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类需要:需要反映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这可以是生理层面的,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需要引起内驱力的增强,从而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最终引发了一类或一组特定的行为活动。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尔的生存-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生存需要:机体生存关系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成长需要: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3.人类需要的类型:起源与性质:生物性需要社会性需要。需要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需要产生的方式:原发性需要(先天性需要)继发性需要(习得性需要)4.人类行为: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5.人类行为分类起源:本能行为(遗传)、习得行为(学习)。功能: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社会行为。内容:摄食行为(生存行为)、睡眠行为(生养行为)、游戏行为(生趣行为)、认知行为(生智行为)、劳作行为(生产行为)、繁衍行为(生殖行为)、皈依行为(生息行为)主体:个人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个人成长阶段:胎儿行为、婴儿行为、幼儿行为、青年行为、中年行为、老年行为。医学标准:正常行为、异常行为、健康行为、病理行为7.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8.人类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阿希福特等人提出的分析框架横向的生物—心理—社会维度、纵向的生命周期维度11.社会环境的: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群体、组织、社区、社会、制度、文化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2.社会环境的构成:物理环境社会组织社会文化13.社会环境分类按所包含要素分:物理社会环境、生物社会环境、心理社会环境;按涉猎内容领域分:聚落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环境、休养环境14.社会系统的分类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宏观系统17.王瑞鸿先生观点: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社会因素是根本18.贝尔和费德里克社会工作三要点: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处理情况;可以和各系统共同工作,如社会机构、组织、社区和政府机关,这样人们能够更好享用他们所需资源和服务;能够把人们与各种系统连接起来,以使案主获取资源和机会。19.社会工作实践几个基本步骤:初步评估-计划-干预-评估-结案2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1900);《精神分析引论》(1910);《超越唯乐原则》(1920);《自我与本能》(1923)23.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要点: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释梦理论。25.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快乐)、自我(现实)和超我(道德)29.性本能理论生的本能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里比多或欲力)性欲本能:个体快乐、种族繁衍个体生存本能:自我保存、生活死的本能: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攻击)向外表现向内表现30.泛性论:弗洛伊德性的含义,是极为广泛的,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和性有关。他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并把它称为“里比多”。232.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口唇期性欲发展“停滞”人格:口欲综合型人格:被动、依赖、退缩,(过度满足)。口欲施虐型人格:仇视他人、反社会、讽刺挖苦,沉溺于撕咬行为(过度缺失)。肛门期(1-3岁)。肛门期“停滞”人格:肛门排泄型肛门便秘型性器期(3-6岁)。恋母或恋父情结。“阉割焦虑”“阴茎嫉妒”潜伏期(6—12岁)看似停滞或退化,一直延续到青春期。生殖期(两性期)12岁以后性的生理能量大量涌现(荷尔蒙激素的大量分泌)。停滞:里比多在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心理机能因在某一阶段得到过渡满足或过度缺失而停留不再继续发展到下一个阶段。退化:那些已经向前发展的里比多因某种原因再次退回前面发展阶段或最初的对象上。35.埃里克森:《童年与社会》1950;《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与历史的研究》1958;《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新的统一性维度》1973;《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36.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概述他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尤其注重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个体人格是在自我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和建立起来的。39.华生的行为主义发展观: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构成单位是反射,反射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认为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心理思想:否认遗传夸大环境和教育华生眼中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当一个复杂的习惯被完全分解之后,这个习惯的每个单位就是一种条件反射条件性情绪反应: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对大多数人都不怕的事物产生极度的恐惧,这些恐惧反应很可能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结果。人对于一些事物的情绪反应都是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方式学习到的。40.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50.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区别:操作:强调刺激/奖惩,特点是行为在刺激之前,行为发生后,给予奖励或惩罚;经典:强调先给出信号,特点是行为在刺激之后。刺激发生的时间不能距行为太远。通常在几秒钟之前,这样会在记忆中存在联系。51.强化物:“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的过程。53.斯金纳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激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5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不仅仅发生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我们也能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为来学习。