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之八(第211~240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语三百讲》之八(第211~240讲)第211讲管仲之仁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自杀,管仲却仍然活着。接着又说,这样不能算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使天下没有战争,都是管仲努力促成的。这就是他的行仁表现,这就是他的行仁表现。管仲本身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子路觉得不能接受他这样的一种做法,认为他不仁。但是孔子居然替管仲辩护,很肯定他,孔子并不是齐国人,他只是给予了一个客观的理解,他有自己整套的人性论。我们千万不要说反正没打仗,那他就没有什么功劳,他让战争没有发生,这个功劳孔子是知道的。孔子也是一个历史学家,他了解得很透彻,知道他能够避免战争,那这一生的贡献,对中国来说够了,你不要求全责备。所以从这边也可以看得出来,孔子对一个人的判断,是从我们所说的什么叫善这一方面着手才能说得比较清楚。第212讲管仲的功劳子贡曰:“管仲非仁者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拔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子贡说,管仲不算行仁的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没有以身殉难,还去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举而使天下得到匡正,百姓到今天还在承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可能已经沦为夷狄,披头散发穿着左边开口的衣襟。他难道应该像坚守小信的平凡人一样吗,在山沟中自杀,死了还没有人知道吗。人格的价值不在于你成就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过这一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转到正面的方向,我们学儒家一定要记得要从大局来判断一个人。你做了几件好事,那要看机缘,你成就了什么伟业,那要看机会,很多人没有机会,生不逢时,但他照样可以像孔子说的一样理解了道,任何时候牺牲都无所谓。因为道就是人生的一个路,如果我理解道的话,我的心思念兹在兹,所想的都是人生的正道,整个人的价值就完全呈现了。在这边我们看到孔子替管仲再次强烈地辩护,认为管仲够了,我们不用再批评管仲了。因为他能够透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光这一点就造福整个中国人了。儒家所谈的道德从来不能离开事功,一个人没有任何对社会的服务跟贡献,他凭什么说他是一个道德圆满的人。善是不能离开我跟别人之间互动关系的,所以从这两段对于管仲的辩护,再次看到孔子基本的价值观,他对人性的理解是什么。第213讲读书人的风骨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第十四》【译】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之后,上朝向鲁哀公报告,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您出兵讨伐。哀公说,你去向三卿报告吧。孔子退了下来说,因为我曾担任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呀,君主却对我说,去向三卿报告吧。孔子去向三卿报告,但是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孔子说因为我曾担任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呀。这一章的背景相当的复杂,陈氏在齐国是大族,势力一向很大,出了很多大将军,也很懂得对百姓收买人心。所以他后来杀了国君,百姓也没什么意见,因为那个国君是非常昏庸、淫乱的。孔子那时候已经七十一岁了,当他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居然斋戒沐浴,穿上整齐的服装上朝,向鲁哀公报告这件事情,请求出兵讨伐。鲁哀公未受理,让他去向三位正卿报告,不过他们也未采纳孔子的意见。所以孔子没办法,只好感叹说因为我曾经当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孔子事先当然知道结果了,只是觉得如果我不报告的话,是自己有亏职守,报告之后没有结果那是另一回事,等于是我要尽我的责任。读书人应该有他的风骨,有他的责任,这是很好的传统。但是从汉代以后,真正的读书人不是很多了,往往是为了个人功名利禄就跟权力妥协了,报告都不报告了。第214讲为谁而学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孔子说,君子不断上进,实践道义;小人放纵欲望,追求利益。这段话的“上达”、“下达”是指君子的心思往上提升,小人就往下计较,就还是道义跟利益。所以翻译的时候就可以说,君子所明白的是义,小人所明白的是利。也可以说是君子到最后一定要追求一个生命的最后的一个依据,下达的话就是小人一直往下堕落了。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孔子说,古代的学者认真修养自己,现代的学者一心想要炫耀。我们做学问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如果光为自己的话,很多时候心里就会想何必浪费时间,费很多力气去教别人,我自己受用就好了。但儒家的思想,不容许你自己受用,因为它的善是放在我跟别人之间的关系。第215讲完善自我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论语·宪问第十四》【译】蘧伯玉派人向孔子问候,孔子请他坐下谈话,说蘧先生近来做些什么。他回答说,蘧先生想要减少过错,却还没有办法做到。这位使者离开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孔子说过每一个人的过失各于其党,“党”就是性格类别,什么性格的人就犯什么过失,你这一生只能努力慢慢减少。所以像蘧伯玉这样的人,是很有代表性的,孔子就直接说他是一个君子。我们可以从事不同的行业,但是对于自我的修养,是没有借口逃避的,就是你要修养自己,这是普遍的要求。修养德行是一辈子的事情,活着一天都会继续做。所以孔子有这个朋友,他们之间的来往真是标准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大家交往的时候都是问说,最近改善了没有,过失少了没有。你有这样的朋友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一直改善自己,不能太落后,不然之后就没话说了。所以孔子和这位朋友蘧伯玉他们之间可以称为,互相可以鼓励的朋友,从这段资料就可以看得到,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第216讲在其位谋其政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孔子说,不是担任某一职位,就不去设想那个职位的业务。