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史(2秦汉—随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主讲教师:夏燕靖秦汉两朝,历时四百余年,不仅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各族人民之间经过长久的交流和融合,开始汇成统一的商业市场。《史记·货殖列传》曰“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由于市场的推动,手工业者和商人往往也合而为一,呈现自产自销的经营特点,为我国这一时期艺术设计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节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铁器时代,是人类文明史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人们最早知道的铁是陨石中的铁,古代埃及人称之为神物。之后,人们就用这种天然铁制作过刀刃和饰物。地球上的天然铁极为少见,当人们在冶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技术之后,铁器时代才到来。世界上最早制造铁器的是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春秋《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铁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的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推动了许多民族脱离奴隶制的枷锁而进入了封建社会。秦汉时期铁器制品被大量使用,有力地推动了冶铁业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继纺织业之后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门类。第二节冶铜业与铜器设计秦汉时期,虽说铁器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但冶铜业的生产规模仍超过之前的战国,冶铸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此时的青铜器制作开始注重生活化和艺术性。比如,铜器除了铜镜、灯、炉及盥洗日用品外,还有印符、度量衡、礼器、乐器和工艺品,最大宗的便是铸铜钱。从发掘的秦代青铜器物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像陕西宝鸡西高泉村秦墓出土的铜壶和铜豆,原是周王室的器物。再有陕西凤翔高庄秦墓所出的中山鼎,则是中山国的器物。陕西泌阳官庄秦墓所出的平安君鼎,则是卫国的器物。但在秦统一以后,均出现了具有秦地特色的青铜器皿。冶铜业的发展与青铜制器的提升秦地陵两组铜车马的精巧设计秦地陵发掘的两组大型铜制御车马,可以确认是秦代青铜制器之冠。这两组铜车马各由三千多个部件构成。据考证,这两组铜车马,是秦始皇生前出巡时所乘车马的复制品,比原来的车马缩小二分之一,总重量为1200多公斤。铜车马安车结构铜车马安车秦代铜器的分类型设计汉镜汉代铜器崇尚实用,趋向朴素轻巧,并广泛采用错金银、鎏金、镶嵌等工艺。目前已见者主要有灯、炉、壶、洗、镜等,其中铜镜最引人注意。汉代铜镜的设计特点是:体薄、平边、圆钮,装饰表现了程式化的特征。但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特色。前期,即西汉时期,铜镜的制作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镜边简单,或用连弧纹作边饰。中期,包括西汉末至王莽时期,流行规矩镜。铸镜以炫耀其政绩,曾制作了一批华美精巧的作品。后期,即东汉时期。此时的镜面微凸,可以照出人面的全部,更符合科学原理。铜灯铜灯始于战国,到汉代达到鼎盛。铜灯不仅展示了青铜工艺技术和当时科学成就的诸多内容,而且也展示了青铜器艺术设计的风貌。汉代的铜灯形制各异并又各具特色,形成中国灯具史上特有的阶段,为其后各朝代灯具的演变奠定了基础。比如,虹管灯,又称灯,灯体有虹管,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吸原理,可将灯烟送入灯座,溶于水中,防止烟尘污染空气。如长沙出土的铜牛灯,灯体为牛形,以两角顺背向上作成虹吸管,有一向下的碗状灯罩以吸收灯烟。铜壶铜壶商代即有,至春秋战国时期制作极盛。汉代的壶大体上继承传统形式,但名称有所不同,圆壶称为钟,方壶称为钫。壶除作盛酒或水外,尚作为量器。《淮南子》注:“十斛为钟”。《后汉书·郎传》注:“四釜为钟”。汉代铜壶已呈设计定式。鼓腹,小颈而口向外移,圈足,腹的两侧多有铺首衔环,造型优美。铜制科学仪器我国古代铜制的科学仪器,像天文仪器有漏壶、圭表、浑天仪以及地动仪、指南车等,都是融艺术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产品”。如东汉时张衡等用青铜制作浑天仪,能演示天象,并制成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张仪利用机械原理,尤其是在齿轮系统技术应用方面,达到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精铜制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不仅有精巧的合乎科学的结构,而且如中间的“都柱”和“八道”等机械装置,其造型设计都已完全艺术化;尊外八条含铜珠的龙及龙头下面设置的相应蟾蜍,使整个地动仪都如一个精巧的工艺品。