发展理论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控制发生行为的倾向。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过程。57.社会学习在社会化中的作用:攻击行为性别角色自我强化的作用亲社会行为59.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自我实现理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成长需要:美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基本需要:自尊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360.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以来访者中心疗法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人格一个人根据职责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人格机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所知觉到的自我。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所具备的样子,是一个人认为重要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是个人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相当接近或相互符合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又称非指示疗法,患者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理论。基本观点:任何人都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具有无限成长的潜力。患病原因:个体对自己经验的知觉出现歪曲或否认,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者阻碍。促进来访者成长的条件: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6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图式:就是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础单元)。②同化: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解释这个新刺激。③顺应:个体改变自己已有图式以应付改变的环境智力: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6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符号运动表象或形象图式。特点以表象思维为主、思维的相对具体性、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64.维果斯基关于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观: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影响认知发展的形式;儿童的许多重要认知技能是在与父母、老师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最近发展区”:指学习者能独立达到的认知水平与在成人指导和鼓励的社会支持下所能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1.胎儿期标志着:(1)生物和环境影响一生的相互作用;(2)持续一生的父母影响的开始2.先天缺陷:指婴儿在出生前在子宫内就存在的发育异常。遗传与环境双重因素综合作用。3.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有:基因1.性别身高体重相貌;2.智力血型神经系统;3.人格特征生理疾病。遗传因素为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色盲、唐氏综合症(21号染色体偏差)。母亲:年龄;营养;情绪;母亲服药、吸烟、酗酒、毒品、疾病。环境:化学因素(铅有机溶剂农药);物理因素(核辐射噪声温度的变化)。社会(间接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程度;社会本身的发展社会物质的供给、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观念;家庭的不同。4.婴幼儿先天性非条件反射:1、吸吮反射2、拥抱反射3、觅食反射4、握持反射新生儿的9大惊人本领:模仿能力、声音定向、注视与追视、触味和嗅觉、运动能力、行走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牵拉反射6.婴儿大动作发展的特点0—1岁:以移动运动为主;1—2岁:由移动活动向基本运动技能过度;2—3岁:以发展基本运动技能为主,向各种动作均衡展。8.动作发展的顺序表现为:由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由身体上部到下部的发展。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每个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式及速度有个体的差异。9.精细动作发展的重要性:1、通过接触物体,可以了解各种物体的特性,促进认知的发展;2、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心;3、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更多的复杂技巧(如写字、画画等)410.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接触和认识的方式增多了;范围增大了;心理活动更加复杂;社会交往增加;促进智力发展11.影响婴儿运动能力发展因素:遗传素质。父母恰当的训练。社会文化观念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食物供给、卫生保健等因素14.托马斯和切斯婴儿的气质类型按适应性、生活规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分为: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迟缓型。其余混合型。15.气质与儿童抚养:最佳拟合性原则气质可以发生改变,确定其是否改变的一个因素,就是儿童的气质类型与父母养育方式的拟合度;文化价值也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和儿童气质的拟合。16..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最持久、稳定、亲密的情感关系,是婴幼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17..依恋的作用生存价值:依恋有利于婴幼儿生存。它能够有效地传达婴儿的不适;发展价值:依恋有利于婴幼儿发展。18.依恋的类型: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19.如何依恋:依恋的发展无差别的反应阶段(0-3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别,无差别;有差别社会反应阶段(3-6月)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此时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20.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稳定的照顾者照顾的质量儿童的特点家庭的因素21.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周岁末开始自我意识的萌芽。1-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22.影响婴儿心理及社会性的因素:遗传营养依恋关系23.物质营养、信息刺激、母爱称为儿童发展的三大营养。24.婴儿对父母的影响:促进了父母人格的成熟;改变了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25.父母对婴儿的影响:父母的照料是婴儿成长的必要条件;父母对婴儿爱的情感是促进婴儿健康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