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1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语三百讲》10第271讲向往古人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孔子说,古代百姓有三点为人诟病的,现在的百姓连这些都比不上。古代狂妄的人不拘小节,现在狂妄的人放荡言行;古代矜持的人不屑造作,现在矜持的人愤世嫉俗;古代愚昧的人还算直率,现在愚昧的人却只知耍弄心机罢了。这段话很明显是孔子的感叹,孔子所说的“古代的人”是指商朝、周朝初年这些人,而所谓的“现在的人”是指孔子当时的情况。你从这些地方就知道孔子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稳定的时代,他有什么样的理解。他认为说那个时候人也会有毛病,人性本来就不是什么完美的,这些毛病可能来自于性格,可能来自于自己个人的遭遇,但是相对地有这个毛病它所带来的正面的一种表现。到孔子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毛病,但是表现又完全不一样,变成了狂妄的放荡言行,矜持的愤世嫉俗,愚昧的耍弄心机,对于这种人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所以孔子常常会觉得很遗憾,就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去帮这个时代,帮别人的忙,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第272讲顺其自然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学生要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呀?四季照样在运行,万物照样在生长。天说了什么呀?一个人他如果真诚从内而发,确实可以找到人性应该怎么走的一些引导,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如果说你们非听我的话,非念《论语》不可,那孔子就太执着了,孔子之后有很多人也一样,由于真诚而找到人生的路。很多人他也不见得非要懂得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善度一生。你要善度一生,在孔子来说,你真诚就可以找到内在的力量,只不过真诚要坚持一生,很不容易就是了。如果有人教你造成社会的共识,大家一起来真诚,又有社会上的规范,外面的礼仪来配合,那就会容易多了。所以这段话有它特别的价值,在于孔子提到天是作为四时行,百物生的一个基础。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第273讲不做三种人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孺悲来了要拜访孔子,孔子讬言有病拒绝见他,传命的人一走出房间,孔子就取出瑟来边弹边唱,让孺悲可以听到。孔子在这里是要刺激孺悲,让他知道自己有错,不要想找别人来给他“背书”,也不要想找任何借口。孔子认为我不需要听你多做什么解释,你自己改过就好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你今天犯了过错你不去改,先找很多人帮你“背书”说你们这些人都支持我,都谅解我了,这样是不行的,下一次你还会犯错。这段话虽然是生活的细节,但也看得出来孔子他的原则,孔子不是会被别人轻易地利用的,你有各种德行是很好,但你要好学,好学的时候懂得人情世故,许多事情一看就知道。这就是孔子,没有人可以欺瞒他的,他出处进退拿捏得非常恰当,这边也是一个例子,这是对待孺悲的态度。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第274讲子生三年(上)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宰我请教说,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守丧未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在守丧时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所以不这么做,现在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间后孔子说,予没有真诚的情感,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予曾经受到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宰予提出的质疑是很合理的,因为三年之丧在孔子那个时代已经有很多人都觉得太长了。但是孔子毕竟是一个老师,他不跟他就伦理规范的外在规定来讨论说这个规定是否合理的,他转移焦点设法问到内在的问题。外面伦理规范是为了让你内心的真诚情感表现的一种形式而已,重要的是内涵,你内心有没有真诚的情感。孔子在这里只是为了说明人为什么要有伦理规范,他有心理上的需要,情感的深刻,使他要有这样的伦理规范来表达,人为什么会有情感上、心理上的这种需求。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第275讲子生三年(下)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宰我请教说,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守丧未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在守丧时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所以不这么做,现在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间后孔子说,予没有真诚的情感,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予曾经受到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宰予对于有关三年之丧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而孔子的回答已经告诉我们三年之丧是一个伦理规范。人性发展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生下来就有善或不善的问题,而在于说你有这样的生理的需求,就有这样心理的情感,最后会有这样的伦理的规范。小孩生下来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我们对父母要孝顺、要感恩,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心里面的情感依赖得很深,所以由生理上的需求造成心理上的情感,再演变成为伦理上的规范,这是儒家的观点。所有伦理上的规范要你做什么,都是建立于真诚的情感。