第三节丝织、印染与服饰设计1、丝织业的兴盛与丝绸之路的开辟2、纺织工艺技术的提高3、印染工艺的发展绸织造、印染技术的提升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织业的兴盛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早先人们对自汉代形成的东西往来的丝绸贸易通路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为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称“丝绸之路”。纺织工艺技术的提高秦汉时期的纺织机械有了很大改进。比如,手摇纺车已普遍使用,结构与近代大致相同。当时的布机已广泛使用脚踏提综斜织机,而且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质量。从布机发展而来的提花机也用于生产,效果显著。东汉王逸在《机妇赋》中生动地描绘了提花机的生产情形:“兔耳跧(quán)伏,若安若危。猛犬相守,窜身匿蹄。高楼双峙,下临清池。游鱼衔饵,瀺(chán)灂(zhuó)(水声)其陂。”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中提到,西方的提花机是从中国传去的,采用时代比中国晚四个世纪。“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印染工艺的发展汉代的印染业随着纺织业的兴旺而发达,官府设有专管练染的机构,据班捷妤《捣练赋》所述,汉代丝的精练已能利用砧杵(chǔ)的机械作用和草木灰的化学作用相结合的捣练法,提高了生丝的脱胶效率,缩短工艺时间。从出土的纺织物看,已有朱红、深红、大红、紫、绛紫、茄紫、宝蓝、淡蓝、湖蓝、翠蓝、蓝、蓝黑、黑、藏青、藕荷、绿、油绿、叶绿、褐、浅驼、浅橙、黄、古铜、杏色、纯白等30余种颜色,说明当时的配色和漂染、套染、媒染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超了。新疆民丰县东汉合葬墓出土的蓝白印花汉代印染“乘云绣”黄绮服饰设计的突出特点秦汉男装秦汉女服第四节陶瓷设计日臻完善制陶业的进步与瓷器烧制技术的成熟秦汉时期,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当时渭河一带有官营的陶窑成片,以烧制砖瓦等建筑材料为主。彩绘陶鼎刻花多孔带盖陶簋建筑材料汉代官府制陶业主要是烧制建筑材料,供宫殿、官府衙门修造之用。《三国志》记载,汉武帝时“杜陵南山下,有成瓦窑数千处”。民间的砖瓦生产也十分发达,多用于民居和墓室的建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画像砖和瓦当的生产制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画像砖内容有纺织、耕作、冶铸、煮盐、宴乐、歌舞、狩猎、杂技等,借此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况,其很高的历史价值,成为重要的典籍资料。砖的种类有长方形砌墙砖、正方形铺地砖、空心砖和小条砖等;瓦有筒瓦和板瓦,各种纹饰和文字的圆瓦当十分流行。这些精心制作的砖瓦,烧制的火候十分讲究,烧成后吸水有声,故后世有“秦砖汉瓦”之称。第五节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漆器业的兴盛漆艺设计的丰富样式汉代耳杯秦汉时期的漆器手工艺,是在战国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和发展。由于漆器轻便耐用,精致艳丽,深受人们的喜爱,以致王侯贵族不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来制作,所以当时的漆器生产规模庞大,工艺水平也达到新的高峰。第六节车船设计水平的提高车的类型与特点造船业与船运第七节建筑设计与木作业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竹木作业庑殿顶歇山顶无殿顶第八节工具的使用与设计农业工具纺织工具耧车汉代时期的中轴式踏板斜织机复原图第九节秦汉时期的文献典籍中的设计理论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设计理论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当时的文献典籍中可以挖掘出丰富的设计理论。比如,出现重皇权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记述,这是我国古代设计理论开始形成的主要特征。《春秋左氏传》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记载了当时人们对于器物的看法就具有代表性。如认为鼎的大小、轻重是象征统治者的德行、地位,因而具有很强的精神作用。“铸鼎象物”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造物观点,也可以说是指导器物制作的方法核心。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而,在美学乃至工艺理论中贯穿的主要是儒家的礼教观点。