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因素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1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因素分析张利敏2007441008401107企管高师班摘要:国际收支双顺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和归纳学术界所提出的关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原因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关键字:,国际收支,加工贸易,经济政策一、文献综述1、高额储备导致双顺差于淑静(2007)对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进行了探析,指出我国经常项目的顺差是因为我国居民的高储蓄,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居民而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居民在医疗、住房、教育费用及养老方面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所以居民对自己的收入不是积极的消费而是放在手中进行预防性储蓄,导致预防性储蓄占了很大比重,而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便形成经常项目的余额,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庄芮(2000)对双顺差的成因及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根据经常项目(CA)模型:CA=SI,可以知道经常项目顺差是由于国内储蓄高于投资而形成的。许少强(2007)则利用1985--2006年年度数据,进一步发现储蓄投资缺口与经常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537。余永定和覃东海(2006)更以一个经济模型证明,国内储蓄投资缺口与外汇储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认为我国并没有利用外国储备,而是以低价债权换取高价股权,国内金融资源存在错配现象。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高储蓄解释的只是双顺差的其中一个方面——经常项目顺差,它所针对的对象也仅是经常项目而非资本项目。2、加工贸易导致双顺差余永定(2006)对双顺差的根源分析中指出,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外资的主导作用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的价值链条中所扮演的加工者和组装者的角色,中国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中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是创造贸易顺差的贸易,随着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中所占份额的不断上升,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储蓄增长。邓立,张坤(2007)通过对双顺差成因的研究,也认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突出,全球产业转移促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是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此外,许少强(2007)同样利用1985--2006年的数据分析强调,加工贸易与经常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574。尽管从这种观点出发的确找到了“双顺差”中经常《国际金融》课程论文2项目存在的结构问题,也提出了经常项目的潜在风险,但它仍然未能触及到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本质。3、经济政策引致双顺差大多数学者认为出口鼓励政策、外贸鼓励政策等加大了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使出口额不断增加,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国内,最终形成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余永定(2006)的分析表明,企业吸引外资(特别是直接投资)并不是用于进口资本品,而是把通过FDI获得的外汇卖给央行,再用人民币在本地购买资本品,其结果是FDI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形成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而经常项目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仍然保持以往顺差的状态,最终导致双顺差的局面。唐建伟(2007)在其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中同样谈及,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会使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引起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张纪康也对中国国际收支本身的结构做了考察,指出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巨大成功是双顺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李靖(2002)对中国的资本流动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对资本流出的管制比对资本流入的管制严格,实行的是“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外汇管制政策。加入WTO以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很多而中国的资本流出很少,直接投资顺差成为必然结果。张晓朴(2006)也指出,我国采取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是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因素之一。4、其他因素导致双顺差修巍(2008)认为,要素定价机制不完善直接导致我国以廉价的投入要素吸引FDI的进入,从而导致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张少华(2005)从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我国存在的“类金融抑制”环境造成的融资约束问题,引致了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的奇特现象。此外,杨柳勇(2002)还运用国际收支结构的综合分析方法,指出中国国际收支出现了超前模式,认为中国提前进入债权国阶段的原因在于外汇缺口、储蓄缺口和国内外汇管理因素的影响。二、导致我国目前国际收支失衡的因素分析通过对近25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数据的简单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多年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来呈现出双顺差。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源于进出口顺差,出口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一)、内部因素1、国民的储蓄和消费习惯储蓄相对过剩从内外部经济的联系看,外贸差额实际上等于一国的净储蓄额(储蓄-投资=出口-进口)。因此,经常项目盈余在国际经济学中通常也被为对外净投资,我国经常项目连续盈余十二年来突出反映了我国相对储蓄过剩的问题。