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悟以最创新的方式,应对挑战,加速策略变革!加速应变策略:如今企业领导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许是如何在持续的动荡和混乱中维持竞争力。企业要如何以最创新的方式应对挑战,并达到设定好的策略目标?其实,传统机制有碍公司的企图心。新的解决方案是,设置第二套营运系统,以灵活,网络状的结构,和传统阶层架构互补,让企业更容易经营,及加速策略变革。--哈佛商业评论2012年11月号2一、不确定环境下世界经济的新特征二、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新思路三、不确定环境下领导力修炼新途径目录3匹配与设计:当今经济领域的主导专题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沙普利(LloydS.Shapley)和埃尔文·罗斯(AlvinE.Roth)获201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声明说,两人的成就是“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世人对于匹配理论应该不很陌生。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为“劳动力市场搜寻和匹配理论”作出了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彼特·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和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专栏介绍:2012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伊德·沙普利埃尔文·罗斯41、世界经济的新格局2、世界科技的新格局3、世界热点的新格局4、对中国特色的全面解读一、不确定环境下世界经济的新特征51、世界经济的新格局(1)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2)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62012年,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的GDP第一次与发达国家持平。2013年,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的GDP将第一次超过发达国家。(1)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7(2)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改写人类发展进程•社会该怎么发展?经济该怎么突破?世界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引领21世纪的新经济模式、影响全球未来30年的社会革命•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的希望在哪里?我们的路该怎么走?8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通常预示着重大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按照这一理论,可以认为,我们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上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的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新能源技术的出现推动人类文明向更为复杂的方向发展;能源起到血液的作用,为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商品和服务这一过程提供养料,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运行和繁荣。而更为复杂的文明需要以先进的新型通信技术为媒介来对其进行处理和整合。通信技术充当中枢神经系统,对经济有机体进行监管、协调和处理。919世纪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以电气化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如今人类进入以绿色科技为领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10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构成了新经济模式的五个支柱。第三次工业革命五大支柱第一大支柱是从化石燃料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第二大支柱是用世界各地建筑收集分散的可再生能源。第三大支柱是我们必须在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可储存基础来储存这些可再生新能源。第四大支柱是互联网技术革命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所建立起来的神经网络。第五大支柱是以插电式或燃料电池动力为交通工具的交通物流网络。112、世界科技的新格局•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历史上发生过5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将人类文明向前推动一大步•目前,我们已经处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黎明。12以往五次科技革命项目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第五次科技革命时间1543-16871733-18世纪末1832-19世纪末1900-19261940年代-1990年代标志性事件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609年伽利略实验研究法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1733年发明纺织机器1776年瓦特蒸汽机发电机为开端的电力、电器发展。内燃机发明,化学工业开启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1911年波尔量子论应用1926年薛定谔波动力学;1905-1915爱因斯坦狭义、广义相对论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1941年曼哈顿工程影响17-19世纪科学革命,构建近代科学体系,构建新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此科学成为独立社会建制生产力飞速发展,工业革命前奏,工业社会国家诞生开创电力、电气、汽车、石油化工等全新产业,将工业社会带入电气化时代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的深刻揭示,科学活动发生根本性改变以第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的时代13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前沿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可能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解决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最新科技。