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1-10-29广州市小洲村古村落调研报告1广州小洲村民居调研报告摘要小洲村是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这里主要调查了小洲村的当下概况,民居风格特点,民居建筑历史。根据以上调查,发现小洲村古建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物质老化还有功能的衰退现象严重等。寻找出分析了小洲村可持续发展策略,考虑引入新的生活方式,旧建筑的适当改造。呼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村民相互合作支持,维护小洲村内的文物古迹及民俗建筑。关键词小洲村古村落;古村落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古村落物质老化。前言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更多的将目光投向文化精神方面。而文物古迹则每年吸引大多数人前往旅游。古村落保留了历史的痕迹,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蕴涵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古村落建筑风格比较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民俗人文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今年来,全国掀起了开发古村落的热潮,如周庄,宏村等。国外的古村落开发要早于我国,我国的古村落开发较晚,对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手段尚不成熟,照成物质老化,是为我国一大损失。现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并能做到对外开放且保护文物两不误的方法。下文以小洲村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前言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字,宋体),前言应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要达到的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或发展概况正文1.小洲村概况2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内的村庄,南邻大学城、生物岛,东临牌坊河。西北与土华相接。小洲村由海水冲积形成,四面环水,河网纵横,故称“瀛洲”,得名与南汉911-971年,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小洲村获得龙舟赛冠军而赢得南汉王御赐红边黄旗,并钦笔在旗上写“瀛洲飞龙”字样。小洲村现有人口6000余人,90%以上为简姓,小洲村总面积4.5平方千米,其中果园2.7平方千米,水网0.3平方千米。它具有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格古村落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耗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2.小洲村古村落建筑历史小洲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是整体村落的规划布局脉络分明,整个村落的尺度肌理合理,中间穿插蕴涵历史文化的亮点。保存相对完好,调查发现,小洲村现有古祠堂宫庙、古桥、古码头、古井、古树等。比如可以发现当年繁华商业的商铺,以及岭南水乡特色民居,当地居民就地取材搭建而成的“耗壳屋”。纵横交错的小巷,让人不禁放松其中。【小洲村小巷风光】小洲村中的明代建筑有简氏大祠堂、东池祖、西溪简公祠、粤梅祖、慕南祖、天后宫及北帝庙等七座。而清代建筑中得祠堂有瀛山简公祠、泗海公祠、穗侨简公3祠、新厅、吕山祖等5处,而庙宇有简公佛、三帝庙,以及清代民居如司马府等有71处。到了民国时期,小洲村的建筑多以民居为主,体量较小。有砖木石结构、坡屋顶、青砖材料的传统民居建筑。解放后到80年代,多以平屋顶结构、砖混结构建筑为主。现代建筑则与外界建筑差异不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平屋顶建筑。小洲村古建筑中不得不提的一种建筑类型就是蚝壳屋。它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小洲村祖辈当地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挖掘出大量的蚝壳用来建造房子,这种构建方式冬暖夏凉,不积雨水。【蚝壳屋】3.小洲村如今存在的问题①物质老化和功能衰退严重小洲村人口近几年剧增,而相对的建筑并没有受到良好的保护,原有的村庄并不能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扩建、拆除房屋,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污染虽然经过一轮的河道清淤治理,但水体河涌的污染情况仍然存在。不仅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在河涌内,而且一度有村民在果园内饲养奶牛。大量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更是加重了污染。穿村而过的西江涌和石岗涌直接与珠江后航道相连,小洲村水质更是直接影响到了珠江。由于没有实现截污,虽然沥胺污水处理厂就在附近,小洲村4原本碧绿的河涌还是一度变成了污水沟,浊臭逼人,也直接影响到整个万亩果园的生态环境。②用地布局混乱新修建的片区,房屋绿化缺乏合理的规划控制,混乱无序,新旧两区并无明显划分,相互交叉影响到了旧村落的整体布局风貌,新村村内路线不清晰,没有较强的标示性。③文物古迹保护欠佳历史建筑修缮不能“整旧如旧”,这样缺乏真实性,也使历史风貌渐渐消退缺失。本有100多处的“蚝壳屋”如今只剩下了4处,被毁坏程度严重。据了解,缺乏足够有效的资金和管理方面的支持使得修复工作始终停滞不前,而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的保护文物意识。④人口密度增大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普遍外迁,而许多外来人员和建筑工人入住,新区建设、人口密集,形成各种社会安全隐患。而且途径小洲村的公交虽多,但都在村外围经过,站与站之间相距较远,村内的干道狭窄,交通安全隐患大。电力、通信设备少等等。4.小洲村民居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旧建筑改造是个一直都在讨论的问题,如何改造而不破坏本来老房子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旧建筑改造是历史旧城改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不应该只停留在修缮的层面,而应该通过功能置换、建筑技术等手段来实现建筑的“返老还童”。可以将一些小洲村内部控制的房子改造,将其做成艺术工作室,或者展览厅等,可以发展当地旅游业。据了解,小洲村是因龙舟赛而得名,他们对龙舟的保护方式很特别,当龙舟闲置的时候,就把它埋进河涌水底泥中,到第二年端午节再“起”出来重新上油、挂帅,小洲村对于它的历史的珍惜也应如同对于龙舟一样,因而才能为人们留下这样的宝贵财富,对于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地区所进行的改造工作一定会给人们带来有意义的启发和指导。凡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痕迹,可以直接读出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就是历史遗存应该留下的痕迹,每一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应该具有其独特的可读性,在进行旧城改造更新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住历史的脉络,充分体现历史所留下的每一道痕迹。5在开发古村落的过程中,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是重中之重。如小洲村开发旅游业,而其所依托的资源是古村落的古建筑、古树、古桥等古文物,其开发的前提是保护。要根基地理环境、历史脉络等事实确定保护方案,保护好村子的整体格局。如今小洲村古村落里新建的建筑很多,所以改造难度增大,虽然可以进行包装,但是缺乏内在韵味,氛围缺失。所以,不能之追求外形相似,而应使得其神似,避免改造后让人觉得假的表现。结论小洲村是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历史悠久。总得来说,明清古建筑在旧村区的保留算完整,大祠堂、宗祠经历过修缮,结构保存完整并无明显缺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不过需要加强保护,防止历史文化的流失,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不忘保护古建筑,宣传古建筑保护知识,防止因游客增多进入而造成破坏。通过这次对小洲村古村落的调查,充分认识到岭南水乡建筑特色,对广州历史古村的历史、建筑结构、风俗人情以及保护状况有了一定了解。。参考文献[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丁邦友,夏建国.广州古村落研究的回望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7):89-93致谢感谢指导我研究民居建筑方向的漆平导师,在我学习中国民居的过程中指明方向,在课堂上我了解到很多不曾听过的关于建筑,关于民居,关于古建筑的知识;感谢小洲村的村民,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一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