90年代以来,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国际金融》课程论文3这既与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不高、预防性储蓄增加有关,又与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文化等因素有关。1990年到2004年间,我国年均储蓄率仅次于新加坡,居世界第二,高于日本经济起飞时的国内储蓄率,远高于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储蓄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投融资体制低效,金融市场欠发达,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把储蓄转化为经济增长必须经过下述两个环节: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转化为产出。有了储蓄,但缺乏有效的投融资体制,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如果投资不能形成有效产出,不能给投资者带来与投资风险相对对应的回报,投资也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将缺乏动力。我国投融资体制效率较低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我国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一些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后,到该还贷时,虽有能力但拖欠不还;还有一些企业盲目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形成无效投资,导致平均投资回报率低,还贷困难。这些现象使银行风险增大,导致“惜贷”现象出现。其结果是国内储蓄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是持续盈余和“双顺差”。2、制度和政策性因素(1)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先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以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随着经济特区的成功,中国开放逐渐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部、西部,从城市到农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94年中国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和外贸体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实行鼓励出口和奖出限入的政策,其特点是大力鼓励出口,放松进口。对出口制成品减免关税、外销退税和给予出口补贴;对出口部门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和机器设备进口,减免关税或减少进口限制;给出口商提供一定比例的进口限额和许可证等。同时,在外汇和汇率政策上,除给出口企业和出口商优先提供外汇或实行“外汇留成”、“出口奖金”等制度外,实行货币贬值,刺激本国产品出口。通过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和不遗余力的引进外资,外贸出口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的“三驾马车”之一,同时,也转移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制度的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了我国经常性项目的贸易顺差。(2)汇率信号扭曲。汇率是内外经济关系的连接点,汇率变化会引起资源在国内经济部门与涉外经济部门的流动,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若将实际汇率定义为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价格之比,则实际汇率S=PT/PNT这里PT和PNT分别表示国内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国内价格。实际汇率S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在该点的斜率。这种定义的实际汇率能够反映资源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配置情况。S增加,贸易品相对非贸易品价格提高,生产贸易品就变得有利可图,大量资源就会从非贸易品部门流入贸易品部门,如E1点的实际汇率低于E2点的实际汇率,从E1→E2点,实际汇率S提高,资源从非贸易部门流向贸易部门。由于汇率信号扭曲,导致国内资源过多流向贸易品部门(制造业),非贸易品部门(服务业)发展缓慢。经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模型分析,可知要想实现内外均衡,必须提高《国际金融》课程论文4非贸易品的生产数量,减少贸易品的生产数量,或者使国内资源从贸易品生产部门流向非贸易品生产部门,而要实现资源的再配置,除了扩大国内吸收能力之外,必须使实际汇率下降(人民币升值),即国内非贸易品的价格上升或者名义汇率的下降。在国内价格控制和汇率信号扭曲的情况下,这一调整难以实现,从而加剧国内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外部失衡。(3)单向限制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在制度安排上,明显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从跨境资金流入和流出看,流入管理较松,流出管理较严。例如,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限制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鼓励外债流入,限制国内金融机构向境外提供债权,不允许非金融企业对外发放贷款;鼓励非居民向我国居民提供资本项目下捐赠和转移,限制居民向非居民提供资本项目下捐赠和转移等。(二)外部因素1、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心理预期对我国的资本流动始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02年以来,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时,媒体铺天盖地地讨论人民币升值问题,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被强化。在存在价格落差(利率差、汇率差)的情况下,社会中的每个企业和个人都会成为潜在的投机者。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可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老百姓也不愿意持有外汇。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我国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项目顺差扩大。从境外远期外汇市场看,人民币非交割远期汇率升值较高的时段与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时期高度吻合。2、外资非法流入问题不容忽视。在升值预期的驱动下,不少非法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其中不少资金流向房地产企业。参考文献1、余永定.中国的双顺差:根源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6b,(19).2、于淑静.探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7,(1).3、刘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1)4、邓立,张坤.我国双顺差剧增成因及影响分析[J].财贸经济,2007,(9).5、庄芮.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成因与利弊[J].国际经贸探索,2000,(4).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