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8、第21课--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经济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回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弊端:1、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③实行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比例失调);②长期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③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④政治上破坏民主集中制,造成个人专权,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背景:(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2)斯大林的逝世:(3)苏共二十大召开。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①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助于打破教条僵化的思想束缚;②在苏联国内造成了思想混乱,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斯大林的塑像被推倒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说明苏联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粮食、食品供应严重不足,改革迫在眉睫!1、背景:2、重点:农业3、措施: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农业: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自留畜,鼓励发展家庭副业;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推广玉米种植;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2)工业:把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赫鲁晓夫的改革1、背景:2、重点:农业3、措施:4、失败原因: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①没有结合国情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根本原因1、背景:2、重点:农业3、措施:4、失败原因:5、评价:一、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国史》⑴积极: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⑵消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工业迅猛发展,在常规军事武器方面基本可与美国相抗衡。这一时期,在霸权主义政策推动下,他对外采取扩张政策。他在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70年代1、内容:(1)前期(有所发展):重点在工业:恢复部门的集中管理,同时把部分企业下方到地方管理;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实行利润提成。农业: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推行集约化经营。(2)后期(逐渐停滞):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新经济体制”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70年代1、内容:2、失败原因:(1)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2)加紧与美国争霸,竭力扩充军备,增加经济负担。1、内容:2、失败原因:3、评价:(1)前期有一定成效:国民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后期国家陷入困境,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经济滑坡。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70年代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内容:经济:政治:“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化”和“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政局不稳连年滑坡民族分裂运动极度混乱“国家处于频临危机的状态”、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解体一发而不可收拾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统一的联邦制国家——松散的邦联制)“八一九”事件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1991年月12月21日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内容:3、评价: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导致苏联解体。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纠正2、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3、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苏联解体的警示?1、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2、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4、坚持民族平等团结1、赫鲁晓夫改革选择的突破口是A.农业B.工业C.商业D.政治2、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是在A.赫鲁晓夫时期B.勃烈日涅夫时期C.安德罗波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3、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进行的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力图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B.制定了发展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C.克服重重困难而取得了重大的成效D.促使了他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ABC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