正像提出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讲到:“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这一思想,对于后世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汉书•舆服志》中还有许多着装的记载,如其中所云:“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雄拔,贵贱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所以执事,礼之共也。故礼有其度,威仪之制,三代同之”。从这可以看出,由于受儒学的影响,符合礼教的审美思想成为一种共识,这在当时的设计思想中是有所体现的。练习思考题1、秦汉时期官手工业制度与私营手工业的形成,对艺术设计有何影响作用?2、简要论述秦汉时期铁器和铜器设计的差异,并举例分析说明。3、秦汉时期的纺织、印染、服饰的设计特色有哪些?4、举例说明秦汉时期陶瓷设计的艺术特色。5、秦汉时期漆艺设计的风格与特色是什么?6、举例说明秦汉时期车船设计的技术水平。7、举例说明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与木作业的密切关系。8、简述秦汉时期设计理论的要点。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设计主讲教师:夏燕靖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割据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大动乱、大分裂、大破坏延续了三百余年,其间朝代更迭频繁,地方割据,政权纷争不息。长期的社会动乱,导致了经济的空前衰落和社会的动荡。商业趋于停顿,自然经济几乎淹没了商品经济。私营手工业普遍低迷,除家庭手工纺织业外,一般手工业多为官府垄断。然而,由于官手工业与政权的存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所提高,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使得这一时期艺术设计在曲折中有所发展。第一节瓷器时代的形成与陶瓷器的设计青瓷仰覆莲花尊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晋代潘岳《笙赋》中提到:“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líng)。”其中,提到的缥瓷即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的上虞、永嘉、萧山、余姚、绍兴、临海、丽水、吴兴、德清等地。大体分为四个系统,即曹娥江地区的越窑;瓯江地区的瓯窑;金、衢地区的婺窑;浙北东苕溪地区的德清窑。羊形烛台羊圈黑瓷黑瓷始创于汉代,到晋代更趋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黑瓷胎色呈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氧化铁。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黑釉四系盘口壶”当属典型。盘口微敞,壶身浑圆,颈上饰双平行凸弦纹,盘棱连肩,肩上凸出四个桥形系;下体微收,足略展,底不挂釉。造型幽雅明朗,浑圆中含有劲秀之气势。胎细釉厚,乌黑中带有赭紫色,黑体中犹有变色之妙。德清窑黑釉唾壶白瓷北齐发明的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这与较早期的东汉白瓷“灰釉高足碗”(长沙出土)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可谓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从此瓷分青、白两大体系。例如白瓷碗、白瓷杯(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为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前的制品,胎釉白净,胎质细润。还有白釉绿彩四系莲瓣缸(同上),从肩到腹堆塑成凸起的丰肥莲瓣,使造型与装饰融为一体,表现为典型的北方风格。北齐白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白瓷陶器此时期的陶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南方的日用陶以缸为大宗,“釉陶大缸”名闻遐迩。上虞、南京均有发现,属常用容器。吴晋的陶器以明器居多,其中有器具、禽兽、建筑图案等类,造型富有真实感。北方的陶器以铅釉最为出色,由北魏施釉创新。有黄地加绿彩,白地加绿彩,黄、绿、褐三彩并用等,釉质晶莹明亮。如山西大同出土的“深绿釉陶器”,为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前烧制,用莲花纹装饰。山东高唐出土的“酱色釉陶器”,系寨里窑产品,釉中含铁量较高。到北齐,釉层匀润,有多种色泽,器型也较丰富。第二节织印染服装业的恢复和发展与其设计特色纺织印染业的恢

1 / 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