曾子说,君子的思虑以他自己的职位为范围。我们在思考事情的时候,要清楚明白自己的职责范围是什么,不要超出界限,其他的事情自然会有别人去想。一个人真的是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处境跟责任何在,然后好好地认真地过实际的生活。人生一定有他的障碍,有他的限制,不要怕限制。没有限制的话,你就不会集中你的力量针对什么目标去成就,你没有限制的话,就显不出什么叫价值。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孔子说,君子认为自己如果说得多而做得少,是一件可耻的事。所谓的“耻”是说,我说的话超过我的行为。我们在说话时要尽量谨慎,少说话,多做事,要不然你先做再说。假如你先说再做的话,别人都认为你已经说了,不能打折扣,你没有退路了。所以这两段合起来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真的是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处境跟责任何在,然后好好地认真地过实际的生活,不要好高骛远。第217讲夫子自道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孔子说,君子所向往的三种境界,我还没有办法达到,行仁的人不忧虑,明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啊。君子所向往的三种境界:智者不惑,代表说你遇到生活上的各种挑战都不会困惑,因为你懂得儒家的思想。仁者不忧,人人都有情绪,情绪很容易冲动,但他还有情感,情感的话就比情绪要稍微稳定。而情操就是我个人认为我这一生的操守在哪里,什么是我的风格。勇者不惧,跟意志有关,因为坚持的时候会有各种阻碍,各种反对的力量,那你就需要勇敢。学习儒家思想的重点不在于信息,因为它并没有告诉你具体的生活的某一方面的技能、专业的技术。它讲的是智慧,你学会了之后,不是学会一两句话,而是学会整个的观念。这整个的观念让你对人的生命,除了活着有身体之外,还有心智的运作。每天都要想一些事,每天都要跟别人互动,有些情感的互动,每天都要做一些选择,你可以知道方向何在,就是不惑、不忧、不惧。所以子贡会说,老师这是对自己的的描述。第218讲慎重批判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子贡评论别人的优劣。孔子说,赐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就没有这么空闲。这段话的背景很清楚,子贡口才太好了,聪明的人看到别人笨,就会去发现别人的很多问题,从而去比较。像子贡这样批评别人当然代表他自己有一个标准,儒家的希望是要求自己尽量严格,标准可以高一点,要求别人尽量宽松,考虑到别人有别人的苦衷。孔子在这里说要是我就没有这个空闲了,因为他要忙于自我了解,同时自我反省,自我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子贡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学生了,孔子过世以后,能让孔子的名声传遍各国的主要就是子贡。因为他在鲁国做了大官,而他的口才又特别好,学问特别好,所以他跟各国人物来往的时候,毫无保留地推崇孔子。第219讲贤者先知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孔子说,不先怀疑别人将会欺骗,也不猜测别人将会失信,但是又能及早发觉这些状况,这样的人真是杰出呀。“逆”就是预先,“诈”代表诈欺,我不预先去怀疑别人将会欺骗我。人与人的交往要尽量做到不先怀疑别人欺骗我,以及不猜测别人会不会失信,如果能够做到及早发觉这些状况,那是最好的。我们活在世界上还能够帮别人忙,还能偶尔受骗也是很幸运的,至少比那个骗人的人要幸运多了。你多了解自己的话,就没有什么好忧愁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说,要做到像孔子说的真是不容易。我们要累积自己的生活经验,多去了解人生的失意状况,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大的忙帮不起,小的忙能帮就帮,小的忙帮了之后也就不要去想他要不要还的问题。第220讲修饰有理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微生亩对孔子说,你这样子修饰威仪是为了什么,该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吧?孔子说,我不敢想要讨好别人,只是厌恶固陋而已。儒家讲究文质彬彬,你不能只有质没有文,所以这段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不能说我这个人各种装备都没有,也没有任何威仪,就希望别人重用我。孔子的修饰威仪,并不是想讨好别人,只是他讨厌固陋,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见多识广了,对许多事情就看得开,知道这个事情也没什么,在外国怎么样,在别的地方怎么样,见解通达了。儒家思想是希望你透过学习,能够很明白人家的道理,任何事情都不用大惊小怪,都有个道理可以说。第221讲以直报怨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第十四》【译】有人说以恩惠来回应怨恨,这样如何?孔子说,那么要以什么来回应恩惠呢?应该以正直来回应怨恨,以恩惠来回应恩惠。这段话很重要,是因为它是儒家跟道家的一个对照的机会,儒家跟道家的不同,在这边可以看得出来。道家强调的是“以德报怨”,意思是别人对你不好,对你有怨,让你感觉到怨恨,你要用德来回应他,这样别人才会完全化解。而儒家是人文主义,认为如果你不坚持正义,不坚持真诚的话,人的社会就乱掉了,到最后真的有些人他做了坏事没有受到任何教训,他不会改善,对他的生命是一个浪费。儒家这一点是不能够接受,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他做坏事,我以直报怨是希望他觉悟,希望他可以走上正路,这是儒家的想法。所以我们学习任何一派哲学,往往都要先了解他在说什么,不能只是从字面上去选择。第222讲何谓知己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天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第十四》【译】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不怨恨天,不责怪人,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进而领悟深奥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哲学家的特色:有自己一套新的概念;必须设定标准;建构系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对人的新的理解,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人的价值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