验播种量/种子用价(种用价值)经验播种量:种子用价100%时的播种量。种用价值:是指播种材料中能够发芽的种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其计算公式是种用价值=(净度×发芽率)÷100%。(4)播种方式:条播、撒播、穴播、育苗移栽。绿肥: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绿肥作物:以其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或沤、堆制肥为主要用途的栽培植物总称间作套种: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间作套种。间作:是指2种或2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宽度或行数划为条带相间种植。其播种期相同而收获期不一定相同。实质是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套种:指在同一块地内,当一种作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后,在其行间播下另一种作物,从而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的一种种植方式。间作套种一般可增产20-40%,增产原因如下:1、间作套种改变了作物的群体结构,增大了叶表面积,变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更替用光。光能利用率提高,因而增产作用相当显著。2、间作套种增加了边行数,充分发挥了边际效应。边际效应(边行效应):指地块四周植株由于光照、营养条件较好,其生长发育往往好于中央区域的植株,或因相邻地块植株的干扰(如高秆品种造成的遮荫等)而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3、间作套种后作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各层营养,并且还有利于土壤营养的改善,从而达到作物增产的目的。4、实行套种,使作物在空间上争取了时间,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间作套种的技术特点:1、作物巧搭配: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圆一尖,一深一浅,一早一晚,一多一少,一阴一阳。2、适当的配置比例:包括间套时作物的播种量和种植方式。3、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间混套的增产中心。关键在于保证主作物的适宜密度。可通过调节株行距来完成(如株距缩小,行距加大)。4、妥善兼顾其它栽培技术。复种:指在同一块耕地上,于同一年内播种一茬以上生育季节不同,能依次替代的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既可以是前后作物接茬种植,也可以是后茬套种在前茬作物田间的方式。种植指数:一个地区全年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率。复种指数:有复种的地区种植指数称为复种指数。复种的技术特点(增产的保障措施)1、力争早播。争农时抢速度以确保复种作物有足够的生育、成熟时间,丰产保收。2、采用措施促进作物丰产早熟。施足基肥和磷肥可促进上、下茬作物早出苗、早成熟;下茬作物以追施化肥为主,生长后期要减少氮肥施入量以防徒长晚熟;密植作物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减少灌溉次数以促进早熟、抑制无效分蘖。主要栽培牧草及饲用作物苜蓿属牧草:我国栽培最多是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前者用作饲料,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要生长于长江流域,用作绿肥。生物学特性:抗寒性强,-20℃能安全越冬。抗旱性强,年降水量300-800mm地区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富含石灰质土壤。在北方比南方长势好。忌积水,积水1天会造成植株死亡。高热高湿条件下生长不良。年降水量1000mm以上的地区不宜种植。栽培技术:(1)品种选择:根据自然条件选择(考虑秋眠性、抗湿热性及耐酸性)。1、苜蓿的秋眠性:又称休眠性,是指秋季北纬地区由于光照减少和气温下降导致苜蓿形态和生产力发生的一种变化。2、苜蓿品种的秋眠习性与其再生能力、潜在产量特别是耐寒性高度相关。3、秋眠型苜蓿品种抗寒性强,但产量相对较低,再生较慢。非秋眠型苜蓿品种抗热抗病性强,产量高,再生快,但耐寒性差。半秋眠型苜蓿品种介于两者之间。(2)整地:精细整地。(3)播种(4)田间管理(5)收获:始花期收获、留茬4~5cm。(6)种子生产:播种量0.7-1kg/亩,行距40-60cm。以头茬留种较好。收种时间为大部分荚果变成黄色或褐色时进行。注意事项:紫花苜蓿青草中含有大量皂甙,它们能在瘤胃内形成大量泡沫,阻塞嗳气排除。因而青饲或放牧反刍家畜易得臌胀病。因此,青饲时应在刈割后凋萎1-2h,或与禾本科牧草混喂;放牧前先喂一些干草或粗饲料,在有露水和未成熟的苜蓿地上不要放牧。青饲时易得臌胀病,与禾本科牧草混合饲喂,防止此病发生。苜蓿连作障碍(自毒作用):苜蓿连作,即使在正常管理情况下,也会出现出苗率低、生育状况变差、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的现象。原因:自毒物质的存在1、降低发芽率,影响新播种苜蓿生长2、损害幼苗根系发育3、降低抗逆能力如何解决?实行轮作白三叶多年生草本,寿命8-10年。主根较短,侧根发达。根系浅,集中分布于10-20cm表层土。茎细长,有许多节,匍匐生长,茎节着地生根,向上长枝,侵占性强。掌状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中央具“V”字形白斑。头状花序,花白色。荚果细狭长而小。种子心脏形,黄色,细小,千粒重0.5-0.7g。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温度15-25℃,适宜降水量600-800mm或更多。耐热、抗寒性强。耐湿:积水40d仍能存活。耐荫,可用于果园种草。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耐酸,但耐碱性差。再生性强。栽培利用技术:整地:种子细小,需精细整地。播种:早春、晚夏、早秋播种,播种量0.5kg/亩,条播,行距15-30cm,播深1-2cm。可与红三叶、黑麦草、鸡脚草等多种牧草混播供放牧使用。田间管理:除杂(白三叶与一年生牧草混播、利用一年生牧草抑制杂草的生长)、施肥(以有机肥、P、K肥为主)、灌溉与排水、病虫害防除。收获:始花期、留茬4~5cm。利用:放牧、刈割利用。注意食用过量引起臌胀病黑麦草属牧草黑麦草属牧草是南方山区重要牧草,与白三叶混播建立人工草地。多年生黑麦草和多花黑麦草是世界性栽培牧草,在我国也有广泛的种植,具有极其重要的饲用价值。一年生黑麦草(多花黑麦草、意大利黑麦草):株高80-120cm,分蘖较少。叶片长10-20cm,宽6-8mm,叶色为浅绿色,幼叶展开前卷曲。多年生黑麦草:株高50-100cm,分蘖众多。叶片窄长,长5-12cm,宽2-4mm,边缘粗糙,深绿色,具光泽,富弹性。两者主要区别:株高、分蘖数、叶长、叶宽、叶色等。多年生黑麦草(宿根黑麦草、英国黑麦草)栽培管理:播前精细整地,保持良好土壤墒情,结合耕翻要施足基肥,以厩肥为主,伴施适量无机速效氮磷钾肥。在生产中,多年生黑麦草常与红、白三叶等短寿命豆科牧草混播。饲用价值:茎叶繁茂,幼嫩多汁,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各种家畜上等饲草。花前刈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