从科学革命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新生物学革命;从技术革命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再生革命”,包括仿生-创生-再生的三生技术革命。1420世纪人类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1相对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2量子力学—经典物理学的突破3物质基础结构认识论—对于物质认识论的突破4宇宙大爆炸论—现代宇宙学奠基5DNA双螺旋结构—分子生物学诞生6大地板块漂移说—海洋地质学延伸7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交叉科学方法论突破15电气化广播电视高速公路医疗技术汽车农业机械化宇宙飞船石油石化飞机计算机互联网激光光纤供水配电电话成像技术核技术电子学空调制冷家用设备高性能材料1621世纪正在酝酿的科技重大突破—麻省理工学院总结生物纳米信息宏观能源1721世纪正在酝酿的科技重大突破21世纪科技前沿•信息转换:人脑和电脑直接转换•人体再生:人体器官体外再生、复制•合成生命:合成新生命•新生物学:思维理论、整合论•人格信息包:具备独立人格和人生信息的信息包涉及主体学科•整合和创生生物学•思维和神经生物学•生命和再生工程•信息和仿生工程•纳米和仿生工程相关带动领域•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地球和环境科学•绿色制造•绿色传输—中科院108名院士对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瞻性判断18第六次科技革命对我们的挑战宏观层面—科学技术的结构体系改变,将牵动全球科技中心转移,推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以及国家地位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升降。微观层面—伴随新知识体系的建立,产业格局发生新的调整,要求新时代的领导者提前判断科技革命发生的领域,据以进行前瞻谋划和重点部署,进而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19“勃”—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纷纷抓住几次科技革命的时机,一跃成为发达国家。而芬兰和爱尔兰也紧随其后抓住最近第五次科技革命机遇成为发达国家。“忽”—前苏联错过第五次科技革命,科技发展遇到瓶颈。葡萄牙忽视第一、二次技术革命,被迫降为中等发达国家。印度、中国错过前四次科技革命。印度沦为殖民地,中国解放前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203、世界热点的新格局世界经济呈现出三个中心回顾2012年的国际局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国际关系呈现出三个中心:金融危机中心在欧洲;金融动荡和局部战争中心在中东、北非;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在东亚。214、对中国特色的全面解读(1)国内经济形势大背景(2)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3)中国经济转型的线路图(4)中国奇迹还能延续二十年22(1)国内经济形势大背景—时空压缩国内经济形势大背景发展问题发展历程发达国家三百年经济发展历程,中国要压缩在三十年内基本完成。发达国家三百年中渐次出现的问题,中国则在三十年内集中爆发。23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建成小康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2)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24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十八大报告第三部分提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5(3)中国经济转型的线路图抓住“创新驱动”这个新的引擎以“扩大消费”为战略基点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翼以城镇化为抓手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服务业,告别传统发展模式,建立现代经济体系。26①从产业升级的空间看;②从政府财政赤字的空间看;③从我国外汇储备看;④从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看。(4)中国奇迹还能延续二十年27二、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新思路1、不确定环境下的新挑战2、思路上的六条不朽原则3、操作上的六个重要转变281、不确定环境下的新挑战①互相关联②赢者通吃③平台经济④颠覆成常态⑤小事会致命29专题介绍:2012年上市公司形象危机报告众多上市公司的问题看似“非系统性风险”,是个案,但放在一起,凸显的则是中国上市公司披露、监管和惩罚机制不得力的“系统性问题”。30(1)平台,而非仅仅是产品(2)服务,而非仅仅是产品(或平台)(3)能力,而非仅仅是战略(4)拉动,而非仅仅是推动(5)范围,而非仅仅是规模(6)适应性,而非仅仅是效率2、思路上的六条不朽原则313、操作上的六个重要转变(1)从关注产品制造并被定位于产业链低端,向搭建平台并自觉定位于产业链高端转变;(2)从关注买卖产品,向提供产品加增值服务转变;(3)从关注哥们、朋友关系,向有目的地建立和管理社交网络转变;(4)从关注问题,向关注机会与设计未来转变;(5)从关注客户眼前需求,向结合思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发展带来的需求转变;(6)从关注权力性影响力,向关注非权力性影响力转变。32三、不确定环境下领导力修炼新途径(一)关于领导力的经典理论(二)关于领导力的最新研究(三)不确定环境下领导力修炼的新途径33(一)关于领导力的经典理论1、领导定义的演进2、领导力经典理论341、领导定义的演进摩尔为引导出服从、尊敬、忠诚和合作而将领导者意志施加于被领导者的能力韦伯一种影响他人的力量源泉孔茨和欧唐奈尔说服人们合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凯茨和汉超越于机械式服从之上的影响力1965192719471978伯克使组织朝目标前进的影响行为1982豪斯激励别人在团体利益框架内去实现个人利益的过程1993352、领导力经典理论(1)特质理论(2)行为理论(3)权变理论36(1)特质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领导的研究主要关注于领导者的特质,也就是那些能够把领导者从非领导中区分出来的个性特点。这些研究旨在分离出一种或几种领导者具备而非领导者不具备的特质。37领导特质研究的发现1、内在驱动力。领导者非常努力,有着较高的成就愿望。他们进取心强、精力充沛,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并有高度的主动性。2、领导愿望。领导者有较强的愿望去影响和统帅别人,他们乐于承担责任。3、诚实与正直。领导者通过真诚无欺和言行一致在他们与下属之间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4、自信。下属觉得领导者从没有怀疑过自己。为了让下属相信自己的目标和决策的正确性,管理者必须表现出高度的自信。5、智慧。领导者需要具备足够的智慧来收集、整理和解释大量信息,并且能够确立目标、解决问题和作出正确决策。6、工作相关知识。有效的领导者对有关企业、行业和技术的知识十分熟悉,广博的知识能够使他们作出睿智的决策,并能认识到这些决策的意义。7、外向性。领导者精力充沛,他们好交际、坚定而自信,很少会沉默寡言或离群。38领导特质分为外在特质和内在特质,拥有的特质越多,当好领导的可能性就