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本课题主要研究阶段及预期成果主要研究阶段:1.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7月(1)撰写开题报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2)校本文化: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中华美德经典诵读(3)行为文化: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对校园具有影响的师生家庭成员及有关社会人士开展“感动大家新闻人物”的评选活动。(4)显性文化:面向社会、家长、师生征集特色办校建议,多方筹集资金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2.实施阶段2017年8月-2019年12月(1)落实研究方案,引领实践活动。在全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如低年级的“五每”,即:“每日一句古训”“每周一个故事”“每旬一次欣赏”“每月一次评比”“每学期一个主题”;中年级的“五小”,即:争做“小故事家”、“小画家”、“小作家”、“小制作家”、“小演说家”;高年级的“五大”即:美德故事大家讲、中华美德格言大家诵、中华美德精神大家谈、中华美德人物大家评、中华美德行为大家传等。(2)定期对实验教师的实验进程进行指导。(3)做好实验过程跟踪指导和阶段成果定期梳理汇总工作。3.总结阶段2019年8月—2019年12月(1)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结题报告。(2)课题成果汇报展示。(3)结集出版课题研究纪要。采取二项措施。1、加强领导,行政推动。为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局领导相当重视,教文体局副局长、课题组负责人张刘祥不但对开展活动提出了指导,还亲自设计有关活动。我们还以局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通知》,明确了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意义,并规定了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可利用班、团(队)、校本课程教学或其他活动时间进行;授课教师以学校主抓德育工作的校长、书记、教导主任、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为主,并在校长、书记牵头的基础上,由主抓德育工作的教导主任或政教主任负责组织落实,安排好讲课和教研活动以及学生活动等。同时进一步明确: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全区今后若干年学校德育的主要工作,是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的新尝试,也是我们第一次较系统、长时间的德育活动,将作为局评价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打破旧的模式,大胆创新,创出特色,抓出经验。2、精心部署,形成合力。根据《秀州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我们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策略和教育队伍等全方位进行系统研究,以增强教育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个课题我们用两年时间,分四个阶段加以研究。第一阶段,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并组建主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案。建立课题档案,通过文献研究法,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制定出“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总课题方案。第二阶段,选定子课题,要求各学校围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个主课题,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优势,确立相应的子课题,统筹学校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全面推进课题的实施。这一阶段全区共申报子课题26个,做到每所中小学有1个。如:新城中学制定了《学生责任心培养实施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负责;磻溪小学制定了《和谐校园建设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通过对我们中华传统中的美德研究,努力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其它如栖真中学的尊重教育、新塍镇中学的感恩教育等。第三阶段,研究实施,在实践中补充完善课题方案,实施并及时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策略和方法,逐步构建秀洲区学校德育模式。做到三个结合。1、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因此,落实传统美德教育,首要一条就是: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围绕“三个一切”,体现全方位的传统美德教育育人模式。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确立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当今时代文明进步的需要。因此,学校要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并以此作为全体教职工的“教育铭”。就是以全方位的育人手段和渠道完善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材。对学生的各方面负责,对学生的终生负责。这不仅是新时期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其次更新德育观念,不断丰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各校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全员教育观,成立德育领导机构,从校长室、党支部——教导处——年级组-----班主任,环环有人抓,层层有人管,落实传统美德教育的管理。以教导处为枢纽形成辐射,构成从教导处——各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任课老师;从少先队总部——各少先队大队部——各中队的校园德育网络体系,使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循序渐进,逐级推开,避免了工作走过场和踏空。在教育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国情教育相结合。学校结合国情,结合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国旗下讲话的主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升旗仪式。丰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逐步形成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化、时代化、特色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认识所处时代的特征,明确肩负的重任,从而以实际行动为校争光,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第三,抓好传统美德教育的落实。校德育领导小组,主抓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管理和德育基地的落实。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如:新生入学,学校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国防军事、前途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索攻坚的美德,激发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少先队总部,主抓传统美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如:年年如一的“学雷锋活动”。依据小学生的思想素质特点及德育工作要求,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各年级中队将“学”与“创”结合。“学”,既以英模、劳模为榜样,又以优秀同学、伙伴为目标。“创”既争创文明班、先进班,同时掀起创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的活动,培养学生主人公意识和集体协作的精神。同时,高度重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状况和效果如何,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与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师共同学习,反复宣传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时代意义,从而推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学校的重要基层组织单位,是积极、活跃、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各校充分发挥校团队基层组织的教育优势,开展多渠道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各校着重从行为训练入手,与养成教育结合,抓好育人环境的创设。学校以班队为组织单位,以创建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为契机,使传统美德自然渗透于日常活动之中。根据中小学生好动,易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生理特点,以班级为核心组织学生从小事开始,从身边做起。2、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各校非常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在教育实际中的应用,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分析,确保传统美德教育的有的放矢。小学生心理单纯,可塑性大。因而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主题、确定目标,分层递进,因材施教。在教育内容上以小学生心理发展为依据,既保证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序、合理,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步骤地熔铸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学校采取培训与提高,咨询与测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完善评价机制。学校组织心理教育积极分子进行心理测试的培训,并在部分班级进行AAT学习适应性测量的实验,目的是使班主任学会定量观察学生的方法,将直观评估法改变为定量观察法,产生评价学生的新观念和新方式,完善传统美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要重视心理咨询与教育成效的关系,变“堵”为“导”,加强对学生前途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针对传统美德教育中一时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又无法排解隐私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妥善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保证一副健康的体魄和一颗美好的心灵,开辟了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新途径。3、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学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因此,各校围绕传统美德教育教学的实际,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加强对课程的创新整合并把它融注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渐变中。1、走进新课程,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为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许多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出发,把握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适当的学科德育切入点,以直接渗透、间接渗透或重点渗透、随机渗透等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传统美德教育学科渗透“事半功倍”的效果。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接受者。因此,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而应重视学生,把他们看作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在方式方法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此,学校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装备的育人作用,组织教师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课件制作及电教多媒体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学校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既赋予了学校德育工作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增强了传统美德教育学校教育的力度。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的要点“首先在于要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文明风范,体现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有责任自觉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礼仪风范。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学生道德和谐发展的空间。提出六点要求。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中小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工作,需要从教育观念、内容、途径、目标、方法、队伍、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提出了六点要求。1、教育观念时代性。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采用疏导方针,即由过去的强制性工作,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疏导性工作转变;由单纯灌输向形式多样、因人施教转变;由我讲你听的被动型方式向引导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型方式转变,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情感人,以事明理,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需要(内化),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二是要树立效益意识。在工作中力戒形式主义,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从空洞说教中脱离出来,深入青少年中间调查研究,做青少年的朋友,及时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2、教育内容层次性。首先要根据年龄层次,开展分层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设置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逐步扎根于学生的思想深处。其次要把握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注重中小学生的基本道德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道德品质教育,如尊重、责任、诚实、守信等观念和规范,把中小学生首先培养成为具备基本道德素质的合格的人,继而再以更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要求之。3、教育途径整体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立体网络模式,力求取得综合整体效应。一是要发挥学校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这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各门学科的渗透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相互促进。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糅合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教育是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养成。学校要通过组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要求家长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