这一章的内容很重要,宰予这个学生在这里对老师的质疑,使老师把这个思想表达得那么完整,他的贡献已经很大了。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第276讲无聊的时候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掷骰子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要好些。人活在世界上,不要让自己陷入无聊的困境,我们的生活要有一个目标,永远要让自己做得更好。在这个过程里面所成就的不见得是外在的目标的达成,更可能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成长。所以孔子希望一个人说你就算真的是没事做,去掷骰子、下下棋吧,这个也比你无所用心要好。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要记得孔子这样的话,不要感觉到说吃饱喝足没事干是一种幸福,那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相反的你能够用心去学几样小东西,虽然是小道,像后来子夏说的话“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人生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孔子在很多地方,都会说要好好努力,让自己走上人生的正路。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第277讲君子所恶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诉说别人缺点的人,厌恶在下位而诽谤长官的人,厌恶勇敢而不守礼仪的人,厌恶一意孤行却到处行不通的人。孔子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卖弄聪明,却以为自己明智的人,厌恶狂妄无礼却以为自己勇敢的人,厌恶揭人隐私却以为自己正直的人。这段话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作为儒家,绝不是随便的好好先生,他也有很明确的立场,对某些行为非常地厌恶。这里所讲的几种情况,整合起来说都是一样,没有真诚的心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从后面耍手段,这个都是要不得的。君子厌恶的四种情况:第一种厌恶诉说别人缺点的人,因为你诉说别人的缺点而别人不在现场,那很多恐怕是冤枉的话,这样很不光明。第二种厌恶位阶比较低去毁谤长官,长官好不好其实不见得是你这个位置看得清楚的。第三种厌恶勇敢而不守礼仪的人,孔子一再强调你如果很勇敢,但不爱好学习,不懂得规范或是你很勇敢不知道守礼,就会制造乱局。第四种厌恶一意孤行,却到处行不通,代表条件还没成熟,你不懂得怎么判断,你再有多大的能耐也行不通。子贡所厌恶的三种情况:第一个厌恶卖弄聪明,却自以为明智的人;第二种他厌恶狂妄无礼,却以为自己勇敢的人,真正的勇敢是改变自己;第三种厌恶揭人隐私,却以为自己正直的人。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第278讲女子与小人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第十七》【译】孔子说,只有女子与小人是难以共处的。与他们亲近,他们就无礼;对他们疏远,他们就抱怨。古代女子确实没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6岁及笄之礼后就可以结婚了,继续栽培下一代,也没有机会从事社会上各种政治或是经济的活动。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他本身他的得意或是他的抱怨,就会完全系于别人对他的态度。“小人”是指没有立志的一般的男生。如果你一定要追究说孔子是不是要负责任,好像人类所有的女性受到歧视都要怪孔子,说实在太冤枉了。孔子在这里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然后做一个描述,今天这个时代社会不一样了,孔子肯定会有他的不同的理解。但是还是一样对于人性的要求,对于男女两性都是人的要求是共同的。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第279讲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第十八》【译】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沦为他的奴隶,比干劝谏他而被杀。孔子说,商朝末年有这三位行仁的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把这三个人都当做行仁的人,在整部《论语》里面,有六个人得到孔子的肯定说他们可以行仁,另外两位就是伯夷叔齐,也是同一个时代的。我们要珍惜这样的一类人,因为这样的人他有智慧、有能力、还有德行,他们本身的示范是告诉所有的人应该怎样过一生。很多人没有教,或是没有得到好的教育,他也会过一生,但他所过的生活是非常平凡的生活,并且跟生物差别不大。我们会修德,是因为力量由内而发,你行善的时候心安,为恶的时候心不安,这需要有人教我们的。有这些先知先觉之士启发我们之后,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否则只是从生到死,哪一种生物不是这样的,人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所以我们看到孔子他的观点,他怎么去评价历史人物,从里面去学习并且得到启发。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第280讲人的尊严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第十八》【译】柳下惠担任典狱官时,多次被免职,有人对他说,您这样还不愿意离开鲁国吗?他说坚持原则为人工作,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呢?如果放弃原则为人工作,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柳下惠认为如果我放弃原则去做官做事的话,那又何必出国,放弃原则在鲁国就可以好好做官的,就不会被免职了。这是他的思考,重点在于他很随和,不忍心老百姓没有人照顾。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要知道,也需要有些人像柳下惠一样,不要计较别人怎么样,我做我该做的事。人作为人最可贵的是他有丰富的潜能,他可以透过学习、锻炼、成长,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不一样。人活在世界上,要设法突破你当时的限制,要想到人的价值超越时空之上,有他特别的尊严。傅佩荣《论语三百讲》第281讲来者犹可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